-
早慧青年的邊緣想象——淺談楊知寒的小說創作
一 2023年10月24日,29歲的楊知寒憑借小說集《一團堅冰》摘得第六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首獎,這是楊知寒投身純文學創作以來獲得的最具知名度的獎項。
2025-05-20
-
被困住的女性——馬南小說創作中的性別困境與文學表達
在當下公眾認知場域中,“女性”一詞早已超越生理性別的范疇,演變為一個充滿張力的文化符號。
2025-05-20
-
《綠色的骨頭》:金色的黃昏之后有漫漫星夜
小說《綠色的骨頭》(2025年2期《鐘山》)無疑又是一群歷史洪流中的無名者、世俗眼中的“失敗者”故事,數字媒介席卷之下的紙媒衰落,是這個故事的背景。
2025-05-20
-
我是誰?不知道——評范小青《漂去漫山島》
范小青的小說集《漂去漫山島》,好看。
2025-05-20
-
后烏托邦時代的精神挽歌與存在之境——論“江南三部曲”對《紅樓夢》的創造性轉化
一、研究與創作的互文: 內在超越的認識論及敘述機制、意象 作為一個學者型作家,格非的文學批評與其自身創作存在互通之處。
2025-05-20
-
幼獸迷途,回首自省——馬笑泉小說論
馬笑泉自《紅蛇男孩》(1999)登上文壇后,其小說創作在題材方面存在明顯不同的序列:縣城青年、銀行、巫儺文化、武術文化,最新的作品又聚焦于現代城市生活。
2025-05-20
-
復調和立體——論張楚長篇小說《云落》
張楚于《云落》塑造了云落的縣城全景圖,在縣城的較大空間下,書寫小而精的地點空間。
2025-05-20
-
《在伊犁》中的“人物”及其生命意義
王蒙的《在伊犁》各篇章集中發表于1983年至1984年間。
2025-05-20
-
《這一鑿,生命如花》:消費時代的文化拼圖
我因多次參與里下河文學研討而結識了仁前兄(他60歲后以筆名“劉香河”著文,下文我便以其新筆名稱之),但我們真正的交流,其實還在文字上。
2025-05-20
-
《中國往事·俠之大者》:記錄那些平凡又偉大的故事
我創作《中國往事·俠之大者》的靈感源于我的姥爺。
2025-05-20
-
新時代古城的浮世繪——《天鵝之舞》序
黃丹丹是近年涌現出來的優秀青年作家之一。
2025-05-20
-
胡學文《龍鳳歌》:為君再作長歌行
胡學文的《龍鳳歌》是鄉土故事,也是家庭故事,這是中國讀者相對熟悉的長篇小說的題材類型,似乎很容易就被貼上宏大歷史、百年歷程、民族史詩等標簽,然而,細讀之后不難發現,《龍鳳歌》雖講述了一個跨越代際、人物眾多、結構復調的故事,如果非要為這部作品錨定一種主題或類型,或正如其題名所言,是“歌”。
2025-05-19
-
鐘天意:“〇〇后”作家的豐盈與孤獨
根據通常定義,“Z世代”指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
2025-05-19
-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李修文中短篇小說近作讀札
英國詩人西格夫里·薩松在他的代表作《于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中,曾用“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一句,比喻陽剛與陰柔的調和,認為人縱有睥睨天下的雄心,溫柔也可將其折服。
2025-05-19
-
劉慶邦《京京爺爺》:城市的精神褶皺
在當代都市敘事譜系中,劉慶邦的短篇新作《京京爺爺》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剖開了城市化進程中的精神褶皺。
2025-05-19
-
《穆旦傳:新生的野力》:詩人傳記寫法的縱深嘗試
浙江作家鄒漢明在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新書《穆旦傳:新生的野力》,堪稱一部上佳的詩人傳記。
2025-05-19
-
人類學價值和彝族文化的承載
中國新詩100多年,走到如今大行其道的是日常的、個體化的口語寫作,敘事化寫作,這對解放個性和人性,反對口號式寫作和假大空固然具有進步性、前進性,但同時就把宏大敘事、“高昂式寫作”排斥在外,一律反對大詞、高音部寫作,我覺得這是不正常的,也不一定就是中國詩歌最好的出路。
2025-05-19
-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時光褶皺里辨認精神胎記
陳鵬短篇小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第5次印刷的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串聯起當下和過去兩條敘事線,交織起童年回憶與現實重逢的時空經緯。
2025-05-19
-
《戈麥全集》:重塑對語言的感知
《戈麥全集》上下卷是第一部戈麥作品全集,由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西渡編選,漓江出版社出版。
2025-05-17
-
在生活的皺中尋褶覓溫情的生存詩學
近年李燕燕的非虛構文學作品頻仍,她“悶聲發稿”,先后在《北京文學》《中國作家》《當代》《山西文學》《廣西文學》等期刊讀到她寫的《天使PK魔鬼》《山城不可見的故事》《無聲之辯》《食味人間成百年》《師范生》《困在時光中的救贖》《長大的他們》等作品,品味人間煙火,體察時代巨變,感悟世間真情,她寫的是她深刻體悟過的生活與熟悉的人和事,深入挖掘并講述一個個百姓煙火故事,是受文學雜志青睞的一個非虛構寫作者。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