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華不減還是美人遲暮?——淺析新世紀“70后”女作家的“中年寫作”
“中年寫作”最先由詩人肖開愚于1989年提出,他認為作家詩人的經驗積累與創作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
2025-04-27
-
馬原的 “元童話”,或先鋒文學的未來
翻開今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學》,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再次見到了久違的馬原。
2025-04-26
-
寫作是用一束微光,照亮另一束微光
《十二盞微光》的含山量很足。
2025-04-26
-
用漢語寫出批評的中式文體
漢語能不能寫出批評的中式文體?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背景是,如今流行的文學批評,基本上是一種漢語寫出來的西式文體。
2025-04-26
-
精神的昆侖,生命的約定
時隔數年,作家畢淑敏推出長篇小說《昆侖約定》,她自稱“終于完成了對一座山的承諾”。
2025-04-26
-
《女貓》:深水里的每條魚都是孤獨的
去年,作家盛可以將自己的十個短篇結集為《女貓》出版。
2025-04-26
-
《掛在墻上的弦子》:沉默的琴弦
劉慶邦是中國當代重要的鄉土作家,他的筆總是飽含對中原大地的深情。
2025-04-26
-
《現代漢語詩歌》:在歷史長河中尋找生命的刻度
中國現代漢語詩歌歷經百年,始終以詩性律動叩擊時代脈搏。
2025-04-26
-
跨文化闡釋學的空間性及其研究范式
李慶本教授的新著《跨文化藝術美學》創造性地將主要源于比較文學的跨文化闡釋學應用于藝術美學研究中,提出“空間性”和“內比法”作為跨文化闡釋之不同于西方闡釋學的重要標識,以“中道三義”(即“價值中立”“時間中止”“空間中立”)作為跨文化闡釋三種主要運作方式,為中國藝術美學自主性知識體系及其研究范式的構建探索具體路徑,讀來啟人深思。
2025-04-25
-
在界限內外游走——讀黃守曇小說集《走仔》
黃守曇的小說寫作師承王安憶。
2025-04-25
-
張惠雯《美人》讀札:女性為什么“不拒絕”?
早想為張惠雯最新的一本小說集《美人》寫些什么,但一直礙于熟悉而無法下筆。
2025-04-24
-
陳平原:學者如何自述
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有字數方面的限制,我的《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譯成英文、日文、韓文時,后面兩三章只好割愛。
2025-04-24
-
日常書寫中的生命呼叫——讀《西南浪》有感
小昌的中篇小說《西南浪》就像一張迷宮圖,讀者在閱讀中一步步分解由他精心建構的多個謎團。
2025-04-24
-
《粵食記》:舌尖上的“新南方”
近年來,伴隨中國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推進,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日漸成為回應社會與記錄時代變遷的重要方式。
2025-04-24
-
寧肯《城與年》:開掘京味文學的新地層
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十年的北京城市生活,在中國當代文學各體裁創作中,早已是最醒目、最重要的人文地理素材,也是久經密集書寫而被反復經典化了的一片文學厚土。
2025-04-24
-
李寂蕩:技術主義語境下,文學期刊應張揚人的生命向度和審美向度
2025年,《山花》的裝幀設計進行了創新,封面用白底、幾何圖案,簡潔大氣、具有現代感,較有辨識度;排版也更注重閱讀的舒適性,合理運用字體、字號和留白;在紙張選擇上,內頁采用銅版紙,封面及彩頁采用超感紙——刊登藝術作品,效果好,提升雜志的質感。
2025-04-24
-
一個小說或四個小說:多重互文交織的“神奇”
“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
2025-04-24
-
方志小說的女性文本——黎紫書《流俗地》的地方感形塑與精神歸屬
前言 在首部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出版后,黎紫書于2020年推出了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流俗地》。
2025-04-24
-
意象與日常的詩學重建——論賈平凹長篇小說的結構模式與審美范式
從《商州》到《河山傳》20部長篇小說中,《廢都》堪稱賈平凹反思和轉換敘事策略的里程碑之作。
2025-04-24
-
黃丹丹《花窗》:關于剽竊與原創的討論
翻開黃丹丹的小說《花窗》,隨著一字一句在眼前鋪陳開來,一幅集歷史、藝術與人性于一體的宏大畫卷在我面前緩緩展開,讓我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心中感觸萬千。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