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光照亮他們的前行路 ——第三期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側記
來自遼寧民間藝術團的作家單丹2歲時因病下肢癱瘓,文學成為她生命的支點。2003年為電視劇《馬大帥》創作片尾曲《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時,她未曾想過有朝一日能到魯迅文學院研修學習。
很多殘疾人作家和單丹一樣,把來魯院學習當作“心心念念好多年的一個夢”。如今夢想成真,他們為能活在“這個有愛又能被愛、有夢又能圓夢”的時代而興奮不已,表示一定要握緊手中的筆,攀向精神高地。
6月末7月初的北京,暑熱天氣依舊,位于八里莊南里27號的魯迅文學院卻因第三期殘疾人作家研修班學員的到來而煥發出別樣的光彩。6月24日至7月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2位殘疾人作家相聚于此,帶著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開啟了為期兩周的學習之旅。
“照亮幾十種不同的創作人生”
短短12天的學習時光倏忽而逝。浸泡在知識海洋中的學員們,好似海綿般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文學的養分。
6月25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劉飛率先為大家帶來《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講座。劉飛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學員們深刻領悟到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在文學創作中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課后,學員們積極交流心得,紛紛表示要將所學運用到今后的創作中,堅定文化自信,用文字傳遞正能量。
作家、評論家們帶來的專題授課,歷來是魯院研修班的重頭戲。中國作協原副主席、作家陳建功圍繞“小說小悟”,為學員解析小說奧秘;詩人、翻譯家高興以“空氣之馬,穿越思想的影子”為題,對中外詩歌作了精彩漫談;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評論家施戰軍從多維角度深入解析了“四十年來文學思潮:人的定位及其相應擔當”;作家、心理學家畢淑敏則分享了何為散文的“小秘密”。這些課程都讓學員受益匪淺。
陳建功在課上提出的關鍵詞“調皮”,讓視力障礙、“擅長聽力”的李瑩感到特別新鮮。陳建功說,寫作者最好能有一種“調皮”的感覺。這是什么感覺?李瑩對此的理解是,作家要有一種幽默感,寫作要比較松弛,觀察生活細致入微,才能寫出有意思、吸引讀者的文字。“只有喜歡,去注意,不斷地觀察,才能有這種‘調皮’的感覺,才能有一種比較活潑的表達吧。”李瑩說。
“高興老師的詩歌課如同一場通感實驗。”詩人左右動情地告訴記者,在高興的講述中,羅馬尼亞詩人斯特內斯庫讓思想的影子散發嬰兒皮膚的乳香,愛爾蘭詩人葉芝將19個秋天凝成天鵝翅尖的碎光,斯洛文尼亞詩人薩拉蒙的情詩用“灰色鋼鐵”鍛打愛的墓穴……這些詩人的詩句“如同X光片,照見了語言骨骼間隱秘的甬道”。左右由此領悟到,通感寫作對于有感官缺陷的作家而言是一把密鑰,因為“殘缺讓感官在代償中長出復眼”。
施戰軍在授課中對文學作品中人的定位和價值觀、道德觀等作出深入闡釋,這讓來自安徽安慶的朱丙夫印象深刻。“人類是在保護自然嗎?在自然界中,說不定一個小蟲子就會傷害到人的性命,所以人是非常渺小的。”朱丙夫進而表示,可能并不是人在保護自然,而是自然在保護人類。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審視文學作品中“人”的主體性。
重慶萬州的中學教師向墅平在聆聽魯院的文學課后,對寫作的“個性化風格”茅塞頓開。他認識到,無論聽視或行動有障礙者,都可以調動激活其他感官來體驗生活、體察世界,寫出常人所不能寫出的風格;身體無障礙者也可結合自己職業或生活環境的特點,塑造個性化的寫作風格。“只有讓寫作風格形成鮮明的個性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寫作,有光芒的寫作,有前途的寫作。”
“研修班的課程設計都特別有針對性,授課老師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據學員們的情況量身定制。我印象最深的是各位老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人’的作用,讓我們重新審視作品中‘人’應該如何存在。”本期研修班班長、網絡作家李之星告訴記者,他在與同學交流時發現,同樣的課給每個人的感受都很不相同,授課老師將數十年的心血濃縮成3小時的片語,足以照亮幾十種不同的創作人生。
“以更精練的筆觸打磨作品”
“改稿會上,編輯老師們逐一審讀稿件,細致指出不足與刪改方向,讓我很受教。特別是老師們強調‘惜字如金’的創作理念,提醒我們精簡冗余表述。這些寶貴指導將成為今后寫作的財富,我們定將銘記教誨,以更精練的筆觸打磨作品。”談及改稿初印象,來自山東的“00后”學生王建皓如是說。
研修班期間,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文學》《詩刊》等名刊名社的編輯在閱讀學員作品后,從主題、結構、語言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專業點評,并提出修改意見。學員們認真聆聽,不時記錄下要點,將此看成提升自己寫作水平的關鍵環節。
魯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自舉辦以來,改稿會不出意外地成為學員們特別喜愛的環節。從提交稿件時的復雜心情,到改稿會上的惴惴不安,再到改稿后的“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學員們的心情轉變如同坐過山車一般。改稿老師們直言不諱地指出作品的不足之處,敞開心懷與學員們分享自己的編輯心得,都讓學員們感到收獲良多。
培訓班期間相繼舉行了兩場小組討論,分別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AI時代下的經典閱讀與文學創作”展開。在經典研讀課上,北京日報社高級編輯、評論家解璽璋以“史鐵生:在思想中寫作,在寫作中思想”為題,深入剖析了史鐵生的作品及其思想內涵,幫助學員們重新審視史鐵生的經典之作,從中領悟寫作的真諦。
“史鐵生在地壇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每天觀察那里的人,他對寫作的執著和敬畏,讓我深受感動,也啟發我今后要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來自寧夏西海固的張世平在課后說,他從史鐵生的身上看到,殘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精神上的頹廢,“不要在過去的境遇中掙扎,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用文學的方式改變苦難,活成最美的詩人”。
“文學對我而言,是治愈、是溝通,更是使命。”正如來自貴州遵義的胡靜所言,此次研修班讓學員們明白,手中緊握的筆,不僅要書寫個人的命運,更要超越“訴苦文學”,把個人體驗升華為對時代、對民族、對世界的思考。
“別錯過身邊的每一臺好戲”
文藝觀摩活動是此次研修班的一大亮點。學員們分兩批走進國家京劇院,欣賞了《現代京劇薈萃》和現代京劇《紅燈記》。舞臺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華麗的服飾、動人的唱腔,讓學員們如癡如醉。
“雖然聽不清唱詞,但能有機會現場感受一下京劇的藝術魅力也不錯。”來自青海樂都的應小青觀后表示,此前只在電視上看過京劇,這次在國家京劇院發現舞臺兩側的電子屏幕配有唱詞,讓她很意外。當得知目前無障礙設施和服務正在與時俱進,聽障朋友也可以安心“聽”京劇時,應小青想起了班里一位因聽障放棄觀看的學員,那一刻她很想告訴這位同學以及全國2000多萬名聽障人士:“只要有電子屏幕,就勇敢地走出家門吧,別錯過身邊的每一臺好戲。”
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關于“京劇舞臺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的講座,更是幫助學員們在觀摩京劇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聽王院長講了京劇的歷史與流派,又在國家京劇院欣賞了現代京劇代表劇目,這種理論學習與現場觀摩相結合的方式,讓我深有感觸。如果將來有機會學習更多京劇專業知識,我想真的可以嘗試一下將吟誦古典詩詞與京劇念白融合起來。”來自天津的王穎感慨地說。
在7月3日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員們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在這里回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領略了眾多文學巨匠的精神風采。館內豐富的藏品、翔實的史料,讓大家仿佛穿越時空,與文學大師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走進文學館,走進展覽室,迎面而來的是前輩作家們濃郁的文學創作氣息。每位作家都有詳細的介紹和作品說明,還展示了彌足珍貴的手稿,不啻一堂文學課。”來自河南駐馬店的楊運祥告訴記者,文學館內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模擬書房,可以讓參觀者直觀感受到當年寫作時的艱苦環境。“從新文化運動到今天的新時代文學,中國作家們的堅強和毅力都在啟發我們殘疾人作家寫出反映時代的好作品。”
此外,本屆研修班還為學員們精心安排了寫作課、作品研討、讀書會、觀影等內容。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不僅有助于學員們提升自身文學素養,更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支持。
本期研修班時間雖短,但文學的種子早已在學員們心中播下,等待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正如來自浙江金華的張苑所言,“殘疾人作家的發聲,開啟了一場話語權的變革”,他們從被書寫、被呈現的對象,轉變為書寫眼中生活、表達內心情感、抒寫現實洞察的創作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家都能“心里有光,筆下有力量”,寫出更多有溫度又有深度的作品,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增添一抹別樣的亮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