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業態勞動者的自我書寫 ——當代文學與勞動詩學的新向度
“新業態勞動者”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簡稱,指的是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貨車司機、互聯網營銷師等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新型勞動者。
2025-04-30
-
李浩:小說技藝的“匠法”與“心術”
李浩的文學創作從詩歌出發,進而成長為“70后”小說家中的翹楚,近年來發表大量文學理論和批評作品。
2025-04-30
-
上樓何如下樓難——讀崔君《上重樓》
“她放眼滿坡的神像問,你說,神在像中吧,這些人卻把像扔了,要說神不在像中吧,我們去哪里找神呢?”這里的“她”是每天早上七點準時給菩薩洗臉的清瀑寺義工許仕農。
2025-04-29
-
當奧斯汀玫瑰在蘋果樹下含淚歌唱
阿袁小說《馬蒂斯去哪兒了》(《長江文藝》2025年第1期,點擊閱讀)以中國留學生居麗在德國的生活為主線,通過其與德國房東老費恩的互動,探討了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斷裂與身份重構。
2025-04-29
-
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讀顧文艷《BC.AD.》
小說來到這個世界上,隨其創作者而天然帶有不一樣的使命:有的寫作者執著于做一個“講故事的人”(本雅明),有的寫作者則是“繞過故事找意義”。
2025-04-29
-
致此時此刻:關于《空山橫》與演講締造的可能世界
1916至1920年間,伯林一家住在彼得格勒城北一個小型陶器廠的頂樓,那是一套租下的公寓,樓下院子四散著陶瓷的嵌花器物的碎片,樓上有間藏書室,伯林“孤獨而早熟”童年的一部分,就在這里長成。
2025-04-29
-
歷史甬道與藏私美學——“80后”寫作與90年代經驗的多重纏繞
1999年12月31日,一場迎接新千年的慶祝晚會,在剛剛落成的中華世紀壇舉行。
2025-04-29
-
東君:中國小說的味與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晚上無聊,圍坐火堆旁,講論最多的,除了人自身,還有蟲魚鳥獸之事。
2025-04-29
-
灰銹色紋章,先鋒敘事中的歷史褶皺——重讀呂新《五里一徘徊》
呂新的中篇小說《五里一徘徊》發表在《收獲》1993年第3期,以獨特的灰色美學構建起一個充滿歷史褶皺的文學世界。
2025-04-28
-
再造“傳統”:新筆記小說的鄉土敘事革新——以莫言《一斗閣筆記》為中心
筆記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門類,深刻影響著文言小說的發展脈絡,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小說濫觴于筆記小說。
2025-04-28
-
張定浩:消失的詩人
“詩人”作為一個小說主題,大概是東君長久以來縈繞于心的事。
2025-04-28
-
大地上不安的魂靈——讀胡學文長篇小說《龍鳳歌》
一 胡學文的長篇新作《龍鳳歌》依舊是一部關于鄉土、生命與苦難的作品。
2025-04-28
-
新大眾文藝:從打工文學到素人寫作
編者 王十月、鄭小瓊、柳冬嫵都曾是東莞的打工者,他們以自己的文學創作成為“打工文學”的實踐者和代表性作家。
2025-04-28
-
蘇建華:追尋齊魯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五千年庚續傳承不斷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2025-04-28
-
程小瑩:溫情的細節主義者
即使過了六旬,程小瑩依舊挺拔,一百八十幾的身高,仿佛未曾受過時間的壓一樣。
2025-04-28
-
李林榮:文學中國的山西道路
一 有句話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2025-04-27
-
風花雪月的詩人茶山青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同胞能歌善舞,文化底蘊深厚。
2025-04-27
-
作為一種動態化和成長性的行動詩學——第三代詩人經典化問題重釋與反思
摘 要 作為1980年代重要的先鋒文學思潮,第三代詩人對朦朧詩的反叛、激進的出場方式和特殊的文本傳播途徑,已經在當年及后來的經典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現象。
2025-04-27
-
“奇正相生”——論《去老萬玉家》的史傳精神與尚奇趣味
史傳傳統為中國小說賦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小說不僅是個人敘述,也是對社會和歷史的反思,可以“補正史之闕”。
2025-04-27
-
記憶喚醒之后:黎紫書《告別的年代》的后設與后記憶
01 引言 《告別的年代》是馬來西亞女作家黎紫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于2010年出版,2022年英文譯本The Age of Goodbyes出版。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