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邊”是與我有關的遼闊世界
有一萬多人參加了小紅書的“身邊寫作大賽”,在上下班的地鐵上、在寫字樓下小公園的正午,或者忙完家務歇一會兒,很多人在手機上寫,有人直接寫在自己的賬號頁面上,也有一個老人,她把初稿寫在當教師的女兒用過的備課本背面。
2025-05-23
-
《歸潮》:融通海內外的“中國結”敘事結構
20年前,陳崇正從潮汕來到珠三角,成長為廣東文壇的中堅力量。
2025-05-23
-
李昕澎:近期小說的“內向型寫作”
近期的小說創作,呈現出一股在疏闊歷史與近旁生活、事件書寫與心靈考古間架設橋梁的潮流。
2025-05-23
-
《與草木談心》:拾揀大自然的清歡
詩人說,“人,可生如螻蟻,而美如神。
2025-05-21
-
《按摩》:呈現生活運轉的樸素哲學
劉皓的短篇小說《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開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風波的生活畫卷。
2025-05-21
-
萬物共生的文學回聲——評《中國2024生態文學年選》
在全球生態危機加劇與生態文明穩步推進的時代,文學如何傾聽這顆星球的呼吸與低語?又如何在風雨與草木間,為人類重新找回與自然的情感紐帶?我們還能通過文字挽回哪些關于大自然的美好記憶、點燃哪些原初性的感知?李青松主編的《中國2024生態文學年選》,以五十余篇新作匯聚當代生態寫作的多重面向,對這些問題給出及時的回應。
2025-05-21
-
《文學之山:祁連山詩歌史》:穿越時空的心靈共振
寫過《空城紀》等歷史小說的邱華棟再次以筆為刃,剖開祁連山兩千年的文化肌理,捧出跨文體作品《文學之山:祁連山詩歌史》。
2025-05-21
-
馬建農:我做了三十五年的總編輯
2025年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我徹底結束了自己40多年的職業生涯,進入完全退休狀態。
2025-05-21
-
《旅行人信札》:錦繡河山間的青春壯游
《旅行人信札》是一場“壯游”的見證。
2025-05-21
-
柳岸《天下良田》:端穩中國飯碗 書寫天下良田
周口作家柳岸創作的長篇小說《天下良田》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和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
2025-05-21
-
回歸小說創作的基本法——詩人喻言的小說創作
喻言在寫詩的同時,又寫起小說來。
2025-05-21
-
《一幕光影》:平凡人生的一幕光影
作為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家,張學東的創作一直緊盯現實生活,以文學虛構的形式表達對當下社會種種問題的關切與思考;同時,帶有自我生命經驗的歷史與記憶,亦是其豐厚的寫作資源,在近年出版的長篇《西北往事三部曲》中,張學東以深邃的歷史視角、生動的敘事筆觸,展現了西北邊地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遷與人情冷暖。
2025-05-21
-
愛情包裹起來的孤獨和悲傷——讀樊健軍《莫爾德頌歌》
先請小說中的人物阿燃來解釋一下篇名:它是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一首插曲。
2025-05-20
-
尋找生命停歇的“異托邦”——讀樊健軍《東山隱》
畫家高更在遠離文明社會、隱居塔希提島時,創作出了世界名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對生命的起源、本質和歸宿進行了終極追問,也表征著人類共同的生命認知需求和探索意識。
2025-05-20
-
當代徐霞客 走讀大運河——記胡孟祥先生
我和胡孟祥先生結緣是在2023年。
2025-05-20
-
從晚清研究學者到晚清歷史專家:存史求真,遠比書寫更重要——賈英華
在泛黃的史料與鮮活的口述之間,有一群執著的歷史“擺渡人”。
2025-05-20
-
徐福偉:“新津派文學”之“人與城的現代化”審美對照——以林希《沽上紀聞》為例
作為一名《小說月報》的編輯,時刻身處當下鮮活的小說現場,在泥沙俱下的小說河流中淘洗佳作,以此梳理相關文學現象,進而發出個人化的聲音,這已成為我的一個工作慣例。
2025-05-20
-
“游俠”杜甫的文學再造
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文學再造,蜀地都是杜甫研究的重鎮,成果也非常豐富。
2025-05-20
-
向悠久的文學傳統致意——讀龔曙光《樣范》
在長沙獲贈龔曙光的新著《樣范》,讀其中的篇什,如他描述蔡測海、韓少功、何立偉的文字,瞬間將我帶入不同年代的記憶中。
2025-05-20
-
程千帆的文學批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摘要:程千帆的文學批評思想產生于20世紀中國學術由傳統到現代轉型的大背景中,它根植于中國學術傳統又富于鮮明的時代特征。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