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少數民族生態書寫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024-11-01
-
愛與恨,在沉默中隱浮——讀先志小說《室內地圖》
隱秘幽微的心理動線、親密關系之中的情感張力,這樣的寫作在中外文學史上有一支不可小覷的傳統。
2024-10-31
-
無可言說的隔膜——讀胡詩楊小說《紅旗袍》
如果要為胡詩楊的短篇小說《紅旗袍》提煉一個關鍵詞,那么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隔膜”。
2024-10-31
-
小說家是目光,也是景色——付秀瑩和她的小說記憶
一 消退在成長記憶中的鄉愁 人的記憶像一把遵循“墨菲定律”的漏勺,留下的都是沒用的,有用的都漏得無影無蹤。
2024-10-31
-
負影隻立,何如還鄉?
“還鄉”是文學創作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在中國傳統敘事文學中,“還鄉”是漂泊的終結,“還鄉”情節往往意味著脫離漂泊母題,表現的重點不是漂泊,而是回歸。
2024-10-31
-
作家論中的人與文化——漫談陳宗俊的《潘軍論》
我與陳宗俊有緣。
2024-10-31
-
李恒昌《大河赤子》:黃河在血脈中洶涌奔流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言:“一個確定了目標,并朝著目標堅定前行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2024-10-31
-
《唱響新時代之歌》:實證研究與理性思辨的有機統一
張陵的新著《唱響新時代之歌》對作家何建明新時代創作的報告文學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解讀和研究,不僅將何建明新時代十多年間創作的二十多部報告文學(絕大部分是長篇)以整體面貌呈現出來,而且做了許多深入的闡釋,做了許多深刻的理論分析和研究,可以說這是一部及時評論、研究重要文藝現象的高水平學術著作。
2024-10-31
-
《荷葉浮萍》:茫茫紅海有此萍
清代乾隆中期,《紅樓夢》甫一問世,隨即引起公眾熱烈關注,續書蜂起,多家評點,當時有“開講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亦枉然”之說。
2024-10-31
-
《山谷里的時光:響堂村日記》:觸摸流動的時光
翻閱陳衛新的新書《山谷里的時光:響堂村日記》,就像是懶坐在響堂村里某一戶人家的躺椅上,互相聊著村頭巷尾各家各戶的故事,聊至盡興處,便起身推開門窗,望一望滿目自然生機。
2024-10-31
-
袁燦興《大唐之變:安史之亂與盛唐的崩裂》:以文學筆法再現歷史畫面
史學大家錢穆先生曾說:“唐中葉以前,中國經濟文化之支撐點,偏倚在北方(黃河流域)。
2024-10-31
-
彭程《杯子上的笑臉》:記錄,是為了防止遺忘
2010年,我剛剛踏入職場,我的一位和我同齡的女同事卻快成為新娘了。
2024-10-31
-
《大地中國》的“文學性”
北京大學韓茂莉教授的《大地中國》(文匯出版社),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歷史地理通識讀本。
2024-10-31
-
《兒女風云錄》:海上繁華夢續 兒女風云初記
《兒女風云錄》開篇第一句:“上海地方,向來有一類人,叫做老法師,他是其中一個。
2024-10-30
-
《祁連山闕》:情真意切寫祁連
怎樣使一座山有溫度、有情感?那必須是文學作品里的“山”,例如《匈奴歌》中的:“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
2024-10-29
-
林培源:當人物大于故事
大約七八年前,我在鄉里聽聞了一樁事:某天深夜,一個看地下賭場的保安,為了躲避警察抓賭,大冷天跳進野池塘逃過一劫。
2024-10-29
-
對南京文化根脈的追尋與守護
拙著《南京城市史》問世不久,就有讀者提出,書中僅限于城市空間的發展變遷,對社會人文諸方面未能充分闡述。
2024-10-29
-
《保定古民居》:發現保定古民居的美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024-10-29
-
盧培釗:編輯的四個素質
圖書行業要持續生存發展,編輯職業要得到讀者的認可和社會的尊重,業者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素質。
2024-10-29
-
溫穎妍:等一場命運的臺風
小說借蔡耀庭之口問出“你們作家是干嗎的?”繼而開篇發展。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