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與流行,交織“好萊塢”夢幻沉浮
音樂劇《日落大道》男主角喬·吉里斯那富有深意的臺詞:“難道你不知道,最偉大的作品誕生于最卑微的時刻?”或許濃縮了本劇最深刻的人性洞悉,也是對“好萊塢”電影工業時代最辛辣的反諷。
2025-04-22
-
“第二現場”讓好戲跨越山海
4月19日,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里,話劇《林則徐》再次開演。
2025-04-22
-
橋,走向遙遠的佇立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唐·趙嘏《錢塘》),誰敢在這樣的錢塘江上搭橋鎖浪,憑欄而眺,任無數白鬃烈馬橋下奔騰,敢自面向遙遠,高亢豪歌? 正是我們中國人。
2025-04-21
-
舞蹈創作需要提高文學性表達
文學與舞蹈,作為由不同符號系統構成的藝術世界,其語言載體屬性的差異形成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與審美特點。
2025-04-16
-
畢飛宇小說《青衣》歌劇版將首演,華東師大聲樂教授擔綱主角
4月25日-26日,改編自畢飛宇小說《青衣》的同名原創歌劇要在上海首演。
2025-04-15
-
當于佩爾遇上契訶夫,法語版《櫻桃園》演繹穿越時代的啟示
2025年4月11日,由蒂亞戈執導、于佩爾主演的《櫻桃園》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
2025-04-15
-
《杏仁豆腐心》:沉浸劇場治愈痛苦與破碎
從戲劇領域轉戰電影創作但仍不忘劇場舞臺的饒曉志導演,對話劇《杏仁豆腐心》這部作品可謂情有獨鐘。
2025-04-15
-
那一幅幅著名的自畫像,都是她內心的化身
繼《香奈兒:潮流教主傳奇一生》之后,香港芭蕾舞團再次將舞臺焦點對準傳奇女性,聯手編舞家奧喬亞,用舞蹈形式向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常譯作弗里達)致敬。
2025-04-11
-
戲曲藝術:于行當中見人物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反映著演員生、旦、凈、丑不同的分工,既是演員表演技藝類型化的體現,也是對戲曲劇目中人物性格的框架式概括,有“一表其人在劇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惡;三表其氣質之剛柔”的功效。
2025-04-09
-
用戲劇創作為時代注入文學的光輝
話劇《我們的荊軻》劇照 李春光 攝 作為當代著名作家,戲劇文學創作一直是莫言創作中的重要一翼。
2025-04-07
-
觀演禮儀:劇場里的文明對話
現代社會中,觀看演出是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2025-04-02
-
歌劇《桃花扇》:戲曲美學在歌劇舞臺延續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在昆曲、黃梅戲等戲曲舞臺上長演不衰。
2025-04-01
-
戲劇滋養一座城
春和景明,“世界文學之都”南京迎來“戲劇的春天”。
2025-04-01
-
詩化演繹“紅樓”的更多可能
越劇《織造府》,李曉旭分飾劇中的賈寶玉(左)和曹雪芹(右) 南京市越劇團創排的越劇《織造府》作為“金陵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較之前兩部——《烏衣巷》和《鳳凰臺》,更具“新質”特征。
2025-03-31
-
傳統的基因,亦能孕育出最為當代的藝術生命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奏家薛蘇里傾情演繹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記不清聽過多少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了,那九曲回腸的旋律,綿綿不絕,每一次都深深打動我的心房。
2025-03-31
-
新作vs經典,接連激發舞臺活力
“浦東、浦西兩邊都在演出,全城《暗戀桃花源》。
2025-03-29
-
孫穎:用“身感美學” 激活古典舞的現代靈魂
孫穎先生在課堂上與師生討論(拍攝于2007年前后) 中國古典舞是一種“后發傳統”,其根基在于對傳統審美文化的辨析與梳理,并通過對特定藝術美學傳統的深入解析與創新演繹,最終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
2025-03-28
-
如何擦亮戲曲名牌?
西安三意社演出現場 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前的雕塑 和86歲的王愛愛老師一起座談時,我忍不住流出眼淚。
2025-03-28
-
中國街舞刮起浩蕩“東風”
街舞劇場《借東風》聚焦“風”這一獨具中華文化韻味的意象展開創作,探尋“逍遙忘我”“萬物并育”的東方哲思。
2025-03-27
-
追求沉浸的形式,更要講求演藝的品質
近年來,沉浸式演藝以特有的場景感與參與性,贏得年輕人的追捧。
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