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每一個心中有夢想的人”——簡評“新工業詩歌”
長久以來,工業化在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心目中有著重要地位,工人階級有著與生俱來的自豪感。
2025-01-17
-
我的2024:一個出版人的調研報告
2024年的出版形勢略顯不好,6至8月,我這個很少外出調研的人陸續到北京、浙江、山東、上海等地進行調研。
2025-01-17
-
“反常識”的歷史觀,激活鮮靈的思想
《貓眼看人:歷史如何“反常識”》一書由一對父子關于養貓養狗的對話展開,兒子想養貓,可是父親的反應相當決斷和不容商量:“貓是奸臣,是最無情無義的東西,狗才是忠臣。
2025-01-17
-
圖像時代的文學生存——小說《平原上的摩西》及同名影視劇對讀分析
摘要: 針對文學影視化這一熱點話題,目前宏觀層面的倡議、討論較多,有針對性的細讀分析較少。
2025-01-16
-
情愛、歷史,或夢想的詩學——論朱山坡的詩
摘要: 朱山坡的詩歌作為一種隱秘的“開端”塑造了其作者身份和文本質地,在詩集《宇宙的另一邊》中,朱山坡借助夢想的魔法,在情愛與歷史中來回穿刺,建構出風格獨具的詩寫文本,一方面,情愛和歷史作為主題結構起一連串夢幻之境;另一方面,夢想和虛構作為方法重構了現實的可能性。
2025-01-16
-
生態文學:構筑一種人類世的大文學觀
長久以來,作家、批評家和學者對生態文學的隔膜和誤解太深。
2025-01-16
-
志存高遠 持之以恒——《學術之道》讀后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楊慶存的新作《學術之道》,自述其學術探索之路、治學所獲與感悟。
2025-01-16
-
王選《世間所有的路》:從個體行走抵達世間共情
日常生活的本相,一直是作家著力書寫之要義。
2025-01-16
-
現代性:被“看見”和記錄的困局
《文學三篇:一個政治哲學視角》,洪濤著,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6月出版,501頁,98.00元 《文學三篇:一個政治哲學視角》的主章節圍繞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卡夫卡小說和奧威爾小說三種文學經典展開,各部分的核心內容對應了作者學術生涯中重要的三篇論文:《〈格列佛游記〉的意圖——對慧骃國故事的一種解讀》(《政治思想史》2015年第3期)、《卡夫卡與官僚制》(《復旦學報》2017年第1期)、《作為“機器”的國家——論現代官僚技術統治》(《政治思想史》2020年第3期),但此書絕非一本流俗的論文合輯。
2025-01-16
-
讀《誰在敲門》《紅磚樓》:羅偉章的變與不變
在文學創作的廣闊天地里,羅偉章無疑是一位勤勉而富有探索精神的行者。
2025-01-15
-
甘南大地上的詩歌書寫——詩人黑小白印象兼評詩集《黑與白》
人生僅有一次,故而應持以勇敢嘗試之心。
2025-01-15
-
復調形式與總體性倫理——評劉大先《去北川》
一、 “非虛構”的文體復調 《去北川》(1)凡十三章,每章設一主題,分梳地方族群紛雜的生活樣態和歷史傳統,廣涉北川的自然風土、人文景觀、傳說記憶、生活習俗、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情況。
2025-01-15
-
探尋生命的故鄉——鮑爾吉·原野近年小說創作解析
憑借別具一格的散文創作奠定自己文壇地位的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近幾年來一直專心致力于小說創作,先后發表了“烏蘭牧騎的孩子”系列小說、《送你一條大河》《烏蘇里密林奇遇》《馬娃子》等作品。
2025-01-15
-
細節的意義——詠康小說的敘事風格
“95后”作家、導演詠康最新的兩篇小說《丟棄》《流凌隱匿的時刻》所述主題差別很大,《丟棄》像一則人性反復的寓言,后者則可以算作生活磨難與存在之虛無的悲劇呈現。
2025-01-15
-
在世界文學地圖上的中國小鎮生活——讀阿乙《未婚妻》
作家阿乙對閱讀的深度沉迷早已不是秘密,在會場間隙,在飯局,在各個場合,都可以看到他手不釋卷的身影。
2025-01-15
-
演講體散文追求美與哲思的交融
演講是一種現場說理行為。
2025-01-15
-
《星火接力》:傳承紅色基因的深情書寫
在閱讀生涯中總有那么一些瞬間,我們的思緒因情感的激涌而動容,我們的心靈因精神的偉岸而震撼,在情動與心動之后,我們輕輕拭去眼角的熱淚,繼而收獲思想的凈化和境界的提升。
2025-01-15
-
《愛情永遠是年輕》:展現人性的光華與亮色
在長篇小說《愛情永遠是年輕》(安徽文藝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中國好書”2024年9月推薦書目)中,石鐘山嚴肅地探討了一個既流行又古老的主題:究竟何為愛情?作品生動展示各式各樣的愛情,或者更確切地說,傾情演繹了各式各樣失敗的愛情。
2025-01-15
-
“遠”村不遠,村小“事”大
鄉村是個廣闊的舞臺,蘊含著取之不盡的文學富礦。
2025-01-15
-
張志方 :再讀《晚熟的人》
2020年10月,莫言《晚熟的人》出版不久,我淺淺讀了一遍。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