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程青出新作《鳳舞》,賦予“被漠視者”璀璨的文學光芒
“從‘被漠視者’到‘發光體’——《鳳舞》新書分享會”日前在京舉辦,長篇小說《鳳舞》作者、知名作家程青與評論家一起探討這部“平凡女性史詩”中蘊含的生命韌性,與現場觀眾共同聆聽關于邊緣者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見證文學如何為“被漠視者”賦予璀璨奪目的光芒。
程青,曾獲得第三屆老舍文學獎,著有長篇小說《盛宴》《湖邊》《最溫暖的寒夜》等。其新作《鳳舞》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出生于蘇北地區的女孩鳳舞橫跨半個世紀的成長故事。
程青分享創作初衷時說,《鳳舞》是其“寫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的長篇小說,旨在呈現“一個女性如何從荒蕪中生長出愛的力量”。她將人物命運緊貼時代,“主人公的每一次成長,每一段情感波折,包括她如何走上職場,最后又如何走到生命更加開闊的境地,都是緊貼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的。新聞還在發生,文學其實是同時開始的。”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胡曉舟表示,《鳳舞》細致而貼切地描摹出不同人物的命運以及時代、社會給他們的投射,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鳳舞并不僅僅反映一位女性個體的命運,而是代表著社會發展和歷史的進程在女性身上的投影。所以鳳舞既遭受到命運的不公正,但同時,這些經歷也讓她成長,給她更健全的人格、更博大的胸懷,去接納這個世界,最終實現與世界的和解,也成就一個更好的自我。”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雜志主編徐晨亮認為,《鳳舞》的獨特之處在于“從非典型人物入手,寫出時代與個人的復雜關系”。鳳舞既“深不可測”又“清澈透明”的性格,正是時代擠壓與人性韌性交織的產物。
在《青年文學》主編張菁看來,《鳳舞》的魅力來源之一,是它帶給讀者的“融合”的體驗感,通過那些隱藏在書中的生活細節,人物關系,字里行間的愛、理解與體恤,喚醒我們的精神記憶。“在《鳳舞》中,我們可以讀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眾多人物的生活。我們更能看到一代一代人的生活,看到一個個女性跟身邊世界相對撞的時候如何自處,如何自洽,如何看待、辨認和尋找自己。”
程青說,寫作應該給出合乎生活的解釋。即便無法給出合乎生活的解釋,也要給出合乎文學的解釋,虛構人物必須站得住腳。張菁也認為,《鳳舞》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么多的人之間都有著不同的牽絆。“這部小說最厲害的地方不在于講故事,而是當我們作為讀者在走進作者為我們打造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是在和作者一起認識人,認識我們身邊的人,慢慢地去理解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