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故事中感受詩書繼世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中國古代先賢的讀書精神,《中國古代讀書故事》分享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古代讀書故事》一書由團結出版社出版,是《古人談讀書》的姊妹篇,收錄了中國古代先賢的80個讀書故事,以年代為序,分上、中、下三編。上編為先秦至兩晉時期的讀書故事,中編為南北朝至兩宋時期的讀書故事,下編為元明清時期的讀書故事。該書推出的讀書故事中,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韋編三絕、孟母三遷等故事,也有牛角掛書、以荻畫地等鮮為人知的故事。中國期刊協會會長、《中國古代讀書故事》作者吳尚之表示,中華民族有著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讀書傳統,優秀的經史典籍承載了中華文明的文化根脈,鑄就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中華民族的出版傳統與讀書傳統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條件。借鑒古人讀書的方法很重要,了解古人的讀書故事、學習他們的讀書精神同樣重要,這就需要深入挖掘、系統整理中國古代的讀書故事,從中總結提煉中國古代先賢的讀書精神。
在《中國古代讀書故事》中,吳尚之重點做了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古代讀書故事做了一次系統性梳理,從已有歷史文獻典籍,特別是《二十四史》中挖掘整理了許多新材料,也從新近出版的圖書中收集了一些新材料,從而拓展了古代讀書故事的范圍;二是對流傳至今的讀書故事進行了豐富,比如故事中主人公的生平、取得的成就,特別是他們在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貢獻;三是對讀書故事的源頭進行了文獻方面的查找和考證,力求做到每個故事都有出處,有的來源于歷史典籍的記載,有的甚至來源于歷史典籍中的注解;四是對這些讀書故事做了簡要的點評,或是揭示讀書故事的歷史意義與精神價值,或是闡述讀書故事對當代讀書人的啟示和借鑒。
“從《古人談讀書》到《中國古代讀書故事》,可以看到從讀書之‘術’向讀書之‘道’的提升。《中國古代讀書故事》的特點是‘小故事’寫出‘大精神’,吳尚之總結的8種古代先賢的讀書精神,讓人們理解了讀書與人生、讀書和社會、讀書和專注、讀書和境界、讀書和時間的關系,從古代先賢的讀書精神中我們能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質。”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牛喜平表示。
《北京大學學報》原主編龍協濤認為,《中國古代讀書故事》可稱為當代的《勸學篇》。這本書有4個特點。一是堅定文化自信。二是讀書故事環環相扣。三是適合青少年閱讀。書中選取的讀書故事大都發生在主人公青少年時,有利于培養當代青少年的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四是在大眾化中兼具學術性。
“把古代讀書故事化用古今、文白相宜,用當代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能接受的語言風格來呈現,并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感悟總結先賢的讀書精神,既能呈現中國古代先賢的理想和情懷,又闡發了具有時代價值的讀書理念,對全民閱讀的深入開展和推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李巖說。
“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披沙揀金,將古代先賢的讀書故事加以整理和提煉,讓《中國古代讀書故事》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先賢勤奮讀書的精彩文本。”團結出版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社長梁光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