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挖掘與回望反思——評周燕芬《當代陜西長篇小說史論》
就中國當代小說創作而言,陜西無疑是一個重量級存在。前有柳青、杜鵬程、王汶石,后有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等,學界稱陜西為文學重鎮。一個省域能涌現出一批影響中國文學史的作家群體,是少見的文學現象,值得認真研究和總結。盡管關于陜西的當代作家個案研究和評論文章不少,但整體研究成果卻頗為稀少。近期,由西北大學文學院周燕芬教授等撰寫的《當代陜西長篇小說史論》是一大收獲。
該書第一個值得稱道的方面是進行精心的史料發掘與學理性梳理,選取13位當代陜西重要作家單人成章,總結文學發展的歷史走向,評價作家的文化素養、思想境界和小說藝術。從學理性層面而言,作者盡可能地搜集了所涉文獻資料,論述時信手拈來,無不成彩。讓作品說話,而不是自說自話或主觀臆斷。比如,在評價杜鵬程《保衛延安》時,作者并未貿然地對其“史詩性品格”做出判斷,而是歷述這一評價的源起發展,追溯“史詩”概念的生成和演變,融匯了學界的普遍認知,使之更具有客觀性。對于《保衛延安》體現出的“現實感”,即創作與生活的關系,論者同樣借助豐富的史料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引用魏鋼焰對杜鵬程深入生活、與戰士同甘共苦的描述,柳青對杜鵬程與生活“不隔”的評價,以及曉雷對杜鵬程《戰爭日記》真實記錄戰爭生活各個層面的分析,全方位地展現了杜鵬程如何將生活素材轉化為藝術創作的生動實踐,有力地證明了《保衛延安》生活性意義的價值所在。由此可見,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建立在厚重堅實的材料根基上,令人信服。
作品第二個突出的亮點在于對歷史進行縱深挖掘與回望性反思?!笆氛摗痹趯ψ骷易髌愤M行評價時,始終秉持客觀公允的態度,既不無限拔高,也不隨意貶低。論者以史的縱深回望其創作來路時,常能發現作家的見與不見。在為一個作家作品下判斷時,能直面問題,勇于揭示,顯出論者的勇氣膽識。作品善于從作家的成長軌跡中挖掘隱微走向,從而形成對作家面貌的整體性把握。如第二章柳青專題中,論者通過分析柳青早期短篇小說《在故鄉》《喜事》,指出其作品在《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依然保留著五四啟蒙思想的印記,體現出從“對工農大眾啟蒙”到“向工農大眾學習”的轉變過程?;谶@樣的轉變,柳青先后進入了生活的、政治的和藝術的學校,踐行“以60年為一個單元”的創作理念,最終寫出《創業史》。在論及路遙的創作道路時,論者認為,盡管路遙將柳青視作“精神導師”,一直堅持現實主義,但他“不再遵從《創業史》的國家意識形態視角,而是更多從個人生命體驗的角度來切入對新一代農民命運的思考”。
作品的第三個特點體現在精微的品鑒與不凡的識見。閱讀文學批評與研究的過程,也是與自我評判相互生發、交錯印證的過程。以第八章對葉廣芩的評價為例。論者將葉廣芩與張愛玲相比較,指出二人同為“簪纓望族”,但兩者的藝術取向和審美趣味,卻大異其趣。在評說《采桑子》中的貴族趣味時,論者認為,葉廣芩筆下的“貴族”不專指其社會學意義。當社會文化呈現出粗鄙化狀貌時,人們便會呼喚貴族的精神。論者在論述葉廣芩小說的思想底蘊時,敏銳地抓住了“情義中國”這一動人的價值。這種超功利的價值底蘊,成為論者評價作家筆下人物所散發出的恒久的人性光輝的基石。
該書是近年來陜西長篇小說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史識眼光和宏闊視野,論者敏銳的藝術發現與冷峻嚴肅的歷史擔當,及其深厚素養和斐然文采,都值得我們稱道。
(作者系西安培華學院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