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問題”與“新話語”:專家研討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體系的歷史演變與理論反思
6月9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主辦的第59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壇在京舉行。張永清、丁國旗、劉鋒杰、汪正龍、劉方喜、金永兵、蘇宏斌、谷鵬飛、楊建剛、劉卓等來自全國多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魯太光致辭,崔柯、秦蘭珺、王肖帆等主持論壇。
文學反映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體系建設中最基礎、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它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形成兩大基本命題:文學藝術與科學一樣,都是認識現實、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思想形式;文學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呈現出某種思想取向和價值立場。文學反映論對文學活動的解釋至今仍在發揮效用,有寬廣的理論發展和演化空間。
2021年以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張永清教授以“馬克思主義文學反映論的語境化與知識化(1949—2024年)”為總題目,刊發6篇系列研究論文。在論壇的主旨發言環節,張永清介紹了系列論文研究緣起、思路,并談到如何從概念語境化與知識化兩個角度切入,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文論“反映論”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發展情況。
與會者從文學反映論的學術史視角入手,就這一概念的理論要旨、歷史內涵,這一理論話語在當代語境發展與突破的可能,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典型問題與難題,以及如何助力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自主的知識體系等議題展開研討,回顧總結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體系建構所作出的成就與得失。
與會專家認為,文學反映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史命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學人對文學“反映論”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也因闡釋路徑有別形成不同的話語體系,同時存在理論分歧。如何梳理前代學者留下的理論遺產,同時面對不斷更新的當代文藝形態及理論思潮,對這一關鍵問題提出更有理論效力的闡釋框架,是當下這代馬克思主義文論學者所要面臨的核心問題。
面對“舊問題”,如何提出“新話語”?大家談到,在學術發展史上,真正重要的是,把“舊問題”放在新的時代、新的社會語境、新的問題域中去重新思考。只有不斷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體系中去,重讀重新,常讀常新,才可能真正尋找馬克思文論研究新的學術成長點。“反映論”的生命力還在,但在當下這樣一個現實和虛擬界限模糊的時代里,“反映論”如何發揮文學批評方面的效用,重建文學與現實的關系方面進行研究范式創新、理論話語創新,乃至如何助力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體系,都值得繼續追蹤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