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談:關于詩的七個問題
同學們,你們好,很高興來到北京語言大學和大家交流。談起這次講座的時候,周菲菲老師告訴我,很多同學喜歡詩歌,喜歡寫作詩歌,在詩歌的閱讀和寫作方面有一些問題。我總結之后,根據講座時間,選出了七個關于詩歌的話題。周老師給我發來幾十首同學們創作的詩歌作品,我能真切感受到同學們對詩歌的熱情。話題講完后,我會選出同學們的作品,談一下我的閱讀感受。
一、隨著時間的延續,AI的文學寫作能力會越來越強,那么,詩歌寫作對于一個人的意義是什么?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傳播量很大的視頻——一位國外大學的老師,在課堂上聲嘶力竭地叫喊,整個人陷入巨大的沮喪之中,他嚴厲批判學生用AI寫作業,喪失獨立的思考和創造能力,成為一個機器人。
同學們,你們覺得那位老師的嚴厲批判和提醒,有作用嗎?我認為起不了多少作用,因為人類的大腦神經系統不喜歡復雜的思考,你也可以這樣理解,只要能夠生存下來,人類的大腦神經系統是趨向懶惰的。如果能走捷徑,絕大多數的人會這樣選擇。
讀書學習其實就是在對抗自身的懶惰,強迫自己思考,讓自己腦回路的溝壑深一些。腦回路越深,你的判斷和選擇能力或許會更強大一些。
我在2021年年底寫過一篇科幻短篇小說《2049》(發表于《收獲》雜志2022年第3期),講述的是這樣一個背景:2049年,AI科技超級發達,人類不再思考,懶于思考,于是出現了強迫人類思考的懲罰和監督的新方式。沒有人受得了這樣的監督和懲罰,于是先后逃離。相比現實生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個未來的提醒:當這一天真的到來的時候,讀者或許會有思想上的某些免疫力,不再為自己的遭遇感到過分驚訝。
從這一點看,詩也是某種提醒。首先是語言意識上的提醒,讓你對語言更加敏銳。此外還有至少四個方面的提醒:積累觀察和傾聽的習慣,在日常中練習觀察和傾聽,先不要急于做出評判;積累沉默時的感受,孤獨比寂寞厚重,更像一個容器;積累發現自身智慧的機會,體驗那種小鳥從身體里起飛的感覺;積累安靜的力量,當安靜環繞你,你會發現意識深處的真實,才是屬于你的真實。
關于AI寫作,我和朋友們一樣,對AI進行過多次測試。我是用現代詩歌寫作測試的,效果不理想。隔了一段時間再測試,還是不理想。為什么會這樣呢?和朋友們聊天交流,評估猜測出這樣一個原因:現代漢語詩歌需要準確雅致的語言系統,而這些年,網絡語境已經破壞了漢語的表達,混亂了漢語的表達。換句話說,AI所采集的漢語語料,距離現代詩歌意義上的語言的準確和雅致,還有不小的距離。人與人之間有了距離,就會有幻覺,AI與準確性有了距離,也會有幻覺。
世界很大,族群眾多。我覺得,人類有一個“詩族”,喜歡詩歌的人類屬于這個族群。相比其他族群,“詩族”有一個特點——可以隨時隨地離地飛行。
二、我喜歡詩歌,也喜歡寫作,如何才能成為一名詩人?
一些年輕的詩歌寫作者,他們的理想是成為詩人。后來聊天,才發現他們的理想源于詩人蘭波的名言:“每個人都是詩人。”不知道同學是否知道,蘭波最后放棄了寫作。蘭波這句話的含義,是指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開放的可能性,每個人要尊重并相信自己的詩意空間,追求與神靈對話的超能力。那個時代的詩人常用極致的言辭表達自己的思想,造成后人的誤讀。每個人都有詩心和詩性,這樣的表述更容易理解。
我覺得,與其把成為詩人當成自己的理想,不如把成為詩人當成一項長期的愛好和工作。和同學們聊天,我時常說,文學寫作是一把雙刃劍。寫作本身真的會改變一個人,它不一定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但一定會改變他的性情,改變他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際方式,甚至讓一個人變得自私、勢利,變成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讓這個人能時常感受到自己的嫉妒心,而嫉妒心是人性里最不堪的情緒感受。這些都將是一個寫作者在寫作之路上面對的綜合挑戰。
AI出現之后,讀者對文學的理解,接受文學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不過,我覺得,如果你讀到一本喜歡的詩集,并能把它分享給別人,你也是參與了文學的傳播。如果你寫出一首詩,記錄了你的情感,濃縮了你對世界的感受,那會更好一些,因為你和詩的語言貼身擁抱了。詩確實能幫助你發現另一個自己:某一天,你忽然發現自己不是你想成為的那種人,或者,你忽然發現,在這個世界,悲觀是容易的,樂觀反而是困難的,你會記住那些給你帶來美好的人。
三、現在的詩集有很多,如何選擇詩集?
詩集的選擇和閱讀是一件很私密的事,又是一個很切身的話題。一個文學閱讀者或寫作者,能在年輕的時候遇到第一位文學意義上的“親人”,這是很幸運的事。相遇是機緣,尋找更是積極的行動。所謂文學上的親人,就是那位很契合你的審美感受,能觸動你,啟發你,帶給你思考,同時又能鼓動你提筆嘗試寫作的那位作家或詩人。在閱讀或寫作的過程中,你很可能會遇到第二個“文學親人”。
如果沒有讀同學們的詩歌,我很難在一個話題單元里說出選擇詩集的心得或建議。讀了同學們的詩歌作品之后,我想推薦這兩位詩人的詩集。第一位詩人是瑪麗·奧利弗,她的中文版詩集是《去愛那可愛的事物》《在萬物中醒來》(上下冊)。同學們寫了很多大自然的詩歌,這位詩人是自然主義詩人,能協助你學習體會大自然場景的構思、詩意的冥想方向、詩句的排列和呼吸節奏。站在大自然里的詩歌寫作者,是不能被大自然輕易淹沒的,他要依靠詩句騰挪,既能貼身大自然,又能俯視大自然。
我推薦這本詩集,還有這樣的考慮:我們坐在教室里,窗外就是樹,走到室外,會看見更多的樹;觀察那些樹,我們會發現,每一棵樹的枝葉都長得那么自然,那么好看,即使有地心引力,那些枝葉依然向外生長,呈現出生命的開放姿態。對整棵樹而言,枝葉就是它的語言。所以,當你準備寫作詩歌的時候,可以想想那些樹,那些枝葉,你要用自然的語言、樸素的語言,或者說用樹的枝葉語言去寫作,去和地球引力比賽,多寫開放性的詩歌,少寫封閉性的詩歌。
說到這里,我想起詩人布羅茨基這樣描述過:在十九世紀,在很大程度上,詩人們比我們更有能力,譬如,集中注意力在個體上,集中注意力在樹木、花草上。
布羅茨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覺得,十九世紀的詩人用那種方式寫作,以便讓古埃及的人也能理解他們。十九世紀的人和古希臘羅馬的人在宇宙中的感覺差不多相同。他們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移也是那個速度:或騎馬、或坐車。正因為如此,哲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作家和詩人,有這樣的共識:二十世紀的人類,創造出了之前的所有歲月沒有創造出的新的時間感:加速度。慢下來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加速度”和“慢”給了我一些啟發,后來在2022年寫了一篇科幻小說《慢先生的秋天》(發表于《收獲》雜志2022年第6期)。在未來世界,男主人公意識到,只有慢下來,人才能像一個人,他決定以鶴為師,言談舉止都要出奇地慢。他的慢讓他成為一名網紅,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可是奇怪的一幕發生了:慢先生周圍的機器人意識到,慢是人類的智慧,他們要像人類學習,學習人類的慢,于是,那些機器人主動慢了下來,而慢下來的機器人惹怒了人類。
回過頭來說,宇宙本身的演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地球上生命的誕生,經歷了幾十億年的時間。所以,緩慢是宇宙的本質;可以理解卻無法完全想象,是宇宙的哲學性和神性。既然如此,我覺得,同學們剛開始寫作詩歌的時候,心里要裝著這個漢字:慢。語言的速度和節奏不要過快,慢慢寫,慢慢說,讓你和寫作的你有一定的距離。也就是說,藝術的意義,就是尋找和把握你和另一個你的間離感。
我推薦的第二位詩人是切薩雷·帕韋澤,他的中文版詩集是《艱難之活》。這是一本很樸素的敘事詩集,閱讀這本詩集,真的能培養你的敘事詩寫作基本功,提升你的敘事詩寫作能力。現代詩歌寫作離不開人的內心情感,也離不開人和事的虛構能力,或者可以這樣說,詩就是虛構,虛構離不開敘事,離不開結構,當你有了這樣的基礎,你又會發現,詩的敘事不是小說和散文的那種敘事,而是戲劇空間的詩性騰挪。當你有了這樣的敘事能力,你會突然發現你的詩歌語言呼吸時間比之前長了很多,也就是說,你會有信心把一首短詩寫到了四十行,或者六十行。能力積累之后,某一天,你又會發現你想試著去寫超過100行或者200行的長詩。你寫完之后會發現,你和詩中的人和事并沒有生活里的那種密切關聯,而你真的創造了一個敘事空間。
近十年來,每次買到重要詩人的作品大選集,我習慣從后往前讀,先讀他晚年的作品,之后是中年時期的作品。我覺得,詩是一個人中晚年的審美眼光。或許可以極端地說,詩是晚年之花。
我說這些,是想給同學們一個建議:你們現在二十歲左右,自然要寫與自己的年齡相符的詩歌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寫出與你的生理年齡不符合的詩歌作品。進一步說,你要寫出讓年長你十歲的人喜歡的詩歌,寫出比你小十歲的孩子喜歡的詩歌。這是詩歌寫作思維的綜合訓練,在這個訓練過程中,你會發現屬于你的語感和語調(語感比語調更容易找到,語調的意義和難度高于語感,語調里含有詩的呈現節奏,含有你的詩歌氣質),你的詩歌寫作不再輕易被自己的年齡和情緒影響,你也不再希望自己成為那種過于情緒化的詩歌寫作者。
四、現代漢語詩和古典詩,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身為中國人,你不可能離開古詩詞。不知道同學們是否發現,現在練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了。中國是詩的國度,其實也是書法的國度。沒有古詩詞,中國書法會失去最大的內容載體和筆墨美感。我們在街上走,會看到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故宮博物院、頤和園、榮寶齋、張一元等書法匾額,在宮殿、園林和寺院里看見書法楹聯和牌匾,那些書法都是純正的中國書法——端莊,古樸,含蓄,雄拔,雅正,飄逸,秀麗。在這樣的空間和場合,你絕對看不到張牙舞爪、筆鋒亂刺的書法筆劃。
我們很難用一個詞語涵蓋中國書法的美,如果非要形容,或許只能用“美”這個詞才能形容。緊跟著“美”的是那個“妙”字。少女為妙,美妙,美麗的少女。雖然中國書法主要由男人創造引領,但我們想起中國書法,不會想到一個莽漢拿起毛筆,奮筆疾書。中國書法與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密切相連。中國古代的大書法家,每一個都是大學問家,有的還是大文學家,比如蘇軾和黃庭堅。
千百年來,古典詩一直在中國人身邊,像空氣一樣,只是我們有時忽略了。中國的“詩”的含義和中國書法的美學,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有復合的意義,涉及中國人的生活觀、語言觀、生命體驗和精神傳承的方式。中國的“詩”深深影響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相比中國書法,中國的“詩”包含并呈現了中國人的情感和語言基因,那就是:第一,中國人是感性的人。第二,漢語的簡約之美是大美。
我們從小學習古詩詞,考試要考古詩詞,會覺得古詩詞是古典文化,與應試有關,與現在的日常生活很遠。有這樣的認識很正常,但不全面。古典與現代,都是相對的。我要引用我在一個講座場合說過的例子:我們以為的古典詩,在國外的漢學家和詩人看來是現代的,那些漢語組合而成的詩的語境,帶給他們陌生感和新鮮的詩學想象空間。一些漢學家和詩人,用現代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語種翻譯唐詩,創造出另外的閱讀和體驗感受。我舉一個例子。寒山是唐代詩僧,也是在海外影響最大的中國詩人,加里·斯奈德是美國當代著名詩人,他喜歡寒山的詩,翻譯了很多寒山的作品。我們一起欣賞一首詩,先看寒山的原作: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詩人爬山行路,眼前景物讓他感嘆,不知不覺間迷了路。這是詩的內容。溪流、峽谷、疊嶂、露水、草叢、山風、松樹、迷徑、身影。這是詩里的關鍵詞,這些詞語也是詩人視線轉移的角度,先是遠景,接著是中景和近景,最后追問自身。詩人斯奈德將這首詩翻譯成了英文。對詩人而言,翻譯一首詩,也是在創作一首詩。后來,中國譯者柳向陽又將斯奈德的這首英文譯作翻譯成了中文。我們一起來欣賞:
通向寒山那地方的路,令人發笑,
一條小路,而沒有車馬的痕跡。
峽谷在此匯聚——曲折得難以追蹤
雜亂的峭壁——險峻得難以置信。
一千種草因露水而彎了腰,
一山的松樹在風中鳴響。
如今我已迷失了回家的小路,
身子在問影子:你怎么跟上的?
寒山的文字是古意的,斯奈德的文字是現代的,那是兩種不同的語境,但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有一座相互認知的橋梁,我們在這座語言的橋梁上,既可以探古,又可以觸碰今天。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的古詩有獨特的文學之美,這樣的美是詩人經驗和記憶的濃縮,也可以說,中國古詩有濃縮之美,而現代漢語詩則有展開性之美。我舉這個例子還,是想提醒同學們,用現代漢語重新描述課本里那些古詩,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活學活用漢語的有效方法。
我喜歡讀古詩詞,但我不會去寫古詩詞,那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想象調性。對我而言,古詩詞有兩個即刻的意義:心境和意象靈感上的提醒。現代漢語詩不是對古典詩詞的背叛,也不是古典詩詞的延續,它是隨時代發展形成的獨立存在——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看見五十多年來當代漢語詩歌的發展歷程和豐富程度,那些現代漢語詩提供了新鮮的語言經驗,詩的構思和獨特細節,形成新的美學觀念,與古詩詞不再相同。
五、如何評判一首現代詩的藝術水準?
中國古詩詞和現代詩,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詩是一種邀約,一種邀請。你走進那個語言和意象空間,你被觸動了,你可以說你讀到了一首好詩。我也有這樣的體驗,遇到這樣的詩,會反復閱讀體會。
我們知道,詩離不開想象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象力,但是,具體到一首詩的寫作,想象力只是一個起點,因為與想象力有關聯的寫作過程,至少包含五個方面:詩的內容的構思(內容可能很平常,可是寫出了新鮮的感受),詩的意象的選擇和呈現(平常的意象,卻有了新的表達),詩的場景的畫面呈現(身為讀者的代入感)、詩的語言調性選擇和語句的恰當走向和詩意的蘊藉。將這幾點綜合起來,你會有自己的閱讀審美觀。審美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審美才能把一個人(讀者和寫作者)的日常生活經歷,變成個人的生命體驗。
我給同學們舉一個例子,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我想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位同學的語調很好,很有古意。這首詩的內容很平常,就是一首送別詩。但是,身為讀者,我們會感嘆,李白將平常的內容寫出了壯闊感和思鄉感,眼前的情景有多壯闊,思鄉之情就又多沉郁。事實上,前面的六句詩在為最后的詩句做看似自然的鋪墊,“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才是這首詩的詩眼。“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俯視,“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仰視,俯仰之間,情緒萬千。同學們是不是從“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這兩句里讀出了科幻詩的感覺。李白有意用高舉高打、非常突兀的詩句牽引讀者的視線,之后讓思緒突然下墜,歸入沉郁的思鄉和送別之情。中國古詩詞語言的最大特征,就是簡約素直,除了用典之外,語言上沒有彎彎繞繞。從這一點而言,當代一些漢語詩,因為受到漢語翻譯體表達的長期影響,語句的疊加度較高,遠離了漢語言的本真之美。無論古詩詞還是現代詩,它們都離天真很近,功力深厚的詩人,離深刻的天真很近。
我再舉一個例子,當代詩人宋煒的作品《登高》。同學們可以默念這首詩。現代詩和古詩有一個音調上的區別,現代詩不太適合高聲朗讀,適合默念默想。這倒不是說現代詩不能讀出聲,而是說用那種標準的播音朗誦腔調讀現代詩,詩本身的現代性會走偏,很不自然。
我在峰頂觀天下,自視甚高;
普天之下,我不作第二人想;
日出只在我眼中,別無他人看到;
日落也是我一個人的:
我走出身體,向下飛,
什么也觸不到。
我才是世上第一個不死的人。
詩中的“我”并非單指寫作者本人,這首詩的審美空間因此變大。同學們說了各自的閱讀感受,也給我了啟發。我想,在座的同學都登過山,也在峰頂佇立過,這首詩的內容因此顯得平常和親近。這首詩的文字簡約素直,不多一字,也不可少一字,詩句的選擇和走向既自然又老辣,毫無隱藏,也無須隱藏。我覺得這是一首夢境感懷詩。一個人在夢里的勇氣有多大,在現實生活之中,他可能很虛弱、很孤獨、很沮喪、很無助,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在尋找暫且忘記現實的力量,他在夢境里找到了。一個人只有在夢里才有最大的勇氣。“我走出身體,向下飛”這句非常重要,沒有這句這首詩就會很平常,詩意的蘊藉會差很多,而最后這句“我才是世上第一個不死的人”,其實是那個“我”在夢醒之前那一刻的最后低吟,所謂的勇氣差不多快消散了。
古典詩和現代詩,都是語言的藝術。寫作者要在讀者熟悉的語言里寫出讓他們不熟悉的構思和感覺。古人說,圣人不相。詩人既然用簡潔的語言寫作,就好比赤身裸體寫作,或者穿了一件很薄的衣服寫作,他的體型和骨骼沒有被遮蓋。所以,在寫作詩的過程中,盡可能不要用語言包裝自己。詩不是解釋,而是呈現;進一步說,詩是那種可視性的存在,能讓模糊的事物變得清晰。
六、楊振寧先生說過,數學方程式非常簡潔,像詩一樣美。我們該如何理解數學和詩歌的關系?
我喜歡看楊振寧先生的講座和訪談視頻,楊先生八九十歲的時候,依然保持這樣的表達:思維清晰,不說廢話。詩也是不說廢話的語言表達形式。
我想同學們肯定知道,大自然里沒有絕對的直線,也沒有絕對的圓,而在數學世界里,有絕對的直線和圓。相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數學創造了另外一個逼真的世界。文學和數學一樣,也在創造一個逼真于現實生活的世界。
數學和文學,都在創造逼真。一些數學家的傳記,一些解釋數學存在意義的書籍,給讀者這樣的啟示:數學離不開靈感、聯系、類比和比較。當現實難以理解的時候,數學家把現實當成寓言和游戲。小說家和詩人也會這樣做的。數學家需要用一種形式描述這個世界,而那些公式就是數學家為這個世界創造出的形象。小說家創造的人物是他相信的文學形象,詩人寫出的那些意象是他相信的文學形象。
我讀過《龐加萊猜想》這本書,這本書告訴我,那些優秀的數學家,有一個共同的品質——他們都是非常誠實的人。
曾有觀眾詢問楊先生,數學是發現還是發明?這真是一個好問題。楊先生說,在人類早期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數學是發明,之后的數學是發現,人類用自己的頭腦去發現早已存在于宇宙虛空中的數學猜想和規律。
詩歌是發明還是發現?或許,詩歌和數學剛好相反。遠古的人類仰望星空,即使沒有寫出詩句,也有詩人的氣質,他們發現了影響我們至今的人類詩心。沒有文字的發明,就沒有詩的誕生和延續。事實上,每個詩歌寫作者,都在試圖發明創造自己的詩歌構思和語言表達系統,呈現自己對世界的體驗、理解和感悟。
七、我們喜歡科幻小說,因為上課,沒有更多的時間練習寫科幻小說。我們想寫科幻詩,在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找不到滿意的科幻詩的切入點。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同學們可能已經知道,在國外一些大學,本科生需要修科學課程公共學分,有些大學規定,科學課程是本科生的必修課。我查過一些資料,科學課程通常包含以下分類:光、看不見的世界、時間與空間、生活里的物理學和化學、愛因斯坦的意義、宇宙、世界的過去和未來、物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未來醫療、星際移民……科幻詩的想象與寫作,離不開這些科學認知。同學們可以去自學,盡快補上這個環節。
關于科幻詩的寫作,我本人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我和朋友們有過一些交流,總結起來有下面幾點,供同學們參考:第一,科幻作家瑪麗·雪萊有這樣的名言:“科學的怪物,需要詩的咒語來馴服”。這樣的表述,的確會誘惑寫作者去嘗試寫作科幻詩。第二,AI技術天然具有“黑箱”特性,未來不可解釋的神經網絡決策將會引發人類倫理焦慮,傳統科技敘事陷入工具理性霸權。而這樣的想象背景,也是描寫和敘事的誘惑。第三,詩歌的形式革命與科學范式轉換存在共振。這方面沒有認知上的難度,但不能過多嘗試。第四,當科學語言抵達解釋的邊界時,詩性思維會成為不可或缺的認知補丁。這是千真萬確的。第五,科幻詩的整體寫作離不開科學性、未來性、哲思性和詩性,而詩性是根基。也就是說,沒有獨特構思和詩性的科幻詩,缺乏動人的魅力。在實踐過程中,你會發現,科幻詩的寫作難度是顯而易見的。第六,當科學術語和科幻術語被很多寫作者運用之后,那些詞語已經像金屬那樣出現疲勞感,失去了之前的光澤。所以,小心使用那些疲勞的詞語。第七,掌握好科學術語和詩意表達之間的平衡感,避免生硬或過于晦澀,銜接好科幻概念和詩的意象的比對關系。說起來容易,做好很難。第八,量子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有這樣的名言:“當我們談論量子現實時,必須使用詩的語言。”這樣的表述,自然是對詩歌寫作者的鼓動。第九,幻想無界,空想無罪。
希望同學們多嘗試寫作科幻詩,那是另外一個想象的世界。通過寫作科幻詩,你會發現你的認知邊界擴大了很多,你也會發現你比之前的你更渺小了。我很期待讀到你們的作品。
(注:本文為蔣一談在“中國作家公開課”上的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