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文學遺產》聯合發布啟事,不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參與投稿署名 文學評論如何沖浪人工智能大潮
《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兩大學術期刊近日聯合發布啟事,不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參與投稿署名,要求作者對AI的使用情況保持透明并承擔責任,強調學術研究的誠信與主體責任。
這并非近期首批對人工智能挑戰學術倫理作出規范的期刊。據不完全統計,近兩三個月來至少有十家學術期刊給出相關規定,整體呈現出來的態度并非完全的拒絕,而是探索規范化的使用。
怎樣保護好人類文學評論的原創性、創造力?如何堅守我們的學術規范與倫理?文學評論如何沖浪人工智能的大潮?由此生發的一系列相關議題,引起了學界廣泛討論。“真正的批評,是用一種生命體會另一種生命,用一個靈魂傾聽另一個靈魂。”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謝有順說。
藝術和學術見證人類靈魂的美和力量
文學藝術是人類在創造中以經驗和情感的交流來建立自我與他者關系的過程,這是文學創作的內核。“文學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于自己去創造一個想象世界,這是AI不能帶給我的。”作家劉慈欣對記者表示。文學創作、文學評論離不開人的主體性,文學評論、文學研究關注的是文學如何與人的內在生命,與我們身處的時代現場發生關系。
謝有順認為,只有將“人”安放在文本中,才能有不虛假、不矯飾的真文學與真批評。“藝術和學術,創作和評論都是精神的事業,是呈現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見證人類靈魂的美和力量。”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論家何平直言,他不是預言家,無法預言AI的進步和文學的未來,還是重提“人的文學”,重提人的肉身和精神的神秘和微妙,重提文學的自信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人機共創”,首先要淘汰掉的就是低端文學產品,擠掉文學中失去自信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部分。
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王宏圖看來,AI對文學評論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為對情節的厘清,對文學風格的辨析等技術因素。真正高質量、有價值的文學評論,更重要的是體現評論家、研究者的主體意識,對人生經歷、自我的深入挖掘與體悟。“現在的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個有機生物體,無法產生即時的情感反應,依賴的是以前文學評論數據的積累,加以解析生成,不可能產生真正有獨創性的文學批評。”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仝妍談到,文藝評論離不開評論家對文藝作品的審美直覺與感受,“文藝評論融合評論家的藝術感受力和理論穿透力,融入評論家個人的思想情感、審美理念、個性氣質和價值判斷。”
AI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和判斷,遵循的是數據庫的算法邏輯,對已有文學知識和思維的解析而生成,流于規范化和套路化,而不少歷史材料沒有實現電子化。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楊毅透露,他在《文學評論》曾發表過論文,在寫作的過程中,他是去國家圖書館查閱,有關歷史資料至今還沒有電子版,AI自然不能形成推理和闡釋,還給出過錯誤回答,我們要謹防被“AI幻覺”誤導。
青年學者如何在效率與深度中構建主體
《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啟事提出新規,倡導學者承擔責任,技術退居工具,防止文學評論滑向技術依賴、同質化風險。青年學者如何在效率與深度、工具理性與人文沉思之間構建學術主體?
青年學者楊毅認為,文學研究需要體悟真實材料和事實背后的人性,文學批評依靠對現實經驗的萃取和提煉來解讀作品和人物命運,帶著個體生命溫度、思想深度的文學評論無法交給AI來“主理”。青年學者建構學術主體尤為重要。“文學研究要下真功夫,不能利用AI算法貪多求快,放棄文學的原創性和精神指向。學術創新、文明進步的主體始終是人而非AI,所以要遵循以‘我’為主的原則,運用AI輔助工具,拓展學術視野和成果。”
兩刊的新規范堅守文學研究中學術主體、人文內核、審美感知、價值判斷。其中規范三,要求作者書面說明AI工具的使用記錄,包括原始提示詞與生成輸出的對照等,將人機協作的過程透明化和清晰化,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否有難度?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胡曉明透露,在今年早春就與DeepSeek展開對話,有時一次對話來回數十個回合。他直言不諱:“像我這樣成天掛在DS的窗口中,展開深度對話協作、激發靈感、彼此受益的工作者,怎么可能做得到一一詳盡申報具體情況?這種是一廂情愿的無菌化、理想化、簡單二元化的告白,我何嘗不知道其中的苦衷,但是,做得到嗎?”
作為文學研究的頂級刊物,力求保持刊物的嚴肅和學術的純正,可以理解。王宏圖表示:“這一規范要求有點嚴苛,一般刊物難以做到,對多數作者來說,也很難。”楊毅認同啟事倡導人在學術研究中的主體責任,但是要求作者將使用記錄和生成過程事無巨細地說明,“猶如把寫論文時查找資料和運用材料的過程寫成書面報告,這可能涉及研究方法和具體操作上不愿被作者公開的內容”。
在學術研究中運用AI輔助正在改變既有的學術研究方式和學術生態,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武認為,《文學評論》等發布啟事,提出規范是有必要的,其中規范三,要求作者將如何使用AI輔助透明化,這和現在發表論文引用資料或他人觀點必須注明出處,是一個道理。學者如何運用AI完成論文,這是因人而異的過程,不同類型的學者是否都能“自報家門”,是否運用AI技術來識別“AI生成”,具體規范可以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共同探討,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