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歷史“活”出共鳴
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
在網絡視聽內容層出不窮、不斷爭奪注意力的今天,歷史題材電視劇何以在視聽市場占據一席之地?近日熱播的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或許提供了一種答案。
與“現象級”電視劇《覺醒年代》有異曲同工之處,二者都巧妙地運用藝術化的敘事手段,讓歷史從教科書上冰冷的結論中“活”了起來。通過劇中青年視角,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沉浸式地體驗那個風雷激蕩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與劇中人物一同經歷困惑、痛苦與覺醒,從而對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真切的理解。
該劇讓人難忘之處在于,它展現了青年覺醒的復雜性。劇中人物不是“完美英雄”,而是充滿矛盾與局限的鮮活個體:梁鄉的新舊思想撕扯、謝菽紅的柔韌與篤定、楊凱之狡黠多智卻也有一顆赤誠昂揚的心……細膩筆觸呈現覺醒的復雜,讓家國情懷成為可感可知的“精神成長”。
劇作不回避歷史的復雜性,而是以“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將歷史發展融入人物命運抉擇,折射出個體覺醒與時代變革的共振,讓觀眾在共情共鳴中感受時代變化的脈搏。
《人生若如初見》為同類題材電視劇創作帶來了不少新的啟示。
首先,在創作理念上,要尊重歷史,深入挖掘歷史細節與情感內核。創作者不能僅僅將歷史當作一個既定的框架,而應深入研究歷史背景、人物生平和時代風貌,還原歷史的真實質感。特別是一些真實具體的時代細節,能夠更好地使觀眾與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在敘事手法上,要注重以小見大,通過個體人物的命運展現宏大的時代畫卷。劇中的主角也是有著血肉之軀、情感欲望的普通人,在他們的成長中,不僅融入了愛情、友情、事業等故事,而且融入了20世紀初期的政治變革、社會思潮等元素,使觀眾在關注人物情感命運的同時,也對那個時代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再者,在思想內涵上,要注重引發觀眾的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一眾時代青年畫像,眾多人物的選擇和其命運際遇相互疊交,織就豐富厚重的群像圖譜。該劇不是直接告訴觀眾應該如何看待歷史、如何選擇人生道路,而是通過劇中人物的困惑、掙扎和覺醒,引導觀眾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這種開放式的思想表達,能夠激發觀眾的思維活力,鼓勵他們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探索歷史、理解時代。
以藝術化的敘事,完成對時代的深情回望,以此展現青年一代昂揚求索的精神追求。期待更多創作者以這樣的責任感投身中華文化主體敘事中,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以共鳴激發觀眾心中愛國熱情、凝聚奮進力量,共同奏響時代的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