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間邂逅故宮里的神獸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古人通過各種與龍相關的活動,表達了對龍的敬仰崇拜及思想寄托,以求得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人認為,龍具有上天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本領,是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因此在華夏歷史上,龍自古就是帝王的象征。作為明清時期二十幾位皇帝執政和生活的場所,故宮的建筑里處處都有龍的形象。屋頂上的琉璃瓦、天花和藻井、門窗的包葉、殿外的御道、臺基的欄桿、影壁等構件都有著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龍的形象,建筑的內外檐彩畫有升龍、降龍、坐龍、行龍等各種龍紋圖案,皇帝寶座、屏風、香爐等陳設上亦有多種式樣的龍紋。
龍是封建皇族專屬的服飾紋樣。對照清代宮廷中帝王冠服格式所規定,此袍為“吉服”,繡有龍九條,九是最大的極數,也是皇族最高地位的象征。
故宮九龍壁的塑面共由270個塑塊拼接而成。琉璃壁面共分為九龍、山石、云氣和海水四層塑體,花紋復雜,工藝難度很大。每兩條龍之間有一組凸出雕刻的山石,為九龍做靈活的區隔。每條龍的足下有起伏的海浪,使得九條龍互為關聯,且增加了畫面的完整性。浮雕的山石、云氣,襯以孔雀藍色的海水,形成煙云出沒、幽深奧秘的意境。
九龍壁屬于影壁的一種。影壁也稱照壁,古稱蕭墻,是我國傳統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位置一般在建筑的大門外或大門內。從風水學來看,古人認為邪氣、煞氣通常都是直來直去的,在院門設置影壁,可以擋住不利氣場。另外,影壁還可遮擋住外人的視線,即使建筑大門敞開,外人也看不到宅內,有利于遮蔽和保護隱私。
故宮九龍壁位于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傳說乾隆對北海九龍壁欣賞有加,便命令工匠仿照其形狀,在皇極門外修建了這座影壁,以便近距離欣賞。故宮九龍壁長29.47米,高3.59米,厚0.45米,雖然是北海九龍壁的“仿制品”,但工藝更為精細,色澤華美,在造型藝術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作為故宮核心建筑的太和殿,裝飾有一萬多條龍,反映了帝王對龍的崇拜,以及通過龍來鞏固政權的意愿。
在古建筑領域,室內的立柱一般被稱為“金柱”。太和殿寶座的兩側有六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條體形碩大的蟠龍造型。
蟠龍即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造型為盤曲環繞狀。此龍尾巴在下,周身纏繞立柱,蜿蜒盤曲而上,龍頭上仰,注視上方,雙眼銳利有神。龍尾下方為壽山福海紋飾,龍身周邊為飄浮的祥云環繞。此巨龍造型威武,張牙舞爪的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立柱上的各個紋飾均線條分明,凸凹相間,視覺效果極為震撼。
鶴自古以來是長壽的象征,也被宮廷視為吉祥之物,故宮中陳設著各種以鶴為造型的裝飾物,以此寓意帝王統治的穩固長久,因此鶴也可被視為一種強政神獸。
故宮多座建筑的室外、寶座旁邊均有鶴的陳設。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中提到:“六合謂天地四方?!贝颂帯昂稀敝C音“鶴”,因此鶴成為寓意國家太平的重要文化符號。宮中重要宮殿前的鶴、皇帝寶座旁的鶴亦有這些吉祥美好的寓意,即通過鶴的造型和品質,給皇帝統治的國家帶來安定和吉祥,以實現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鶴自古以來就是長壽的象征。因為古人認為鶴是壽命很長的動物,傳說鶴年輕的時候羽毛是白色的,大約活到1000歲時,羽毛就變成“蒼”色(灰白色)的了,活到2000歲時,羽毛就變成“玄(元)”色(黑色)了。從鞏固政權的角度而言,鶴的長壽寓意古代帝王統治的穩固長久,如太和殿、乾清宮前的鶴,殿內寶座旁邊的鶴,就代表這種寓意。相傳龜和鶴都可以活千百年,故常用“一龜一鶴”的搭配象征壽命之長。因此,太和殿、乾清宮前的銅鶴與其旁邊的銅鰲組合在一起,體現出帝王對江山長久的希冀。
宮中鶴的造型還寓意“君權神授”。在道教文化中,人們把鶴看作神仙的化身,因而有“仙鶴”的說法,且鶴為仙人坐騎,因此帝王認為鶴是人神溝通的紐帶,尤其在太和殿這種舉辦重要儀式的場所,帝王期盼通過鶴這種神鳥來傳遞上天的信息,以傳達“君權神授”之意。
除了陳設,皇帝還在宮中養鶴。在紫禁城里,御花園的東南側,絳雪軒前曾有一片裸露的黃土地,在清朝時是皇帝用來養鶴的地方,名為鶴圈。圓明園春熙院內有一處景觀叫“鶴來軒”,乾隆帝還曾為此地題詩。宏偉的太和門前,雄壯而威武。銅獅并非鎦金做法,且無款識,推測應為明代鑄造。
與乾清門前的銅獅不同,太和門前銅獅的耳朵是豎起來的,似乎在警惕闖入宮的不速之客。這對大型銅獅的頭部和身體是圓形,底座是方形,寓意天圓地方。每只銅獅子的高度都達到2.4米,蹲坐在高0.6米的銅座之上,通高達3米。雄獅在東側,雌獅在西側。銅獅頭頂螺旋卷毛(俗稱“疙瘩燙”),張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綬帶雕花精美,前掛鑾鈴,肩掛纓穗,肢爪強勁有力,前肢后肘各有三個卷毛,后背有錦帶盤花結,整體顯得異常英勇威猛。雌獅頭略朝下,其左足撫幼獅,象征子嗣昌盛。
太和門前銅獅的雕塑和鑄造工藝極為精細,無論是銅獅全身,還是銅座上的紋飾,都雕鑄得非常精美,表面光潔無痕,應是采用古代失蠟法整體鑄造而成。
獅子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據北宋時期釋道原所著佛教史書《景德傳燈錄》卷一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在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發出獅子吼般的聲音,大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另據古印度佛教經典《大智度論》卷七記載,佛是人中獅子,佛坐的寶座都是獅子座。另外,獅子被古人認為是“百獸之王”,有獅子鎮宅,各種惡獸不敢靠近。由此可知,獅子是古人心中的鎮宅神獸。
古代橋體上多有獅子石雕,也有鎮橋之意,寄托保護橋免受災禍的愿望。位于故宮西華門區域的斷虹橋為元代建造,橋上也有形態各異的獅子造型。
一般官府門前的石獅(銅獅)與真實獅子不同,毛發都是俗稱的“疙瘩燙”形式,其實這種“疙瘩”是一種等級的象征。石獅頭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數之多寡,顯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為最高,即一品官衙門前的石獅頭上刻有十三個疙瘩,稱為“十三太?!保灰黄饭僖韵?,每低一級,遞減一個疙瘩;二品十二個疙瘩,三品十一個疙瘩,四品十個疙瘩,五品、六品都是九個疙瘩,七品以下的官員府邸門前就不許擺放守門的獅子了。
那么,紫禁城內銅獅子身上的“疙瘩燙”數目是多少呢?答案是四十五個?;实劬哂小熬盼逯稹钡牡匚?,護衛皇權的銅獅身上疙瘩數量自然少不了。九五相乘,即為四十五,因而太和門前銅獅身上的疙瘩數量為四十五個。
鴿子,又名鵓鴿,是一種羽毛鮮艷、善于飛行的鳥。紫禁城中有專門飼養鴿子的場所,并設有專人管理。
《大明實錄·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有記載:“西華門(外)等處鴿子房。”另據《明史》記載,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明孝宗為節用愛民,放飛了宮廷豢養的西安門大鴿等動物,以減少府庫開支。明弘治時期,宮中養鴿場所在西華門外、西安門附近。另據明崇禎時期文人呂毖所撰《明宮史》記載,“曰西安里門,甲字等十庫,曰司鑰庫、鴿子房”,可知鴿子房的位置在西安里門,即今西什庫大街稍東。該處位于西華門的西北角,距西華門約二公里。
關于清代紫禁城的養鴿場所,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內務府全宗》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正月二十六日一條記載,清代宮廷在景山也有飼養鴿子的場所,飼養鴿子40只?!肚宕圃娢娜で迦首谟圃娙肪砣d有《遂初堂》一詩,中有“喬松蔭閑院,馴鴿語回廊”,說明嘉慶年間宮中有馴鴿,其飼養場所位于乾隆花園的遂初堂附近。
乾隆朝內廷大學士鄂爾泰等人編纂的《國朝宮史》卷二十一還記載了清代鴿子房管理人員的基本情況,即由倉震門首領管轄,有三名太監負責專門喂養。另據金易、沈義羚著《宮女談往錄》,其中“玉堂春富貴”一節記載,慈禧曾在頤和園養了一群鴿子,由專門的太監負責。
紫禁城養鴿的用途比較廣泛,除了食用之外,清宮皇室還將這種小動物用于隱晦的性啟蒙。此外,鴿子屬于“一夫一妻”,配對后的雌鴿與雄鴿感情專一,生活和睦,永不分離。明代張萬鐘的《鴿經》載有“鴿雌雄不離,飛鳴相依,有唱隨之意焉”,稱贊鴿子是忠貞之鳥,這也是宮廷皇子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
宮中飼養鴿子的另一重要用途是賞玩,賞玩用的鴿子多屬觀賞鴿品種。觀賞鴿有著優美的體態和艷麗的羽毛,深受帝后喜愛?!而澖洝份d有“諸禽鳥中,惟鴿子五色俱備”,認為在各種鳥類中,只有鴿子五色俱全。明末清初史學家查繼佐所撰《罪惟錄》卷三十二之“宣德逸記”有明宣德帝好玩養鴿子的記載:“(宣德帝)尤愛促織,亦豢馴鴿?!惫蕦m博物院藏清人繪《鴿犬圖》,其中的兩只鴿子色彩分明,形象栩栩如生。
紫禁城內的鴿子也豐富著皇家的娛樂生活,如鴿哨、射柳、火戲等。在重要活動中放飛群鴿,往往會產生奇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