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鄉情——讀周瑄璞《扎燈山》隨感
《人民文學》“人民閱卷”活動來到漯河,我因為有著農村的成長經歷,今天就來談談其中一篇農村題材的小說《扎燈山》,這篇小說喚醒了我的濃濃鄉情,讓我有一種親切感,也仿佛回到曾經熟悉的鄉村歲月。
《扎燈山》寫的是近兩年發生在大張灣村東頭第一村民小組的幾個村民不甘被西頭其他小組村民笑話、為了不失面子籌劃集資在新春里辦燈展的故事。故事生動有趣,人物鮮活飽滿,語言質樸凝練。小說不長,一萬兩千余字,卻將來自11戶家庭的15個人物捏合在一起,很熱鬧,但各司其職,并不混亂,共同演繹了一場真切自然、貼近生活的新時代農村生活交響曲。
幾個半老頭、一個走出村子在省城扎根、事業有成的出嫁閨女麗娟、一個自始至終沒有臺詞的低調的鎮政府干部天青和身患大病的紅兵一家,人物形象被作者傳神的筆力刻畫得惟妙惟肖。集資時的言談對話、募捐時的心理活動,人人都有追求價值的沖動,又都不乏對現實境況的服從,作者對每一處細節尺度的分寸拿捏到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雕琢尊重客觀,情節設計的起承轉合恰到好處,讀到妙處不禁令人暗暗叫好,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深厚功力。
故事中的焰標積極略逞強,建勛成熟穩重又精明,忠強真是人如其名,又忠誠又要強,億萬富翁企業家敬語有原則有主見,省重點中學的教導主任麗娟愛家鄉愛父母有格局有愛心,兼具恰如其分的機智狡黠和務實,在文章中是重點刻畫的角色。
紅兵的境遇令人同情,在現實農村中其實并不鮮見。他這條線和文章標題相比看似不是主線,是條輔助線,實際在文中起的作用很重要,起到凸顯反襯作用,就是為了反襯與村民對燈展募捐態度的對比。雖然大多數村民給患大病的紅兵捐的錢還沒給燈展捐得多,但文中補充了一句解釋,引領著讀者不至于陷入對村民的道德批判,這句解釋就是“燈山那里人數不多錢卻不少,起步都是兩百元,紅兵這里人數不多錢也不多,因為眾籌網那里開了個壞頭。那些天南海北不知在哪里的人,二十三十地捐,引導得大家也都這個水準了;而捐燈山是按村里婚喪嫁娶湊份子規格來的”。眾籌網的慣例客觀上給村民為紅兵捐得少一定程度上緩沖了讀者情緒,我覺得這個細節是作者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是對現實網絡上那些為吸引眼球不惜斷章取義、不負責任報道引領群眾情緒制造社會輿論、左右洶洶民意不良現象的正向展示,而且這個解釋并非虛構,現實就是這樣,不僅在農村,其他行業也都有這種類似約定俗成的慣例。畢竟得病是一個人的個體事件,燈展是可以滿足群體中每個人美好精神需求的事,每個人先追求滿足自我的思維邏輯是符合人性的。這樣的兩條線設計既使故事內容更飽滿,也增強了張力,麗娟在疾病這條線上的2000元捐助更提高了層次,與燈展線上沒有一句臺詞的鎮政府干部天青率先捐款500元相對應,不顯山水地確立了黨員干部在事關人民群眾幸福生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中說得少、做得多、講奉獻、勇擔當的精神風貌和政治格局。
作者筆調熟稔,勾勒出一個個個性獨立、迥然分明的人物,涵蓋了當下現實農村廣大群體的典型代表。視頻直播、自拍桿、“友友們”網絡用語等元素的點綴充分體現大張灣村早已走在新時代新農村的路上,緊貼時代步伐。
文章最后,閃耀的燈火點亮了村民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紅兵手術順利的消息傳來,預示生活有坎坷但也有轉機,只要心中有希冀,因為這是生活在中國。
結局很溫暖,沒有刻意渲染,沒有夸大拔高,只有平和溫潤,靜靜發生。至此,不得不為作者懷著一顆敬重之心深入探查農村群眾生活、深刻體會父老鄉親情感、深情書寫鄉村生活發展變遷的厚重情懷而贊嘆。
優秀的作品滋養人心,此番再讀《人民文學》刊發的這篇農村題材作品,且是來自于共講一方鄉音、有著相近經歷的家鄉作家創作的作品,我有種被溫情喚醒之感。
對家鄉的回憶在燈山的光照下越來越深遠,越來越清晰。
(作者系《人民文學》“人民閱卷”活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