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集《丫頭小子唱童謠》:童謠的韻律與意境
王宜振擅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滋養,融和現代元素和現代精神,在句與句、行與行之間,鋪陳開一幅幅與兒童心靈共鳴的畫面,構建獨屬于作家自己風格的詩意空間。
《丫頭小子唱童謠》,可以視為作家對現代童謠的一次探索性的集中展示,全書分為“自然童謠”“生活童謠”“趣味童謠”三輯,共收錄作家70余首作品。一方面,作家以生動、明亮的筆觸描摹萬物生長的景象,為其賦予自然的意趣;另一方面,作家細膩地講述童年的生活和趣事,展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純真和美好。
作家創作童謠的顯著特點首先體現在童謠的韻律和節奏上。朱光潛在《詩與樂——節奏》中說,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總是先被詩歌的節奏打動,這是他們的身體特點、心理需求等方面決定的。王宜振深諳此道,他提到,詩歌的音樂性包含內節奏與外節奏兩種——即詩情內在的音樂狀態,以及詩外在的段式與韻式。創作上所呈現出的這兩種節奏的結合,就構成了作家感知和探索童詩的方式,同時也彰顯了他對童詩創作經驗進行開拓的美學自覺性。
從整體上來看,《丫頭小子唱童謠》借鑒并運用了傳統童謠的藝術手法,如同《詩經》運用重章疊句和復沓的手法一樣,讀來朗朗上口,給人積極、輕快的感覺。例如詩集中的《蝴蝶》,“蝴蝶蝴蝶落落,/給個花瓣坐坐;/蝴蝶蝴蝶笑笑,/給個花瓣抱抱;/蝴蝶蝴蝶起起,/給個花瓣倚倚;/蝴蝶蝴蝶跪跪,/給個花瓣睡睡……”便是作家從傳統童謠中汲取靈感,并進行的一次創造性轉化。他調整了童謠的結構排列,令作品有耳目一新之感。隨著重復的形式,“落落”“倚倚”等生動的動詞的運用,“蝴蝶”與“花瓣”間的互動仿佛擁有了生命,充滿音樂般的韻律。此外,如《板凳歪歪》《做夢謠》等,采用了傳統兒歌中經典的連鎖調,重復的句式與環環相扣的銜接,加上語言歡快的節奏,呈現出了秩序的美感,即使讀者的關注點不在簡單的故事上,也會很快沉浸在故事所營造的氛圍中。
另一方面,《丫頭小子唱童謠》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捕捉大自然和兒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發出一個又一個五彩斑斕、韻味十足的詩意空間。舉例來說,在《捉來一個金太陽》中,點睛之筆在于詩的最后一句“小小露珠不用手,/捉來一個金太陽。”作家巧妙地將一個巨大的太陽描繪成躲進小露珠的懷抱中,“大”蘊含于“小”之中,拓展了童謠的詩意空間。此外,王宜振還擅長在童謠中營造情景交融的畫面。這樣的童謠,雖然情節簡單、文字質樸直白,但當作家把純粹、真誠的情感內置在語句之中,積聚起來,我們便發現,每一個生命都煥發活力,每一份感情都很純真,每一處場景都彌漫著奇幻色彩。而童謠的意境,就在這詩意的情景相融中飽滿起來。
(作者系《山西文學》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