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IP到影視icon 誰持彩練?
從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學,到風靡大江南北的《平凡的世界》《人世間》《繁花》等現代經典作品,再到題材新穎、受眾廣泛的網絡文學,文學改編成就了許多熱門電視劇。
據統計,自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以來,超過半數的獲獎作品已經被搬上熒屏,諸多劇集憑借原著魅力和優秀改編,收獲口碑與市場雙贏,彰顯文學作品對影視創作的強勁支撐作用。影視熱播也常常助力文學作品“破圈”傳播,帶動讀者對原著的再關注與再閱讀,從而延長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激發更廣泛的文化討論。
“從萬福到同樂——文學的影視化之路”審讀會現場。中國文藝網 王麗攝
日前,由中國視協指導,中國視協編劇專業委員會主辦,廣東省視協承辦的“從萬福到同樂——文學的影視化之路”審讀會在京舉行。主辦單位相關負責人、業界專家學者等出席座談會,對作家吳君的兩部長篇小說《萬福》《同樂街》的影視化制作方向展開討論。
從《萬福》中深圳萬福村兩個家庭三代人四十載的滄桑變遷,到《同樂街》描繪的村改社區后原居民命運的新篇章,吳君作為深圳文壇一位獨具辨識度的作家,始終堅守現實主義立場。她通過一系列作品,細膩刻畫了山鄉巨變的大灣區中幾代人日新月異的百態人生,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別具一格的深圳畫卷,為當代文壇貢獻了極具獨特性的深圳故事。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萬福》《同樂街》在文學價值、故事架構、時代背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具備影視化的發展潛力。原中央電視臺臺長、中國視協編劇專委會名譽會長趙化勇表示,廣東作為文化大省,在積極發現人才、發掘精品,在政策支持、創作實踐和挖掘地域特色的影視轉化模式方面一直具有突出的表現。《萬福》通過深港雙城故事,反映深港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必要而及時;《同樂街》討論的是個體回歸集體的重要命題,反映了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風貌。兩部優秀的長篇小說出現在廣東同一個時間段,是廣東重視文學、重視影視的重要體現。希望通過本次審讀會,可以對這兩部文學作品的影視化創作提供助力。
2028年是改革開放50周年,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這一節點推出彰顯大灣區人文風貌、社會發展的影視作品大有可為。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認為,小說《萬福》《同樂街》的敘事結構和電視劇創作所需的故事性、人物關系的合理性、生活的豐富性有著天然的契合度。“小切口大時代、小人物大情懷、小家庭大變遷已經成為當下現實主義題材年代劇的創作模式,要避免內容同質化,改編時則要突出地域特色,把相同時代背景下不同文化氣質的內容表現出來。”
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的轉化并不簡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跨越藝術形式,改編工作需要扎實的專業功底、敏銳的藝術眼光與緊密的團隊合作,缺一不可,改編的難度往往不亞于重新創作。因此,如何平衡好劇作與原著的關系,在保留原著精氣神的同時實現藝術載體的轉化,成為改編成功的關鍵。
出品人、制片人、陜文投藝達影視總經理賈軼群結合過往的影視制作經驗,提出從“創新性、故事性、戲劇表現力、藝術含金量、商業吸引力”五個方面來評價文學作品的影視化價值。在她看來,小說《萬福》適合改編為24集到30集左右、面向全民的長篇電視劇,并且應當在強化大灣區的語言特色、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的同時,挖掘提煉出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對當代青年思想觀念的影響,從而與青年觀眾產生共鳴。
騰訊視頻總編輯張恒主要從“主題、故事、人物關系、可讀性”四方面來衡量文學作品是否適合影視改編。他表示,《萬福》《同樂街》立足于改革開放50周年的時代主題背景下發生的深圳故事,人物關系鮮明,在改編時適當加入戲劇沖突、豐富“名場面”,會有非常好的播出預期。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中國視協編劇專委會副會長、編劇張巍在IP改編課程授課時觀察到,近年越來越多學生從嚴肅文學中尋找改編素材,“這和愛奇藝、騰訊等平臺對多部嚴肅文學的高質量影視化有相互映照的關系。”在她看來,要讓《萬福》《同樂街》破圈傳播,地域色彩是把雙刃劍,“影視改編時需要在保留地域特色時適當降低廣東以外觀眾的理解門檻。”她建議,可以在“90后”干部鐘欣欣的基層工作經歷中增加戲劇沖突和喜劇色彩,同時給鐘欣欣適當增加情感戲,展現人物的智慧和韌性,以得到更多當下年輕人的喜愛。
“在吳君的小說中,讀出的是人的味道。影視改編后,人物立起來,作品就立起來了。”中國視協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文藝報》編審高小立認為,電視劇的文學性與小說的文學性有所不同,電視劇的臺詞、音樂、美術、剪輯都在傳遞文學性。“《同樂街》的影視化不僅是文本的視覺轉化,更是對城市化進程中人性與社會的深度剖析,通過強化空間對比、重構敘事節奏、細膩刻畫人物,電視劇可為一部兼具現實主義批判與人文關懷的佳作,為當代城市文學的作品轉化提供新的范式。”
文學作品是影視創作的源頭活水,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都與原著緊密相關。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閆少非表示,未來希望能夠為更多的作家、編劇提供常態化推動文學作品向電視藝術作品孵化的平臺,為加強文學與影視的聯動,推動優質文學原著向精品視聽內容轉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