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明鏡、抵良藥,新大眾文藝呼喚“過得硬”的文藝批評
持續匿名寫作劇評12年之久的北小京,日前亮出了真名實姓——孟丹峰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曾作為演員參與影視劇和舞臺演出,之后做過編劇、導演工作。隨著匯集她匿名寫作265篇劇評的《北小京看話劇》新書面世,“一個匿名劇評人的現身”引發了業界對戲劇評論水準、文藝評論空間和評論生態的關注與思索:“評論者實名是否可以直言不諱地批評文藝作品?”“有真知灼見的專業戲劇評論是否缺乏?”“小紅書等自媒體上的評論,對當下的評論生態有著怎樣的影響?”
“具備獨立品格的文藝批評,是能對藝術家的創作發生作用的有力量的批評。我們的文藝評論從未缺席,但還存在短板和瓶頸,如評論的‘鏡子功能’發揮得比較充分,而‘良藥’功能明顯不足?!苯眨乃囋u論家毛時安接受文匯報記者采訪說指出,新大眾文藝時代的文藝評論要“過得硬”,需要努力構建與新時代文藝匹配的評價體系——以堅定的文化立場,活躍的在場參與,用充滿時代感和青春活力的文藝評論,回答新時代新質審美中的藝術訴求。
高水平創作需要真正的戲劇評論
“直言不諱的批評,是當前文藝生態中迫切需要的,但開展過程中還是有難度?!泵珪r安說。
受制約的因素有很多。有人情制約,批評者與創作者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對作品發表批評意見,往往被認為不夠朋友、不講交情。有市場制約,如果遭遇尖銳批評會影響作品的市場人氣、市場生存,還有利益制約與創作機制的制約等。有的“評論”更已淪為作品進入市場的促銷手段。從這一角度看,北小京堅持12年之久的匿名戲劇評論是難能可貴的,她不是博眼球的酷評,而是以豐富的觀劇體驗為基礎的個性化評論。
“匿名評論給評論者提供了說真話的空間,但在一定程度也削弱了評論的公信力。匿名評論并不是目的,而是‘批評空間逼仄’的結果?!敝袊鴳騽〖覅f會理論評論專業委員會委員楊子認為,“基金作品”“評獎作品”的批量生產一定程度導致行業生態的“繁榮”,還有“基金結項要求好評率”等量化指標,在此種情況下,實名評論可能面臨著“得罪同行”“影響合作”的風險。行業內“說真話”的評論不夠多,但依然存在,如南京大學的呂效平教授向來以敢言著稱,筆名為“織工”的評論者也以犀利文風見長。
無論是實名評論還是匿名評論,是否具有專業深度、思想力度和人文溫度至關重要。唯有真知灼見、有藝術感染力的文藝評論,才能啟迪創作者,發揮好溝通廣大觀眾和藝術佳作的橋梁作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楊揚說:“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李健吾、朱光潛等戲劇評論家的批評,在當下戲劇評論中幾乎成為絕響。戲劇批評說到底,不僅是對同時代的戲劇作品的評論,更重要的是在努力建構一個時代的戲劇理念。一個時代的戲劇,背后總有觀念性的思想支撐著,而這些觀念的呈現,除了舞臺表導演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戲劇批評與戲劇理論。”沒有觀念的戲劇走不遠。所以,“一些動輒耗資千萬的‘獲獎’作品,評獎結束后舞臺上就‘刀槍入庫’,觀眾見不到好戲,也看不到好的評論。高質量戲劇批評的匱乏,甚至已影響到了我們的戲劇創作,對培養劇作家也是不利”。楊楊認為,高水平的戲劇創作一定需要真正的戲劇批評、戲劇理論的參與,與此同時,戲劇評論本身也要過得硬。
讓戲劇創作和評論回歸藝術本質
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和自媒體評論日趨活躍的當下,“匿名劇評人”或素人網友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評論,當年看似稀缺的評論話語權,如今似乎已被“稀釋”。普通觀眾通過網站打分或者自媒體上發布短評、個人觀感等形式,積極參與文藝評論,形成了“大眾批評”與專業評論共存的格局。
評論話語權的“下沉”,讓更多聲音被聽見,也讓批評話語更加多元化。楊子認為:“自媒體評論多以感性表達為主,缺乏專業理論支撐。部分匿名評論因缺乏身份約束,摻雜主觀偏見或情緒宣泄,如虛假宣傳、惡意評分等問題頻發。還有商業邏輯對批評獨立性的侵蝕,自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易將評論流量化,導致‘爆款思維’主導創作,評論者可能因合作利益而弱化批判性,也會造成‘流量優先’的生態異化?!?/p>
不同群體在網絡空間中的自我表達,形成多樣化評論生態。網絡中的網生評論者雖無專業訓練,但憑借大量閱讀經驗和商業支持,影響著新的文藝評論形式的生長。我們如何在多元化的格局中,建設良好的文藝評論生態?
“我們的文藝評論生態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發展的,不是靜止的,是充滿青春活力的,不是老氣橫秋的。評論文章要有與新時代、新讀者匹配的新文風,來回應新質審美?!泵珪r安認為,主管部門、創作者、評論者應該以“雙百方針”形成構建文藝評論生態的共識,高度重視青年評論家隊伍的培養力度,補好評論基礎相對薄弱的藝術門類的評論梯隊建設的短板。
“在保持多元的文藝生態中,我們要維護主流價值觀和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敝醒霊騽W院戲劇文學系教授彭濤認為。建構評論的獨立性,剝離利益關聯,建立第三方評論平臺,評論人不參與被評作品的創作或投資。倡導專業性與多元聲音,建立規范評價體系,扶持培養青年評論人,提供專業評論培訓,提供發聲渠道,避免“圈子化”壟斷。楊子則建議:“構建專業化與大眾化的分層機制,設立專業評論標簽——鼓勵戲劇學者、從業者實名認證,建立可信度標識?!?/p>
學者認為,文藝評論生態的改善需多方合力——創作者需開放胸襟,評論者需堅守底線,而行業則需構建制度性支持。唯有打破種種藩籬,才能讓戲劇創作和文藝評論回歸藝術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