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可訓小說創作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一個畢生從事文學研究的學者,為何會在退休后跨界“做起小說來”?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的自述中,於可訓的老師曾調侃教文學的教員“自己不會炒雞蛋,還要教人家雞蛋怎么炒”,讓於可訓決心在文學創作上力踐躬行,“試試炒雞蛋”。于是,退休后的他開始背上電腦,在路上寫起小說來。如今,他已創作了小說超百萬字,出版《鄉野傳奇集》《才女夏媧》《漁人故事集》等多部小說集,形成了較為獨特的個人風格。
研討會現場
5月10日至11日,武漢大學文學院主辦的於可訓小說創作研討會在武漢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邱華棟視頻致辭,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劉醒龍,湖北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古新功,湖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悅,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文學院院長于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劉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清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張越,及來自全國各地百余名專家與會研討。
邱華棟在視頻致辭中談到,難忘在武漢大學中文系聆聽於老師講課的學習經歷。作為中國當代文學前沿研究的先驅,於可訓在花甲之年開始小說創作,以文學研究反哺其小說創作,將文體意識轉化為文本實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小說始終流淌著江漢平原的氣息,既有方言敘事的三重境界,也有民間敘事的現代轉化,更有宏大敘事與小人物書寫的融合,有著超越地域敘事的獨特性。“從三尺講臺到虛構江湖,他始終保持著對文學的赤子之心,是一位文學精神的擺渡人。”這是值得寫作者學習、借鑒的地方。
古新功介紹道,武漢大學文學院曾培養眾多優秀的作家和批評家,於可訓在文學創作、理論批評與人才培養三個領域成果顯著,新時代的湖北文學需要更多像於可訓一樣眼中有光、腳下有泥、心中有火的文藝工作者。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醒龍和於可訓一樣,長年扎根湖北。劉醒龍將“心里話”手書成巨大的書法作品,鄭重地交到於可訓手中。劉醒龍深情回憶道,在長達幾十年的交往中,於可訓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在求學路上關心過他,也為初出茅廬的他撰寫過評論長文。於可訓的小說多是喜怒不形于色,威武不見刀兵,愛恨藏于平淡,智慧止于凡人,透露出看透人生后的返璞歸真。
劉勇談到於可訓的小說飽含溫情地反映小人物命運,反映了社會變遷,其善用中國筆法寫地方故事,打破文體界限,既有理性思辨,又涌動著青春激情。張清華認為,於可訓的小說懷著大愛和悲憫之心,為故鄉眾生立傳,同時注重民俗風情描寫,繼承了古典筆記小說傳奇性、寓意性等傳統。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則以具體作品切入分析於可訓小說。他認為,《鄉野傳奇集》圍繞家鄉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事件、人物命運展開敘述,最為可貴的是其中有許多生動的勞動場面和日常生活細節,體現了民間藝術蓬勃的生命力量,具有民間性的審美特征,真實傳遞出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則談到,於可訓的小說還原了生活的“本色”和“本真”,滿懷悲憫地寫出生命之間的珍愛。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趙家姑娘》正是寫出了生命的歡喜和質感。同時,行文中精準的分寸感也是其小說創作的重要特色。
據悉,本次研討會共舉辦5場大會報告,進行6組分組討論。專家們圍繞於可訓小說創作的中國經驗與本土資源、文體意識與藝術風格及其文學研究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展開研討,并深入研究近年來文學批評家從事文學創作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