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塑造更多彰顯新時代特質與勞動精神的奮斗者形象
來源:文藝報 | 康春華 王覓 羅建森  2025年05月07日08:43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中,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以腳踏實地、奮發(fā)進取的精神扎根崗位,成為推動時代發(fā)展進步的核心力量。面對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勞動變革,新時代作家以敏銳洞察力捕捉實踐中的新特征,用細膩筆觸刻畫勞動者的新面貌,生動展現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的蓬勃景象,彰顯了文學在新時代的獨特價值和使命擔當。

無論如何“新”,關鍵還在寫好“人”本身

探索浩瀚宇宙,發(fā)展航天事業(yè),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2019年,作家黃傳會開始進行航天題材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5年里寫下《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中國北斗傳》《火星,我們來了》3部作品,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采訪了大量航天人。航天科技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攻克科學難關,雖然技術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但他們身上吃苦耐勞、攻堅克難、任勞任怨的精神特質始終未變且十分鮮明,他們的家國情懷也更加濃郁,這是他感受最深也最想在創(chuàng)作中重點突出的方面。

黃傳會認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質生產力必定呼喚和孕育新的勞動者。無論是哪個領域、哪種形態(tài)的勞動者,他們都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推動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如果說作家筆下的勞動發(fā)生了變化,那一定是因為勞動中的“人”發(fā)生了變化。黃傳會說,作家要無限貼近自己的寫作對象,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無論是寫普通勞動者還是高精尖行業(yè)的科技工作者,寫作的關鍵還是在于寫好‘人’本身,寫出他們在行業(yè)里如何奉獻和奮斗,寫出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動人品質,這才是最重要的。”他舉例談到,科技題材報告文學往往具有很高門檻,“但不能因為它難就放棄,作家一定要寫出‘難’在何處,這樣才能更深刻地體現他們身上有信仰的人生境界、‘國之大者’的格局和視野”。

近些年,作家丁曉平始終在探索如何用報告文學的視角寫好那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動人故事。他的長篇報告文學《秦山里的中國》聚焦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安裝、調試、運行、維護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呈現了在一代又一代中國核電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下,秦山核電從“零的突破”“世紀跨越”到“國際接軌”“零碳未來”的發(fā)展歷程。“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對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知識挑戰(zhàn),也是一項文化使命。”在丁曉平看來,自己既要寫下秦山真實的發(fā)展歷史,也要記錄下動人的秦山人文精神,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要成為堅持以人為本、塑造人文精神和建構社會價值的“史記”。秦山核電站在建造過程中,解決“卡脖子”、丟掉“洋拐棍”,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力回答了如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個重大的現實課題和時代命題。他表示,以文學的名義記錄核工業(yè)工作者的勞動,是向他們致以崇高敬意,也是向一代又一代新質生產力的創(chuàng)造者致敬。

勇敢走出舒適圈,成為與時俱進的“新學生”

作家李春雷說,新時代的新型勞動者不同于我們所熟悉的傳統(tǒng)勞動者,這其中有一種“內質上的新”,這是作家需要敏銳捕捉、書寫和呈現的對象。“比如農民早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種田養(yǎng)家的農民,也不只是外出打工的農民。現在許多青年農民懂科學、懂市場、會直播,知識構成、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李春雷認為,作家一定要勇敢走出創(chuàng)作的舒適圈,主動適應新的時代發(fā)展節(jié)奏,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擁抱新質生產力,讓自己成為與時俱進的“新學生”。不僅如此,要真正深入勞動者的生活,從“小”處著眼,從“大”處著筆,寫下既生動感人又深厚寬廣的時代畫卷,書寫科學技術賦能勞動發(fā)展的新氣象。此外,要擁有新的思維和新的創(chuàng)造,以文學的方式理解新的生活、新的勞動者。

有感于故鄉(xiāng)土地上正在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作家陳應松2019年著手田野調查,2020年開始寫作,歷時兩年完成了長篇小說《天露灣》。這部小說圍繞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葡萄種植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勤勞勇敢、敢于創(chuàng)新的新型農民形象。對此,陳應松感慨道,現在的農民需要懂很多知識和技術,比如養(yǎng)魚要學習各種魚類知識,包括魚類管理、疾病防控、飼料喂養(yǎng)等。種植更是如此,無論種大米還是種棉花、種葡萄,都需要用科技來推動。“有一種說法:每一顆葡萄都是現代科技的結晶。它不是過去我們想象的那種農耕時代施點肥就能自然生長的葡萄,而是高科技農業(yè)成果的體現。為此,農民們需要學習很多技術,他們真的很不容易,非常偉大。”

陳應松說,對于作家而言,田野調查是一項必備的技能,只有真正到田野中、到生活中去,才會真切地感知到農民身上令人肅然起敬的品質。“大地不會老去,生活之樹常青。我寫《天露灣》這部作品,就是為了謳歌土地、贊美農民。農民在這個時代不僅創(chuàng)造了幸福,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關于種植的神話。”

尊重勞動,弘揚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主流價值觀

新大眾文藝視野下,勞動者形象有何新變?作家應該如何把握守正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以新的視野、新的經驗、新的理解塑造正在涌現的勞動“新質”?這些都是作家老藤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他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從草明的《火車頭》到鄧剛的《八級工匠》,任何勞動者身上都有時代的深刻烙印,我們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的時代氣息,這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在文學上的投射,對此老一輩作家已經作出了成功探索,給當代文壇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

新時代,如何塑造這些不斷涌現的“新”的勞動者?老藤表示,應該著重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時代與觀念的關系。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而作家和所書寫人物的觀念卻沉浸在過去,無休止地渲染懷舊、手足無措的窘迫感,這種兩者不能同步的情況,往往會讓人物成為時代的“棄子”。二是主流和潮流的關系。主流是趨勢,而潮流卻在不斷變化,處理好兩者關系具體來說就是尊重勞動、謳歌勞動者,弘揚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主流價值觀,摒棄那些輕視勞動、貶低和丑化勞動者的寫作態(tài)度。三是繼承傳統(tǒng)與科技等時代元素賦能的關系。“我在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北愛》時,讓主人公既保持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又用科技、藝術等元素賦予其時代脈動,通過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塑造了苗青這一年輕立體的新型勞動者形象。”

作家楊沐在三亞南繁基地親身感受到新質生產力在農業(yè)育種中的廣泛使用,“比如,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通過分子標記和基因編輯等技術,力求精準育種并縮短育種時間。農業(yè)種植人員使用無人植保機噴灑農藥,有6個攝像頭的智能機器人在棉花地里轉一圈,能精準捕捉棉花的花蕾數、莖稈的粗細高矮等,以提高科研人員的工作效率”。這些親眼目睹的現場,促使楊沐完成了報告文學作品《南繁——筑牢中國飯碗的底座》,以文學的方式記錄南繁育種的生動故事,塑造了堅持不懈培育農作物優(yōu)良品種的農業(yè)科學家群像。

楊沐說,《南繁》中每位科學家的故事不同、精神面貌不同,行為特點也不同。作家不僅要挖掘他們的故事,也要從中析出與眾不同的部分,提煉出他們共同的精神特質。文學要堅持關注勞動一線,寫出各領域勞動者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農業(yè)科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他們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工作生活方式、信念價值等,是我想觀察、要體驗、不遺余力去挖掘并以藝術手段呈現的,這是我始終不渝在做的事”。

如今,勞動場景早已從傳統(tǒng)的田間、車間拓展到數字化、智能化等更為廣闊的空間,不僅重塑了物質生產的方式,而且深刻改變著勞動者的精神圖譜與價值追求。深入新質生產力發(fā)展前沿,以嶄新的人物群像傳遞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時代強音,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動能,是時代賦予每一個寫作者的光榮使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尤物app|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 综合 国产 欧洲 丝袜| 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色综合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国产天堂一区二区综合| 色综合色狠狠天天综合色|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九九综合九九综合|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久久久久国产综合AV天堂|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色狠狠久久综合网|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伊人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网丁香综合网| 狠狠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观看|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影院视频 |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国精产品自偷自偷综合下载|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综合|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