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速記員》:以“去英雄化”方式重塑英雄
歷經四年打磨的音樂劇《速記員》3.0版本近日登臺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該劇以革命者沈安娜的潛伏生涯為藍本,不僅突破傳統紅色題材的敘事框架,更以音樂、表演與舞臺設計的創新,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兼具歷史厚重感與人性溫度的難得之作。
音樂劇《速記員》的誕生堪稱一場“逆流而上”的創作實驗。作為一個自發組成的戲劇團隊,既無國家院團的條件和資源,也沒有任何任務要求,只因該劇編劇、作詞、作曲張然在一張歷史資料照片中,看到了蔣介石身邊做記錄的中國共產黨情報人員沈安娜的身影,并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這位以速記員身份潛伏國民黨高層14年、傳遞海量情報,以纖纖素影于無聲處掀動歷史的革命者的傳奇人生,一股抑制不住的沖動讓他忍不住想要寫下這個真實的故事。
《速記員》的最大突破在于對革命者形象的“去英雄化”重塑。主創團隊沒有刻意渲染沈安娜的“超人”特質,而是聚焦于她作為普通人的脆弱與掙扎。在導演謝昱緹看來,沈安娜的“高光時刻”并非來自天賦異稟,而是源于“痛苦與艱辛中的磨煉”。劇中通過《這一路有多長》等歌曲,展現沈安娜與黨組織失聯時的迷茫、告別幼子的心痛,甚至因長期壓力罹患肺結核卻強忍咳嗽的細節。這種對人性的真實刻畫,讓觀眾看到英雄褪去光環后的血肉之軀,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信仰的力量——“堅持住,莫彷徨,黑暗盡頭一定有光亮”。
《速記員》的音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張然融合流行、搖滾、爵士等現代音樂形式,形成獨特的聽覺張力,其歌詞寫得也是意象萬千、朗朗上口。《千鈞文章》既大氣磅礴,又細膩如詩:“字里行間花影落花窗,愿是故鄉地上霜,痛飲狂歌春泥喚春雨,潤澤九州飄墨香”;《江上風清》以重慶朝天門碼頭為背景,以民歌元素唱出抗戰時期的民族韌性。此外,劇中還嘗試加入地域音樂元素,如江蘇、陜西民歌的現代改編,既呼應了沈安娜輾轉各地的革命軌跡,也賦予音樂以歷史縱深感。
《速記員》在舞臺設計上摒棄了傳統大劇場的繁復裝置,以現代感的極簡風格聚焦演員表演。《這一路有多長》中,沈安娜獨行于抽象化的“火線”,僅憑一束追光與投影的月影,便將孤獨與堅韌的內心世界外化。
當沈安娜在舞臺上輕聲吟唱“家里空蕩蕩,心里空蕩蕩”時,現代人關于孤獨與堅持的共鳴被悄然喚醒;當《加油吧,沈安娜》的旋律激發全場觀眾忍不住齊聲合唱,唱響的不僅是一曲革命者的史詩,更是一代青年對理想主義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