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晝夜間探尋生命未知的維度 ——讀張學東短篇小說《白夜降臨或葉蓮的夢》
位于北極圈附近的圣彼得堡,因緯度較高,夏至前后天色不完全黑下來,黃昏還沒有過去就呈現出黎明,這種高緯度地區特有的現象被稱作“白夜”,圣彼得堡也因此被譽為“白夜之城”。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白夜》開篇所寫:“那是一個奇妙的夜晚,親愛的讀者,只有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才能有這樣的夜晚。”這樣的夜晚,總能帶給人無盡的想象。
作家張學東曾有一段到訪俄羅斯的經歷,在歷經了圣彼得堡的白夜后,他寫下了《白夜降臨或葉蓮的夢》,同樣是寫“白夜”,兩篇相差176年的作品,卻有著微妙的相似,也有著巨大的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中塑造的主人公本身就是一個幻想家,在四個白夜中,作者通過獨白和對話的形式將幻想家與一個女孩的感情始末記錄下來,探討了孤獨、幻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展現了當時社會“小人物”的命運。張學東小說中也提及幻想一詞,但所涉篇幅不多,更多是從一個中國人的視角觀察時下的俄羅斯,建筑、人文、歷史、經濟和當下社會熱點,對一些關乎現實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巧的是,小說也圍繞主人公的對話展開,區別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段的心理描寫,張學東更多是秉持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通過常先生的所見所聞以及與謝爾蓋教授、葉蓮女士的聊天,逐漸引出時下國際形勢和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探討,話題涉及疫情、戰爭、愛情等等。
文章一開始就提到“局勢”,但在此處并未挑明局勢指的是什么,隨著對“我們這兒發生的事件”的討論開始,話題逐漸深入,進而轉為對戰爭的探討。在對戰爭的探討中,張學東用了縱橫對比兩種敘事手法。一是通過縱向的歷史對比,梳理了從衛國戰爭、布拉格戰役、車臣危機、克里米亞問題到如今的俄烏沖突,通過阿廖沙一家三代從軍的故事串聯起俄羅斯相關戰爭的歷史脈絡,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二戰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借用了電影的畫面,在寫當前俄烏沖突最新戰況時,是主人公用手機搜索出的信息,兩場戰爭的時代性也體現在了媒介的變遷中,而這兩處關于戰爭細節的描寫和相關數據的梳理,更是一種直觀的對比,從而顯露出戰爭的殘酷性。二是通過橫向的國別對比,俄羅斯籍的阿廖沙與烏克蘭籍的伊萬,一個是在葉蓮身邊卻無法經常見面的男朋友,一個是遠在烏克蘭戰場上抵御俄軍的葉蓮的親人,兩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卻都因為戰爭無法擁有正常的生活,而葉蓮,這個流淌著一半烏克蘭血液的俄羅斯女子,她又該以何種心情去面對這場戰爭?當讀者還未從這個問題中走出時,作者又進行了一番假設,假如阿廖沙與伊萬有一天在戰場兵戎相見,又該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至此小說進入高潮,立意升華。阿廖沙與伊萬,就像這兩個國家一樣,本是同根同源,如今卻反目為敵,數百年的恩恩怨怨也不過是手足相殘。
從主題來看,這部作品探討了夢想與現實的關系。白夜象征著夢想,四周是無盡的白夜,沒有黑暗的侵擾,一切都那么純凈、自由,那是葉蓮內心深處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掙脫現實的枷鎖,渴望光明與和平,而葉蓮所處的現實生活,則充滿了無奈,春天過去了,夏天也來了,轉眼一年也過去了,現在又是一個嶄新的白夜,可她還是沒有等到沖突結束。筆者很直觀地向作者表達過對“白夜降臨或葉蓮的夢”這個標題的喜愛,白夜只是個引子,作者更多的是通過葉蓮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出對現實的關照。
寫作手法上,作者運用了豐富的象征和隱喻。白夜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希望的象征,既然黑夜能徹底消失,光明也一定能夠到來。文末出現的“1941-1945”的標識和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戰爭的隱喻,歷史以文字或者音樂的形式被銘記,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紀念和對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歷史又在一幕幕重現。
此外,作者還通過常先生的視角表達了對俄羅斯當前社會經濟、公共基礎建設以及年輕人對戰爭態度的思考等,通過葉蓮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夢想的力量以及現實的無奈,愛情的可遇或不可求,對和平生活的向往,都像這白夜一樣,讓人期待,又讓人悵然。
176年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下《白夜》時,烏克蘭大部分地區還處于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之下,176年后,四季輪轉,晝夜交替,涅瓦河依舊安靜地流淌,北半球的極晝依舊在每年的夏季準時發生,圣彼得堡的天空燦若白晝,吸引著無數的游人前去觀賞,可是在這白晝之下,世界早已瞬息萬變。
晝夜的交替是時間的呼吸,可能只有在那短暫的一小時或者模糊混沌的黑白交織中,我們思想的閘門才能被無止境地打開,幻想或是現實,都被允許發生。正如張學東在開篇題記中寫道:“幻想改變不了現實,為什么人們依舊喜歡胡思亂想?”我想,許是文學創作者們想用這樣一種方式,在有限的空間維度中,去思索和探尋一種未知的生命維度。
張學東,男,1972年生,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寧夏文壇新三棵樹之一,國家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七部、中短篇小說集十一部,作品四度榮登中國年度小說排行榜,寧夏第六、七、八、九屆文藝評獎小說獎,獲《中國作家》《上海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等優秀小說獎多次。
王嘉俐,就職于寧夏文聯,寧夏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