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蛇年春晚: 以創新姿態迎接首個“非遺年”
2025總臺春晚節目《棟梁》
“外賣詩人”王計兵為總臺春晚報幕
2025乙巳蛇年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在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如何通過電視屏幕讓世界切實感受到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推動千年民俗與濃郁年味完美交融,2025年央視及各大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以一系列創新實踐,突破物理時空藩籬,在承續圍爐守歲等民俗傳統的基礎上,借助“大屏+小屏”聯動方式,讓世界透過春晚這扇窗口,閱讀、體味中國春節的文化魅力。
技術賦能,“非遺+”煥彩出新
在今年總臺春晚開場視覺秀《迎福》的表演里,傳統文化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攜13項非遺技藝登上春晚舞臺。那融合濰坊風箏和織金工藝的巨大蝴蝶翅膀,搭配植物染、青神竹編、螺鈿、成都漆藝、羌繡、英山纏花等多種非遺手工作品,絢麗奪目,生動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此外,傳統建筑創演秀《棟梁》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為創作靈感,借助“XR+數字孿生+VP”前沿技術,融入榫卯技藝這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筑元素,不僅讓觀眾領略到古建筑的外在之美,更深層次體悟到這些建筑背后承載的哲學思想與厚重歷史積淀。武術節目《筆走龍蛇》以太極拳為載體,將草書書法的神韻與意境展現得栩栩如生,文武結合、剛柔并濟的藝術形式將二者背后蘊含的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詮釋得淋漓盡致。在非遺創意節目《潮起舞英歌》中,“中華戰舞”英歌舞與潮州大鑼鼓激情碰撞,氣勢磅礴。節目還巧妙融合蜀繡、潮繡等非遺技藝,在演員服飾和道具設計中融入精美圖案與針法,全方位展現非遺魅力。
而今年總臺為迎接首個“世界非遺版中國年”而精心推出的《2025年非遺晚會》,同樣亮點紛呈。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300余項極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和全國近千名非遺傳承人接連亮相,“非遺街區”巧妙地聯動傳承人與觀眾,讓非遺真正成為舞臺主角。從精美的傳統手工藝品制作到悠揚的民間音樂演奏,再到震撼人心的傳統舞蹈表演,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散發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在歌曲《九九八十一》中,機械臂演繹皮影戲這一創新方式成為舞臺上的一大亮點,歌手希林娜依?高極具辨識度的嗓音與陜北說書片段的巧妙融合,為整個表演增添了豐富層次和獨特魅力;在蜀派古琴等民族樂器的伴奏下,峨眉派女子功夫團以剛柔并濟的峨眉槍、峨眉棍、峨眉刺等傳統武術驚艷亮相,與科技感十足的熊貓機器人聯袂演繹《武韻華章》。由機器狗擔任伴舞的歌曲《山河圖》融入打鐵水、炭花舞等非遺技藝,傳統匠人的熾烈生命力與人工智能的冷峻律動形成戲劇張力,將山河意象升華為虛實相生的視聽盛宴。此外,節目《茉莉花》通過CG技術讓蘇繡作品《姑蘇繁華圖》煥發出新的生機,節目《春江花月夜》運用AR技術實現了“青花瓷+”場景的多重模擬變幻,節目《徽州嘆》則借助科技讓水墨畫點墨成真……
從各臺春晚的“非遺+”呈現中我們可以發現,非遺文化正在借助科技賦能、多元融合等方式積極創造新場景、新社群與新消費,這些創新實踐讓古老的非遺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走進大眾視野。
深度開掘,經典IP華彩綻放
蛇年春晚,有關蛇的神話傳說自然成為各大晚會的創作源泉和創新演繹的發力點。央視戲曲春晚多劇種創意表演秀《山水情緣》,通過再現不同劇種《白蛇傳》經典片段進行時空重構,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傳統戲曲的武功技巧和敘事魅力;北京臺春晚小品《蛇來運轉》借古喻今,表現當代女性在婚戀與職業發展中的自主選擇,彰顯新時代女性的精神成長;東方衛視春晚小品《白蛇轉不起來別硬轉》巧妙融入當代互聯網文化元素,以幽默視角引發觀眾對社會現象的深度反思……其中最具突破性的當屬總臺春晚小品《借傘》,該作品以喜劇組合“小婉管樂”的新國風造型為視覺支點,創造性融合京劇唱念、川劇絕活、粵劇聲腔等戲曲表演,建構出多維時空交織的“白蛇宇宙”。作品以傘為敘事線索,在喜劇架構中彰顯傳統戲曲的寫意美學特征,又通過現代戲劇思維實現了經典IP的創造性轉化。
2024年,中國首款3A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火爆出圈,無疑是對美猴王這一經典IP持久影響力的又一次有力印證。在這股熱潮影響下,今年各大衛視春晚舞臺上,“猴哥”的身影依然備受矚目。總臺網絡春晚節目《西游永OK》一開場,劉蘭芳具有感染力的評書便將觀眾帶入了奇幻的西游世界,一段“猴王降世”被演繹得繪聲繪色、扣人心弦。緊接著,伴隨《敢問路在何方》等經典《西游記》影視劇配樂,熟悉的旋律瞬間打開了觀眾心中的“西游記憶”。節目巧妙串聯起《西游記》在不同年代不斷進化的悟空視覺形象——從早期動畫片古樸典雅的風格,到影視劇中震撼逼真的特效呈現,再到三維渲染下栩栩如生的角色塑造,各個時代對《西游記》的經典詮釋方式在舞臺上匯聚,令觀眾對這條連接了幾代人的精神紐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這些創作借助科技的力量和融入現代視角的解讀方式,續寫經典,讓古老的傳說以更加鮮活、多元的姿態呈現在大眾眼前,搭建起傳統美學和現代精神之間的橋梁。
破壁融合,文學敘事下的春晚表達
今年總臺春晚的舞臺上,“外賣詩人”王計兵的登場令無數觀眾感動不已。他受邀為春晚報幕,飽含深情地說:“生活給了我多少風雪,我就能遇到多少個春天。”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質樸語言,實現了代際之間精神密碼的傳遞,讓文學走進了大眾內心深處。
2025北京臺春晚相聲節目《詩歌與生活》同樣以文學為依托,何冰、韓童生兩位演員跨界表演相聲,將“松弛感”“硬控30秒”“偷感很重”等時下流行梗與古典詩詞巧妙融合,“東風夜放花千樹”“猶抱琵琶半遮面”等詩詞被賦予了新的品讀視角,展現出詩詞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觀眾在歡笑中體會到詩歌源于生活又為生活增色的韻味,賦予了古典詩詞新的意蘊。
總臺2025網絡春晚節目文化融合秀《莫扎特入夢紅樓》,以2024年發現的莫扎特“新曲”《C大調小夜曲》搭配大型西式宴會背景拉開序幕,借助道具轉換,將莫扎特引入《紅樓夢》的經典場景中。在這場跨界演繹中,“莫扎特”運用歌劇演唱方式向《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提出問題,而“十二金釵”則以原著中的判詞或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的經典對白作為回應。莫扎特和曹雪芹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這場東西方不同藝術形式的“對話”與碰撞,創新演繹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奏響了東西方美學交響曲。
春晚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在文學意象的集體記憶中找到共鳴。從王計兵的詩意串聯到《紅樓夢》等經典文學作品的煥新重現,當“趕時間的人”在除夕夜吟誦出屬于普通人的詩篇,文學的基因在當代生活的土壤中悄然扎根,那些從生活褶皺里升騰而起的詩意,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