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上大屏 講出新故事
《我的歸途有風》海報
《大媽的世界賀歲篇》海報
《開播!短劇季》海報
圖片來自網絡
近一時期,微短劇創作步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在日益深化的大小屏聯動趨勢下,借助微短劇這一視聽新業態,傳統廣電媒體正逐步探索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嶄新路徑,微短劇也通過多種內容傳播創新手段,和電視大屏“親密互動”,邁向規范化、精品化。
探索行業新可能
近期,東方衛視播出一檔創新形態的節目《開播!短劇季》,得到行業內外關注。節目將目光投向微短劇行業,不僅以綜藝形式生動展現了微短劇IP從選角試鏡、舞臺競演到實景試拍的全流程,還以IP孵化為微短劇精品化拓展了更多可能。通過跨界探索,這檔節目打通了微短劇和電視大屏的“次元壁”,為廣電行業提供了啟示。
得益于長期積淀與豐富經驗,電視大屏在延展微短劇新表達上具有天然優勢,既能為微短劇連接社會大眾找到更為開闊的傳播場景,也能通過題材拓展、敘事創新和長短內容互動,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微短劇精品。如此前由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團隊打造的都市職場微短劇《重返十八歲的夏天》,就收獲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廣電媒體的“短劇+綜藝”模式,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微短劇創作的臺前幕后,培養大屏觀眾對精品微短劇的消費習慣,同時還能借助微短劇提升大屏用戶的活躍度。如湖南衛視推出的鄉村女性勵志競技綜藝《花兒綻放》,就在總決賽時邀請微短劇演員與節目選手共同打造大屏鄉村微短劇,幫助觀眾形成對微短劇的積極認知。
在業內人士看來,“短劇+綜藝”模式為微短劇創作者搭建起平臺,既能助力提高行業人才的整體素質,也能帶動傳統影視制作機構、播出平臺等投身微短劇行業的創新創造。同時,以微短劇為抓手,廣電媒體得以在區域合作、產業融合中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激活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開播!短劇季》全程在成都影視城“中國喜劇夢工廠”攝制,由上海和四川兩地通力協作,為地域合作和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嘗試。
大小屏深度聯動
電視大屏主動“擁抱”視聽新業態,賦能自身轉型發展。通過排播、創制精品微短劇,以更豐富、優質的內容供給,回應受眾差異化、多樣化的觀看需求,既拓展了受眾群體的覆蓋面,推動微短劇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也提升了大屏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2023年底,湖南衛視在大屏端播出微短劇《風月變》,后又以微短劇劇場“大芒劇場”為陣地,陸續讓《大媽的世界賀歲篇》《你的島嶼已抵達》《那個重逢的夜晚》等微短劇登陸大屏,吸引大量年輕觀眾。2024年,浙江衛視播出微短劇《南轅北轍的我們》,東方衛視推出日播微短劇展播帶,微短劇“上星”步伐越走越快。截至2024年11月底,已有30余部微短劇在全國省級衛視播出,多部微短劇創下同時段地方衛視收視榜首的佳績。
越來越多廣電媒體深度參與微短劇創制環節。如16家省級廣電新媒體與芒果TV共同投資創制的微短劇《歡喜一家人》,以“合家歡”喜劇風格匹配家庭收視場景,在16個省級IPTV平臺同步播出,受到觀眾喜愛。
在微短劇從小屏步入大屏的進程中,內容品類得到不斷豐富,大屏觀眾的觀看體驗也得到持續提升。不久前,東方衛視在播出豎屏微短劇《我的歸途有風》時,首次在大屏端同步呈現網友互動彈幕,收獲熱烈的市場反饋。此前“上星”播出的微短劇基本以橫屏為主,豎屏微短劇盡管是當前的主要形態,但由于其體例格式與電視大屏不適配,將其直接引入大屏端,容易導致用戶追劇體驗的折損。如何對畫幅進行更優的設計利用,改善視覺效果,成為豎屏微短劇登陸電視大屏亟須破解的難題。在此背景下,將彈幕內容同步呈現于大屏的嘗試,不但增強了觀看的互動性、參與感與趣味性,而且增添了社交活力,也為后續更多豎屏微短劇與電視大屏的聯動提供了參照。
雙向賦能尋求共贏
在“微短劇+”賦能千行百業的趨勢下,廣電行業通過多元探索,充分釋放“小體量”微短劇的“大能量”。2024年8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于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意見(試行)》,明確指出要推動更多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在電視大屏播出,提升電視大屏優質內容創新和供給能力。在近期發布的2025年微短劇春節檔推薦片單中,更首次增加了電視大屏端系列作品,微短劇迎來全面“上星”的發展新階段。
與電視大屏的結合也為微短劇打開全新的創作和想象空間,推動微短劇創作邁向精品化,打造更多“微”而不弱、“短”而不淺的品質佳作。大屏端對微短劇的播出需求和小屏端存在明顯差異,需要微短劇處理好大與小、長與短、橫與豎、快與慢等多組創作傳播關系。與此同時,觀眾長期培養的大屏觀看習慣,也為微短劇在內容題材、視聽美學、文化內涵和思想價值等維度的品質提升,提供重要參照,進一步推動微短劇創作體系的轉型升級。
主題鮮明、節奏緊湊、篇幅凝練的微短劇,逐漸搭建起臺網協同合作的新橋梁。微短劇上大屏在日趨緊密的“雙向奔赴”中不僅大有可為,也勢必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