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4年度盤點·紀錄片 真實自有千鈞力
來源:文藝報 | 趙 捷  2025年01月22日08:55

紀錄片《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劇照

“《里斯本丸沉沒》的影像真實、主創團隊感情真摯”“紀錄電影創作者要勇敢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為2024年中國電影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為熱愛和平、情感細膩的觀眾所共同珍視的作品榮獲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國紀錄片創作者的信心。而在大銀幕之外,電視熒屏豐富多彩的持續供給同樣展現出紀錄片市場的蓬勃活力。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顯示,2024年,全國衛視頻道紀錄片播出比重占11.5%,僅次于電視劇和新聞,位列第三,收視比重5.8%;全年總收視時長122.7億小時。在網絡端,各大平臺紛紛立足自身特色謀篇布局,力求吸引多元圈層文化用戶。

宏大主題:擁抱“具體的人”,凝眸“變化”與“新顏”

2024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在上述時間節點,紀錄片工作者扎根人民、追光萬里,精心打磨了一系列精品佳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新中國——平凡而閃光的足跡》形成了人物與時代的緊密勾連, “糖丸爺爺”顧方舟、導彈專家錢學森、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謝高華等69個人物連綴成篇,在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故事中,回望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砥礪歲月。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5集紀錄片《二十五載蓮花情》播出,主創團隊采訪100多位澳門人士,高度凝練出50余個精彩故事。參與虹膜識別系統開發的澳門青年吳鴻祺、在澳門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一條咖啡之路的澳門青年李偉杰等,他們共同敘寫了澳門與祖國共生共榮的華美樂章。為慶祝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微紀錄片《紅相冊·鄧小平的故事》適時推出,該片以樸實影像講述有溫度的領袖故事,以百姓視角帶領觀眾回望鄧小平同志生命中20個溫暖瞬間。

而今邁步從頭越。除重大時間節點的回望之外,紀錄片人自覺凝眸“變化”與“新顏”,反映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以文學為依托,以書、屋、溪、燈、竹、路為線索,尋找鄉村振興新路徑、鄉村發展新動能。紀錄片緊扣“巨變”這一敘事主線,這種巨變不僅體現在肉眼可見的清溪村地理空間中,也反映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里。《千萬工程》鋪展了浙江在千萬工程引領下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彩蝶變畫卷,并以廣闊的視野、豐富的實例和多元的視角描繪了新時代鄉村建設年輕化、現代化、國際化的新圖景。一路北上,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為全面呈現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由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指導,河北廣播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攜手打造了紀錄片《京津冀·瓣瓣同心》,三地聯合制作的方式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次成功練兵。紀錄片不僅揭秘式講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規劃、謀篇布局的鮮為人知的過程,更用豐富生動的鏡頭語言,高質量捕捉到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歷史文化:尋根中華文明,探脈現代中國

自遠古的篝火微光,至千秋的筆墨飄香,中華文明歷經風雨滄桑,依然熠熠生輝。在泛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2024年文明探源類紀錄片表現尤為突出,這類作品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充分借助文獻、文物與考古成果等,積極調動解說、動畫、搬演等多種藝術手段,記錄、呈現、解析了中華文明的發生發展,著重體現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與突出的和平性。

這一年,紀錄片人在歷史間隙或歷史深處,鉤沉出文明的記憶。紀錄片《何以中國》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成果,系統追溯了中華文明的根基、發源、形成與早期發展。《何以中國》至少有一半的篇章,是完全沒有出現在歷史文獻記載中的,考古成為紀錄片人復原歷史的有效手段。影片及時汲取考古成果,例如參考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陶馬形象而做的“軟馬鞍”、參考徐州北洞山楚墓陶俑(西漢中期約武帝時期)形象完善了由胡歌飾演的懸泉置嗇夫弘……它們不僅重構了觀眾對遠古文明的理解與想象,也深化了觀眾對中華民族特性的認知。與《何以中國》大量缺乏歷史文獻記載所不同,《兩岸家書》則擁有足夠詳盡的歷史資料,書信、地契、分家文書、族譜、輿圖、典籍、資料影像等不一而足,創作者沒有選擇史料堆砌,轉而在12000多封兩岸家書中選擇了20個典型案例,個體情感觸發的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紙短情長承載的是“我要回家”的強大信念。

這一年,紀錄片人在古今對話里望見中華文明之于今人的重要意義。湖南博物院作為馬王堆的主場,成為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的“影棚”,一面是博物館中人潮涌動,一面是墓中文物安臥千年,一面是游客的熱議感嘆,一面是兩千年前的煙火日常。紀錄片《農耕探文明》走進22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探源耕種歷史,弘揚農耕典范,喚醒了觀眾對腳下土地的敬畏與感恩。紀錄片將傳統農耕與現代化農業生產、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古老智慧在新時代呈現出蓬勃生機。

這一年,紀錄片人超越“其名”探尋“其實”,讓歷史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全面。紀錄片《司馬相如》除了展現一代“辭宗”“賦圣”的文學成就和愛情,更重點講述了司馬相如作為政治家的不朽功績。紀錄片《鳳凰》聚焦李清照、解憂公主、沈壽、武則天四位女性,這不是常規意義的性別書寫,而是突破性別困境的嘗試努力。片中每集聚焦一位女性被認為突破其所處時代的經典事件——李清照因離婚入獄、解憂公主促成兩國軍事聯盟、沈壽開創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藝術流派并在死后不冠夫姓、武則天登基稱帝卻遭遇傳位危機。

這一年,紀錄片人以更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方式展現中國文化之美。紀錄片《“字”從遇見你》 第二季故事化講述漢字來源與流變,字形演變生動有趣,觀眾一看便懂。紀錄片《中國官箴》每集精選一句官箴名言,通過實景拍攝與AI生成畫面的創新結合,為歷史故事賦予時代內涵。

社會人文:心靈的棲息港灣,珍貴的精神家園

2024年,紀錄片《解釋鴻溝》推出。這部專注探討當代精神生活的紀錄片,借由陳嘉映教授與當代富有獨立精神的思想者、學術同仁、朋友、學生等話語交流與思想交鋒,探討身陷現代性困境中的人們,如何更好認識自我。《解釋鴻溝》的成功,引發了創作者的思考——紀錄片是否可以真正記錄時代表情,在于能否進入身處這一時代人們的深層情緒之中。我們很難想象,一部擁有深厚哲學性思想、以思辨性對話為主體的紀錄片,在豆瓣上收獲了8.7分的好評,觀眾在線下將該片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駛向智識生活的深水區。2024年,紀錄片《十三邀》第八季如約歸來,94歲許倬云“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憾讓無數人落淚,植物畫家曾孝濂妻子張贊英那句“沒有來生,如果有來生,我絕對走自己的路,我只要一個工作就行了”,讓觀眾得以將目光看向曾幾何時被忽略、一生籍籍無名的女性……

這些瞬間,完美詮釋了為什么我們在今天尤為需要紀錄片——它不是看見資本、看見流量、看見星光,而是平等地看見每一個人。當這種平等目光投向紀錄片《親愛的請別忘記我》時,我們看見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代表的認知癥患者即使受到遺忘的侵蝕,依然記得生命中的愛和遺憾;當這種平等目光投向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二季時,我們看見德國、新西蘭、新加坡等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反思教育成長議題;當這種平等目光投向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系》,人生中的負面情緒不再不可逾越,各類精神病患者因為被平等地看見而逐漸消除病恥感,人們認識到科學方法與系統性干預完全有能力克服這些情緒挑戰;當這種平等目光投向紀錄片《養貓的人》,觀眾得以從人寵關系與不同人生切片中窺見人類共同的情感和需求;當這種平等目光投向紀錄片《前浪》,我們看到1963年人口學意義上第一次嬰兒潮出生的近三千萬人在今天已垂垂老矣,真實的老年生活圖景徐徐展開,理解老年就是理解我們自己……

即便在美食類輕題材紀錄片中,這種對“人情”的書寫也從未離去。《宵夜江湖》第三季通過展現不同城市的宵夜文化和美食特色,讓觀眾隨之進入了一個充滿故事和情感的市井江湖,在這里,平凡市民的生存之道彰顯堅韌勇毅;《我的美食向導》用食物把作家、哲學家、考古學者、人類學家、音樂人、廚師等形形色色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美食成為人與人之間加強理解和溝通的黏合劑;《醬油是什么》以中國東西南北飲食差異為切口,以不同地區、不同菜系在醬油使用上的差異,洞察人間煙火中的和而不同。

過去受限于拍攝技術與條件,加之環保意識薄弱,自然類紀錄片一直不是國產紀錄片的強項。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加大了對自然類紀錄片的投入與重視程度。2024年,采用4K超高清技術拍攝的《漓江》,全方位、多角度記錄下漓江流域的山水之秀、生態之優、人文之美,在自然造化的瑰麗風景、四季輪轉的生命故事和穿越古今的人文情懷中,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大國之樹》第二季引導觀眾挖掘近在咫尺的大樹之美,同步摸索討論經濟發展下的綠色生態更優解;《葉爾羌河》擇取河流為串聯線索,將水盤活,強調了葉爾羌河流域水資源在新疆經濟、社會、生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本草流芳》運用超高速攝影、顯微攝影、延時攝影、再造景攝影等技術,為觀眾打造了前所未見的本草生長過程的視覺奇觀,揭開中醫藥的前世今生。

此外,在國際傳播方面,2024年部分紀錄片以記錄外國人的中國故事而走紅,如《鄔達克》在對歐洲建筑師鄔達克及其建筑的重新解讀中,觀照自己,理解當下;《故鄉幾萬里》呈現了1892年至今的百年時光里,一群曾經在成都華西壩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深深眷戀,重現了一段中外民間友好交往的重要歷史;部分紀錄片則跟隨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如《中國奇妙之旅》以鄉村振興為切入點,邀請三位國際主持人深入中國的廣袤鄉野;《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第三季以準確、真誠、平和的語態,展現了國家地理探險家保羅在中國徒步的最后階段的旅程;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再會長江》中捕捉長江沿岸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真實生活,展現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十年巨變。在國家形象的塑造方面,紀錄片《珍愛之地》無疑是講述切身生活與認識的成功樣本,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最有發言權。該片沒有解說詞,而是通過生活在新疆伊寧六星街社區居民們的日常生活,有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該片多語種版本上線后,海外觀看量更是突破8000萬,視頻觀看量接近2000萬。

展望2025年紀錄片創作,還需在以下方面做出進一步努力:宏大主題紀錄片還需在解說詞的撰寫上讓理論落地,而非話語空轉,要讓觀眾切實從中感受到理論的強大魅力與指導意義;歷史文化紀錄片需要緊緊抓住真實這一生命線,盡力回歸歷史現場,而不能在呈現形式的華麗外表下失卻應有的歷史依據;社會人文類紀錄片要能夠搶占題材先機,也要能夠深入肌理拷問現象背后的本質;自然類紀錄片應努力為自然萬物賦予生命的意義,進一步提升拍攝水平與素材積累能力;國際傳播方面還需加強國際傳播效能,拓展中外紀錄片交流與合作,使國產紀錄片逐漸擺脫自產自銷的困境,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系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所所長、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高級記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大道无香蕉综合在线| 色综合色狠狠天天综合色|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国产性天天综合网|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成人| 久久丝袜精品综合网站|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国产综合高清|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色先锋资源久久综合5566|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