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的美每天都在重現,我們卻不斷錯過 《田野深處》:喚起對大自然的驚奇
讀完唐池子的《田野深處》,滿腦子全是池子筆下大自然的神奇、親切與美妙! 池子說,她是一個“自然怪”,我想,我也是一個“小自然怪”。我完完全全理解池子的感受與體會,完完全全像她一樣,一看見一草一木,一踏入“田野深處”,就覺得每天都是新的,就覺得驚奇,覺得快樂,徹底感受到一種被治愈的感覺。
池子的《田野深處》是一本盛贊自然的散文集,她以真誠熱切的筆觸寫花草樹木,寫鳥兒蟲兒,寫山川日月,寫云雪風雨,寫晨昏變化,寫四季更迭,旨在喚起兒童讀者對大自然的驚奇之感,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生命的啟示。
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同頻共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首先是指人與自然的親密聯結。人類有源遠流長的書寫自然的傳統,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詩,有幾首不寫及自然的? 這些詩歌傳達了天人合一、詩意棲居的理念。人在自然中勞作,在自然中生活,人與自然的共情使得自然成為審美的對話,人也在自然中學習如何生活……今天,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慢慢地,我們遠離了大自然,人便成了無根的所在,身心便失去了養料和依靠。
人與自然的分離所帶來的后果亦觸目驚心地反映在兒童身上。池子指出:“當下,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時代飛速發展,我們的孩子們享受著哪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科技發達帶來的諸多福利,他們是時代的幸運兒。然而,他們同時又必須面對他們必然的命運,成為普遍的自然缺失癥患者?!薄白匀蝗笔ОY”是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來的概念,他在他的著作《林間的最后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中明確指出,當今人類尤其是兒童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即因疏遠自然而付出的巨大代價,其中包括感官使用減少,注意力困難,身心健康問題的出現等。人們長期待在室內,久坐不動,疏遠自然,大自然越來越成為孩子們心中的抽象概念,而不是日常現實,孩子們正在失去與自然世界深度聯結所帶來的無盡的天然樂趣。
讀《田野深處》中的每一篇文章,我們能真真切切聽到池子熱忱而溫柔的聲音:孩子們,從教室里走出來,從狹窄的室內跑出來,抬頭看,低頭看,四處看! 自然萬物是如此神奇、美妙! 大自然從未曾真正遠離我們,日月山川,陰晴雨雪,晨昏與四季……只要我們用心感悟,美無處不在,奇跡無處不在。當清晨的地鐵穿過隧道,迎面而來的是冉冉升起的太陽,池子寫道:“太陽這個神奇的金瓜,悄悄攀著平原灰藍的晨靄,正以一種不易覺 察的速度徐徐生長著 自己……好像在水汽騰騰的水墨里,掌上了一盞紅神燈”這樣的句子在她的散文集里隨處可見,隨處可摘。
池子骨子里是個抒情詩人,她的內心既熱烈又沉靜,《田野深處》充分彰顯了她的情感魅力和人格魅力。讀過這些文字,無法不受到她的感染。她的的確確是一個“自然怪”! 她在看,在聽,在觸摸,在思悟,她調動了她所有的感官在感受大自然。她同時熱切地呼喚她的讀者,快快來看,快快來聽,快快來感受。
在她眼里,樹不只是樹,每棵樹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美,她寫柚子樹、桂花樹、楓樹、槭樹、樟樹、櫸樹、藍花楹、苦楝樹、竹子……在她眼里,花草不是籠統、抽象的名詞,每朵花每棵草也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風姿、自己的色彩和氣味,她寫狗尾巴草、再力花、菖蒲、槐葉頻、龍葵、蛇床花、牽?;?、打碗碗花、牽牛花,還有紅花草、藍花草等等等等。在她眼里,鳥也是各種各樣的鳥,各有各的樣子,各有各的叫聲,各有各的感情。在她看來,一棵燈籠草,一片菊花葉子,成排的藍花楹,一顆雨滴,一片雪花,日出日落,月缺月圓,無不美輪美奐,讓人驚奇,感嘆,身心愉悅。
池子有極強的與大自然共情的能力,她看見樹葉在笑、風在笑、云在笑、天空在笑,她不斷地感受到,人是萬物的一部分。她說她是蘆葦的一部分,是黑水雞的一部分,說“恍覺自己是某一片葉子”。她甚至聽出了一只鳥媽媽和一只鳥寶寶之間對話的內容。這種共情能力使得她在讀自然的同時也在讀人生,看到輝煌的日出景象,她心發感慨:“跟著日出一起生出來的,是這樣美好的一天。我們手里三萬多個日子啊,就是寶貴的一世。每一天,都是神秘的提燈人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吧,從每一次靜默的日出,都能得到最美的祝福?!边@些文字,感性,靈動,充滿感召力和智慧。
對池子來說,自然是??闯P碌膶徝缹ο?,自然亦給人無限的遐想和啟悟。她說,大自然“用花朵的形狀、葉片的紋理、草根的四通八達,河上的霧、山間的藹、大地四季的流傳,教會了我最初的大美之學”“蟋蟀蚱蜢紡織娘金鈴子那么多民間音樂家,鄉野的風、荷葉上滴溜轉動的雨、稻草尖上的露折射的光,用無所不在的生命能量,教會了我最初的大愛之情”。
池子何以能與大自然如此共情? 并對大自然懷有如此親密的感情? 因為她時時處處以童心迎向自然,亦始終以故人迎向故鄉之心迎向大自然。因為她有一個在大自然中成長的童年,因為在生命的早年,她與大自然建立起一種深度聯結,這種深度聯結猶似大地母親溫暖的懷抱,無論任何時候,都能給她呵護,給她力量,給她啟示。大自然于她,愈是遠離,愈發驚奇;愈是遠離,愈發珍惜。
池子在贊嘆大自然的同時,也發出無限感慨:這世間的美每天都在重現,我們卻不斷錯過。池子在感受,在驚嘆,也在感悟,同時在憂思。她憂思什么呢? 她說,“不要說龐大的城市孩子群,就連城市化變遷中大量的鄉村孩子(他們本來應該深諳大自然),可能都非常熟悉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他們知識豐富,運用自如,但卻遠離了真正的大自然和田野”“莊稼菜地、蟲鳴鳥啼,甚至日月星辰、氣候節氣,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成為一種疏離感官之外的抽象概念。而這種自然的缺失,很可能讓他們成為真正孤獨的兒童?!?/p>
自然缺失癥已經成為當前兒童成長中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池子的憂思是深廣的。池子的情懷所系,一方面固然是她所言的“以散文書寫自然是我生命之所需”,另一方面又如她所言“在這樣時代的裂縫中,我看到了兒童文學作家不可推卸的責任”,《田野深處》的價值與意義便突顯出來。池子用充滿靈性的文字書寫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呼喚孩子們關注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建立與大自然的深度聯結。請聽聽池子的聲音:回到那個遼遼闊闊、浩浩無邊、神秘神奇的大自然中去! 讓大自然的清香浸透孩子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