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微短劇的創作關鍵在哪里
來源:文藝報 | 朱 斌  2024年12月04日09:50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微短劇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其題材元素愈加豐富、用戶群體逐漸下沉、衍生產業更加多樣,為大眾消費市場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然而,在獲得越來越多關注的同時,一些微短劇的內容也暴露出脫離生活實際、懸浮行業實況、違背倫理實情等問題,乃至作品被平臺下架。近期,國家廣電總局連續頒布關于中老年題材、“霸總”微短劇的管理提示,從主題設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對存在的套路化、低質化、過度娛樂化的創作傾向予以糾正。不難發現,微短劇行業現象引發的討論與爭議,更多源于對其作為劇集之“故事本性”的考量。若要找尋這一新興文藝樣態的創作命門,必須歸納當下創作在故事講述層面存在的誤區,以探析相應的改進經驗。

堆砌羅列的“事故”無法取代連續發生的“故事”

為了制造傳奇效應,一些微短劇通過植入接連發生的“事故”來刻意生發懸念、強化沖突,如以“妻子多年眼盲復明瞬間撞破婚外情”“豪門千金因父母遇害而流落街頭”“普通小伙遭遇車禍獲得超能力系統”等開篇屢見不鮮,而劇情推進也不會溢出錯失姻緣、錯認身份、錯得機遇等公式化的行動元。在戲劇節奏上,無論是高潮的前置還是頻繁的轉折,基本每5-6集就會出現一個“事故”的爆點與拐點,全劇則由多個突發性“事故”貫穿始終。這種“大事故不換,小事故不斷”的創作模式,讓眾多作品的故事線、人物的成長線趨于雷同,導致不同題材劇作中戲劇情境的發生只更改“場景”而不變換“內容”。隨著觀眾經歷的“事故套路”趨于飽和,其情緒閾值的提高又倒逼微短劇創作者想方設法地從年齡分段、身份標識等方面挖掘更為小眾、離奇的“事故型”情節,如此只會使微短劇創作越來越偏離審美正軌。

社會的不斷加速重塑著大眾的知覺結構,相較于長劇集,微短劇以小體量、快節奏的體裁,更貼合當下移動化、碎片化、分眾化的視聽傳播語境,但其作為劇集種屬的戲劇性能沒有位移。換言之,受篇幅所限的微短劇要在被極致壓縮的敘事時空中實現主題的完整表述、情節的邏輯貫通與人物的鮮明刻畫,這就有賴于在連續的故事中承載充分的信息與意義。如果說短劇的盛行曾一度終結了“注水劇”的命運,那么當下創作者或應考慮的是,如何汲取和借鑒長劇集的敘述技巧融于微短劇的故事思維之中,從而做到“取長補短”。

事實上,我國劇集的敘事手法受傳統文藝觀念影響頗深,如說經話本里章回體的敘述體式,就為早期電視劇的連續性形態提供了文體參照。反觀一些微短劇,雖仍注重集與集之間的串聯,但失去了長劇集的故事體量和細節密度,其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懸念揭示、“話中有劇,言為心聲”的臺詞設計、情節的延宕美感等幾乎蕩然無存,人物命運的安排或蛻變只存于劇集首尾的“速成”與“速朽”之間,矛盾沖突的描寫難以引起廣泛共鳴。具有深度的因果邏輯歸于淺表,立體化的人物塑造變得單一,導致微短劇中充斥的“無心之愛”“無由之恨”“無緣之惡”就更成了“無根之萍”。也應注意的是,一批由長劇集IP衍生的微短劇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如《我的歸途有風》《慶余年之帝王業》《大唐來的蘇無名》分別衍生自現象級網劇《去有風的地方》《慶余年》《唐朝詭事錄》,且均在前作基礎上延續了較好的口碑,究其原因,重要的在于這些作品葆有長劇集中縝密的人物關系和豐富的背景元素,使得觀眾在進入故事的同時“自帶”影像文本的世界觀與素材庫,從而實現長短聯動的播出效果。

市場導向的投流邏輯無法取代故事邏輯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迭變語境下,算法的工具理性削弱了影像媒介的價值理性,也成為一些微短劇作品只重“流量”不重“質量”、只見“奇觀”不見“三觀”的原因。應注意的是,由算法推動的投流邏輯或許會導致創作一度的火熱現象,但洞悉故事肌理才能讓微短劇創作之路行穩致遠。作為視知覺現象的微短劇與作為算法工具的微短劇之間并非存在本體特性與運作邏輯的相悖,好故事恰是調和其藝術品質和商業追求的不二法門。畢竟,算法,只有在有意義的內容觸達中才行之有道,深入人心的故事才不會讓觀劇的感受干枯如塵。

一些微短劇作品的流量演員取代劇本成為中心,固化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劇本與表演作為傳統戲劇的兩大構成要素,在我國戲劇史的發展脈絡中此消彼長。然而,在以霸總劇為代表的愛情題材微短劇中,一些富有性格標識度、顏值相匹甚至戲路固定搭配的男女主演一旦出場亮相,其結局就已被觀眾作出“預設”,由此,劇中所有的挫折險阻不過是二人結合過程的“踏腳石”,其他支線則疏于鋪展。部分固定的粉絲群體只為了“磕CP”而觀劇,這一接受現象相比于微短劇生產端“末世安全屋必有人開門”等段子的設計更令人擔憂,緣于觀眾只聚焦角色的身體語言而忽略原本就薄弱的劇情本身,從而造成劇集藝術完整性的缺失,更難以實現故事的進階。

權力法則與欲望關系無法取代人間煙火

部分微短劇創作者對物質社會的迎合傾向與偏離現實的主觀視角,使其創作的新異故事成為刺激受眾欲望的極端化想象。應當說,欲望和身份的鏡像投射是驅動大眾觀看微短劇的原動力之一,但在一些微短劇作品中被創造出的世界秩序混亂、懸浮,更偏離日常生活的人倫情理,不免使得觀眾對社會階層差距的認知產生刻板印象。從人物動機觀之,一味宣揚復仇、攀比、對立的背后,容易激化人們對自身生存狀態的焦慮;從身份設置來看,并非只有“保安”“保潔”“保姆”這些從業群體的逆襲才有看點;從場景布置而言,為凸顯身份的豪華家宅居所或辦公場地更像“空中樓閣”越建越高、聳入云霄。那些不貼標簽、流淌暖意的生活題材為什么在微短劇中“人跡罕至”?與其一味編織離奇刺激的人際沖突,創作者應致力于通過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在折射社會百態、聯動各行各業的過程中寄寓情懷,對百姓經驗的書寫往往會令日常的感動更生動。

經典電視劇作品中,《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地雞毛》均在狹小、逼仄的生活空間里有溫度地丈量出家長里短,這些劇集以“螺螄殼里做道場”的能力,啟示著微短劇創作者:故事也可以在一個特定的微縮場景內講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主人公及其社會關系“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情感,比之當下一些微短劇作品經由“工業糖精”催化的濾鏡質感,也更能賦予大眾內心深處的愉悅與感動。未來的微短劇創作可以通過更多的高質量精品,尋找某種勾連個體與世界關系的故事“暖色調”。

《南轅北轍的我們》《不能擁抱的她》回歸現實主義的情感撫慰,從都市與鄉村的場域轉換中洞觀人性光芒;《重回永樂大典》《你好,蘇東坡》《醒獅》等在傳統文化中找尋跨越古今的精神立足點,延續血脈傳承的意義……這些微短劇佳作也顯示出其在展現積極昂揚的社會生活和時代圖景的萬千氣象方面仍大有可為。未來我們期待更多創作者將微短劇思維與講故事的能力融會貫通,以更多的精品滿足和引導觀眾追求向上、向善、向美生活的精神需要。

(作者系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本文屬于北京社科青年項目《文化傳承發展背景下中國網絡劇評論話語體系建設研究》23YTC040研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五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99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天天狠狠色综合图片区|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久久综合久久伊人| 综合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久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0|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国产综合成色在线视频|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