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維度探索電影的主流價值表達
伴隨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創作觀念亦在不斷演進。當下,觀眾與市場都期待在一部電影中同時獲得主流價值觀的表達、娛樂商業價值的彰顯以及文化藝術價值的實現。主旋律電影創作者在追求思想性藝術性的同時,亦期待達成大規模傳播。商業電影作者也更注重把握時代脈搏和大眾情緒,承擔價值導向的責任。這種趨勢,對電影創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作品中奏響時代主旋律,同時照顧到觀眾的多樣化需求,是我在創作中思考并實踐的問題。
主流價值觀表達與具備時代特性的敘事有機融合,首要問題是如何找到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表達方式。我認為,可以在家國情懷、社會現實、傳統文化三個維度上探索。
主旋律電影再現光榮歷史、構建宏大敘事或歌頌英雄人物,激發觀眾的家國情懷。近年涌現的《我和我的祖國》《金剛川》《長津湖》等優秀作品,在延續這一傳統中進行創新。我在創作《狙擊手》時,也努力展現這種家國情懷,使觀眾獲得身在祖國堅實懷抱的自豪感。《我不是藥神》《送你一朵小紅花》《人生大事》等優秀電影,緊密結合時代風貌和社會現實,展現社會進步,謳歌真善美,反映和頌揚了普通人的精神力量。創作電影《堅如磐石》時,我嘗試將經典敘事元素與當代社會現實結合在一起,影片強調邪不壓正的正義力量,弘揚當代中國人不畏黑惡、頑強斗爭的精神。近年來,《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安三萬里》《封神》等影片取材自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或歷史故事,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喚醒扎根于觀眾心中的共同價值追求。我創作的電影《滿江紅》嘗試展現忠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突破不同社會圈層和年齡代際的隔閡,引發廣泛共鳴。
如何將類型電影的理論和方法論有效應用在創作之中?在我看來,首先要對類型電影理論的底層邏輯有精準認知。類型片創作要求創作者始終貼近觀眾的心理訴求。不同的電影類型,不是對作品樣態簡單的人為劃分,而應向觀眾提供不同的心理體驗。基于對特定電影類型和觀眾心理的準確認知,電影創作者能夠高效地組織敘事和視聽資源。為了避免類型片創作的同質化,我們還可嘗試在依循類型原理的基礎上突破類型,包括單一類型內部的突破,以及不同類型之間的融合。在《狙擊手》的創作中,我嘗試進行類型之間的融合。影片在戰爭片的主類型基礎上,引入青春片的輔類型,將血與火的戰爭情節塑造為一場青春的歷練,希望既貼近戰爭史實,又能引起當代年輕觀眾的共鳴。
講好故事是當代電影的重要目標,敘事方法的研究是創作方法論的重要組成。在我看來,優秀的電影敘事可以被視作一個精密的動力系統,該系統能持續激發觀眾的觀影興趣。敘事動力大致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觀眾對外部世界的秩序追求。這為影片提供了持續的情節推動力,創作者要在敘事過程中不斷提升維度。比如在《狙擊手》中體現為主角應對戰局、擊敗勁敵、突破自我,形成其戲劇行動的三個層次。另一種是觀眾對內心世界秩序的追求。我們需要不斷地精細描繪人情人性的光譜結構,在敘事中不斷豐富各光譜上的內容,完成系統的心靈刻畫。在《狙擊手》和《滿江紅》中,對人性的刻畫從生存需求的角度入手,隨著生死攸關的情境變化,當人物愿意為了崇高的精神目標而犧牲生命時,觀眾獲得對人性升華的共鳴。
只有不斷提升認知,才能創作出超越觀眾預期的跌宕情節,產生源源不斷的敘事動力,激發出人物深邃的心靈力量,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主流敘事。
(作者為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