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呈現出新的藝術特質
當下,中國影視業繁榮發展,讓受眾擁有充沛的選擇可能,受眾的審美水平在大量日常觀看中不斷提高,反過來又推動創作者努力創新,催化影視作品藝術特質的流變。近年來,現象級影視劇不斷涌現,引發人們的關注和熱議,引領著同題材類型的創作。優秀影視劇不僅包括深邃而廣闊的歷史和現實內容,還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不僅成為大眾文化的熱點、焦點,也在不同的領域中集聚出新的藝術特質。
長片與短劇相映成趣,使人們獲得更豐富多樣的觀賞體驗
在常態化的影視劇類別之外,近年來涌現的一些優秀電影作品越來越長,而優秀的劇集作品越來越短。長片與短劇相映成趣,似乎打破了傳統意義上電影與劇集的類別界定,也打通了大小屏的傳播介質區隔。
電影的“長”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單片時長超過90到120分鐘的基本設定。如《長津湖》《長安三萬里》《流浪地球2》等現象級電影作品片長接近3個小時。時長變長,給創作打開了更開闊的敘事格局,可以容納更復雜豐富的人物與情節設計,進而提供給觀眾更系統完整的視聽體驗。另一種是系列作品越來越多,《白蛇:浮生》續寫了《白蛇:緣起》的故事,《流浪地球2》展現著《流浪地球》故事發生之前的世界,《長津湖》獲得熱烈反響后《長津湖之水門橋》上映,《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顯然預示著第二部、第三部將接踵而來,而《熊出沒》《唐人街探案》等系列影片更是以多部作品激發受眾的持續期待。這些作品自成體系,單片之間彼此獨立又互相呼應,創造出宏大的故事世界。電影篇幅變長,與人們觀賞需求改變有關。近年來,隨著閱片量不斷提高,人們對單一類型創作、敘事樣態的新鮮感和期待值有所下降。為了持續吸引觀眾,給他們帶來更豐富的視聽體驗,很多電影嘗試類型融合、多線敘事、多重反轉。這就使電影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為容納這些信息量,電影越來越長。
劇集的“短”也表現為幾種形態。比如《石頭開花》《功勛》《我們這十年》《理想照耀中國》等單元劇,在形式上打破了電視連續劇的連續性。每個單元,無論單集還是數集,都有自成一體的故事,并由不同的導演與團隊來創作。創作者各顯身手,創作出篇幅短小、節奏緊湊的故事,給觀眾帶來“移步換景”的審美體驗。再如,迷你劇精品涌現。近年來引發觀眾熱議的多部作品,如《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平原上的摩西》《漫長的季節》《我的阿勒泰》等都在6至12集之間。還有單集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的微短劇崛起,占領了人們的碎片時間。劇集向短,也與人們觀賞習慣變化相關。媒介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娛消費習慣,這在移動終端異軍突起的當下尤為顯著。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習慣手機小屏即時性、快進式、淺投入、高強度的信息接收方式。短視頻崛起,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習慣。在這種情況下,短而精的劇集內容更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所以,無論長片還是短劇,事實上都對應著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觀眾觀賞需求的變化。前者適合全情投入、帶有儀式感的觀看方式,讓放映廳的觀眾共同體驗此情此景,獲得情感共振。后者適合日常、碎片化的“伴隨”式觀看方式,讓觀眾在地鐵上、餐桌旁等生活場景中隨時投身到劇情中,高效利用空閑時間。這兩種媒介經驗恰好形成了一種共生互補關系,使人們獲得更豐富多樣的觀賞體驗。
隨技術發展,電影和劇集不斷借鑒、融合彼此的表現手法
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影視生產與接收的傳統方式。在生產端,從高清攝影技術、虛擬制作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云計算技術到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極大地提升了影像表達的質量和空間;在接收端,超高清視頻技術、沉浸式音頻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實時互動技術等也在不斷地給觀眾帶來視聽沖擊。兩者交互賦予了影像更強大的表現力,使歷史的可以重現,現實的可以升華,想象的可以表現,具象的可以深描。
于電影而言,近年來不同類型創作均有亮眼表現,如神話電影中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科幻電影中的《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軍事電影中的《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動畫電影中的《長安三萬里》,諜戰電影中的《解密》等。在傳統意義的大片基礎上,這些作品進一步體現出技術塑造的強大視聽效果。比如,《解密》利用IMAX攝影超大畫幅、高分辨率的特點,將影片中的關鍵場景如紅色沙灘上的對決、夕陽下的夢境等展現得氣勢磅礴而又細膩入微,還采用高幀率拍攝技術,打破傳統電影的“夢幻感”,使密碼破譯過程中的緊張對決、夢境中的激烈交鋒等高難度動作場面更為流暢逼真,極大提升了動作戲份的觀賞性。這些技術將影片的視聽效果提升至全新高度,讓觀眾在作品營造的極致景觀中,享受極致的觀影體驗。
再來看劇集,很多作品不滿足于單純故事好看的訴求,開始追求影像好看。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到21世紀初,使用膠片的電影攝影機和使用磁帶的電視攝影機,大體界定了電影藝術與電視藝術的影像形態區別。而到了今天,數字攝影機全面普及,數字剪輯、數字特效也成為影視制作的通用手段。很多原本只有電影才能實現的影像效果,如今劇集創作也可以表現出來了。如此一來,具備電影感,在故事和影像兩方面都很吸引人的劇集作品不斷涌現。比如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夢華錄》,通過精彩的故事講述和細膩的影像呈現,讓人們領略大唐的恢宏氣象或宋代的市井風情。
影像技術不僅讓場景更為真實,動畫更加生動,特效更加震撼,也讓電影與劇集形式邊界越來越模糊。這促使創作者不斷借鑒、征引、融合彼此乃至其他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讓影像有了別開生面的審美品格。
通過衍生、共享,大眾參與下影視文本的意義生產始終“在路上”
在傳統的影院銀幕與電視機熒屏之外,今天影視作品越來越依賴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傳播。無論是過去的經典作品,還是現在的熱播作品,一旦進入互聯網場域,便不可避免地進入文本衍生的響應語境中。從接受美學的視角看,影視文本的意義生產始終處于“在路上”的未完成時。單部優秀的影視劇作品和其衍生文本一起,就可以自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影像世界。而在其間,影視審美也在作品與大眾的熱烈交互中不斷被形塑并確認。
在嗶哩嗶哩、小紅書、抖音等流媒體平臺上,受眾們通過文字與影像的表現手段,創造著千變萬化的影視衍生文本。影視片段“拆條”使精彩的、動人的或有趣的影視劇片段獲得了獨立傳播的可能。影視混剪的素材可以是單部作品,也可以是多部作品。人們圍繞影視作品本體、演員或者某一特定主題創作,讓影視文本在重組中煥發新意。影視解說通常在三五分鐘的時間內對影視作品的某個特征或元素進行解讀,如對《開端》時間循環理念的解讀,對《流浪地球》涉及的科學概念的解讀。還有影視評論,除了在彈幕、評論區、豆瓣上的文字評論之外,視頻評論也較為多見。影視衍生文本的創作主體是青年人,這屬于青年文化現象,映射著青年文化的特征。它們是不拘一格、活潑生動的,是創新不斷、靈光閃現的,也是互動踴躍、彼此呼應的。
青年人能將這種創造帶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更生動的融入個體生命中的衍生文本體驗。比如近年來“跟著影視劇去打卡”頗具代表性。不同的影視劇文本賦予不同的地方別樣的意義。受眾或為了追尋影視劇中的時光,或想感受影視劇里的精彩生活,或希望在與影視劇相似的空間中尋求精神休憩,于是展開一次次旅行。而“跟著影視劇去打卡”的一個個青年旅游者又成了新的傳播結點。他們隨時隨地登錄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繼續創造著、擴散著影視作品衍生文本。這樣的傳播邏輯有著統計意義上量變的確定性,也有著質變的不確定性——看似波瀾不驚的“帖子”隨時有可能出圈。
越是優秀的影視作品越容易激發起衍生文本的創作活力,好的衍生文本與好的影視作品互相成就。優秀的作品從來不會缺少追隨者,影視劇創作的根本在最廣大的人民中,他們的審美自覺從根本上決定了影視劇發展的未來方向。
(作者:劉永昶,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