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甑 · 甑糕 · 餾甑水
來源:諺云(微信公眾號) | 李建永  2024年10月21日08:36

不知“餾甑水”這個詞兒,使用地域范圍到底有多廣。

我從童年及少年時期,一直聽母親說“六斤水”,指的是千滾水、蒸鍋水,但不知道它如何書寫。每年農忙季節,正午時分父親荷鋤或腰鐮冒汗回來,熱騰騰的黍子糕或窩窩頭剛蒸好,父親從蒸飯的大鐵鍋里舀半碗蒸鍋水解渴。母親趕忙制止:“六斤水”,不能喝,一會兒滾點兒新水。實在干渴的父親淺嘗輒止,潤潤喉嚨而已。

成年后讀《本草綱目·水部》之“甑氣水”詞條,有“小兒諸瘡:遍身或面上生瘡,爛成孔臼,如大人楊梅瘡,用蒸糯米時甑蓬四邊滴下的氣水,以盤承取,掃瘡上,不數日即效,百藥不效者,用之神妙”。“甑蓬”即蒸籠,在我的故鄉也叫“籠牀”或“籠進”。可見,“甑氣水”就是蒸飯時由蒸汽凝結而滴下的蒸餾水。那時,只知道這種“甑氣水”的藥用功能,既能治愈“面瘡”,亦可“以器承取,沐頭,長毛發,令黑潤,朝朝用梳摩小兒頭,久覺有益也”,但并未意識到“甑氣水”與“六斤水”有何關聯。

來北京后,特別是住到通州之后,老戴和女兒愛吃“甑糕”。“甑糕”,望文生義,就知道這是一個靚麗,高古,有來歷,有故事,有文化內涵的名字。據說,“甑糕”小吃歷史悠久,是用糯米、紅棗或蜜棗蒸制而成,有的也會加紅豆、葡萄干等置于鐵甑上蒸制而成,是陜西關中地區和山西晉南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如今北京也很普及。我和老戴常去通州紫光園外賣窗口排隊買“甑糕”,每次都聽見有人說“來點蒸糕”,也有人說“稱一斤靜糕”,還有的喊“要二斤進糕”。聽得次數多了,便想就“甑糕”的讀音探個究竟。

“人生識字糊涂始”。若不想頭腦顢頇一直糊涂下去,要搞清楚“甑”的實意與讀音,查閱古籍“掉書袋”是不可避免的。

東漢許慎《說文》釋之曰:“甑,甗也,從瓦,曾聲。”可見“甑”字“從瓦”,最初乃陶器;“曾聲”則表示讀音為“曾”。西漢揚雄《方言》解之曰:“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鬵,或謂之酢餾。”其中“甗”就是“甑”,只是讀音為“言”(yǎn),《說文》云:“甗,甑也,一曰穿也。從瓦,鬳聲,讀若言。”而“鬵”本身是個多音字,讀作xín,古同“甑”,讀作zèng,也讀xún,還讀qín,等等。“鬵”為大釜(大鍋),《詩·檜風·匪風》有句“誰能亨魚,溉之釜鬵”。

“甑”在上古是蒸飯的器具,有陶制、銅制、鐵制、木制等。其偏旁“曾”字的甲骨文,象形古代蒸食物的炊具,乃“甑”之初文。“曾”字的甲骨文由“八”“田”“日”組成,“日”是最下面盛水燒煮的炊具,中間“田”是用于間隔的箅子,上面的“八”是散發出來的蒸汽。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即有陶甑,殷周時又有了銅甑。北宋陳彭年、丘雍撰著的《廣韻》引《古史考》曰:“黃帝始作甑子。”黃帝乃上古“三皇五帝”中“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首,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認定,“五帝”活動時期在公元前2697年到公元前2037年之間。如果“甑”真是“黃帝始作”,那么距今至少也有四千五六百年的歷史。

查閱現代辭書字典,諸如《辭源》《辭海》《漢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故訓匯纂》以及東漢許慎《說文》等,“甑”只有一個讀音“曾”(zèng),而西漢大儒揚雄《方言》中的“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鬵”,可以推導衍生出四個讀音,“甗”讀“言”(yǎn),“鬵”又分別讀作“曾”(zèng)、“巡”(xún)、“芹”(qín)。然而,并沒有“靜”(jìng)、“進”(jìn)或“斤”(jīn)的讀音,盡管“斤”與“芹”讀音有些相近。

那么,現在人們口語中的“甑糕”,為什么除了“曾糕”與“蒸糕”而外,還有“靜糕”與“勁糕”之類的讀音呢?

孔子曰:“禮失而求諸野。”為了弄清“甑糕”的讀音,我分別給幾位陜西關中地區和山西晉南地區見多識廣、深諳當地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的朋友,發微信咨詢。其中,多次與我一起走遍三秦大地采訪的陜西省民政廳辦公室大筆桿子、關中大漢李先生,告訴我“甑糕”的“甑”在陜西讀作“靜”(jìng)。而作為老晉南人的山西省委機關黨委原書記、詩人遆先生,則告訴我“甑糕”的“甑”在晉南地區讀作“進”(jìn)或“斤”(jīn),聲短。二位還特意給我留了語音。秦晉自古往來密切,彼此通婚交好,素有“秦晉之好”美稱,故“甑糕”的“甑”讀作“靜”或“進”與“斤”,在我看來,不過是地區方言口語的細微差異,乃一音之轉也。

我的口音很重,屬于“鄉音無改鬢毛衰”者也。曾參加女兒初高中就讀的通州潞河中學家長會,每每被要求發言,滿口“山普”(山陰普通話),常令家長和同學們竊笑,女兒亦有點“栽面兒”。直到女兒赴牛津大學讀博時,一位法國教授說,有口音的人說明他是有故鄉的,我為我的故鄉而自豪!為此,女兒特地打電話說,爸爸有口音有故鄉,而我很遺憾,沒學會山陰和陽泉的方言。其實,我們現在所講的普通話,講的是從山海關入京的滿清統治者的“官話”,老實說,沒多少文化內涵——故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性很大。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只有在講《詩》的時候才用“雅言”(周朝的“普通話”),其他場合一概鄉音無改也。漢代的官話,是劉邦集團的沛地口音加長安方言所構成的“普通話”;唐代的官話,是李世民“關隴集團”(陜西、甘肅)加晉陽(太原)與洛陽等中原地區方言所構成的“普通話”。試想,用滿清時代的“普通話”來吟誦唐詩,缺失了“入聲”等要素,許多詩連韻都押不上,還能有多少詩意與韻味呢?

土語不土,鄉音很香。鄉言土語是語言的活化石,是人類歷史、文化、文明源遠流長的物質性傳承、延續與見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必有美食存焉。“甑糕”的“甑”之所以讀“曾”(zèng),是因為它乃蒸飯的器具,故清人錢繹注《方言》曰:“甑之言蒸也,蒸飯之器也。”而“蒸”(zhēng)最初寫作“烝”(zhēng),“烝”亦有“進”(jìn)之意。譬如《詩·小雅·信南山》有句“是烝是享,芘芘芬芬”,《毛詩》傳:“烝,進也。”還有作為“十三經”之一的《爾雅·釋天》亦有“冬祭曰烝”,東漢郭璞注:“烝,進物品也。”我們至今仍將吃飯叫作“進餐”或“進食”。所以,作為蒸飯之器的“甑”,讀作“蒸”和“進”,也是由來有自、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由于晉陜方言中的牙齒音與卷舌音、前鼻音與后鼻音分不太清,因而,在不同區域的方言交流、交際、傳承、繼承的歷史過程中,把“甑糕”讀作“曾糕”與“蒸糕”、“進糕”與“靜糕”等等,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想我的先輩如姥姥、奶奶和母親、大娘、嬸嬸們,以及范圍更廣大的鄉親們,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把蒸籠叫做“籠進”,把蒸飯用的箅子叫做“進箅”(《說文》講:“箅,蔽也,所以蔽甑底也。”),把蒸飯鍋里熬滾得發綠的千滾水叫做“六斤水”……這些,都應該有一個更加靚麗,高古,有來歷,有故事,有文化內涵的名字:“籠進”應當寫作“籠甑”,“進箅”應當寫作“甑箅”,“六斤水”應當寫作“餾甑水”,這樣才精準而美氣!

據一位醫生朋友講,“餾甑水”也叫蒸鍋水,經過蒸饅頭、糕、米飯等反復蒸煮滾沸,純凈的水汽(蒸餾水)冒出去,水中留下的硝酸鹽類,在還原菌作用下變成亞硝酸鹽等雜質。故經常飲用“餾甑水”,會大大削弱身體正常的血紅蛋白攜帶氧氣的能力,造成缺氧狀況,出現心慌、頭暈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引發消化、神經、泌尿和造血系統病變,甚而導致早衰和癌癥等病狀。

因而,我想,當年母親制止父親的那句話,應當更正為:“餾甑水”,不能喝!

李建永,筆名南牧馬,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者。山西山陰人氏,曾在陽泉市工作多年。現居北京。從業媒體,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著有雜文散文集《說江湖》《說風流》《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等九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亚洲裙底偷窥综合|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丁香五月综合五|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欧洲 亚洲 国产图片综合|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国产日韩成人综合天堂|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久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综合精品|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国产精彩对白综合视频| 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色欲天天婬色婬香视频综合网| 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观看|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