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文旅”產品在黃浦江畔豐富跨界影像體驗 電影之城魅力映照水岸風景
國慶檔前四天,上海以總票房近6900萬元高居全國城市票房榜首,領先次席城市約30%。人們的觀影熱情讓“電影之城”美譽誠不我欺。
“自從百年多前電影登陸上海,看電影在這里始終是一件流行的事情。”上影·聯和院線市場營銷部副總監劉蕓如是說。國慶假期,一系列“電影+文旅”產品在徐匯、黃浦、虹口的黃浦江畔連續登場,鏈接上海電影的往事與未來,亦打造豐富的跨界影像體驗,以電影之城魅力映照水岸風景。
溯源海派電影流行史,感受城市文化變遷
夏季的尾聲,西岸夢中心“濱水放映場”在各社交平臺火了一把。電影與城市生活共生、與江河共鳴的場景,引發了年輕人何為“電影之城氛圍感”的熱議。這個“十一”長假,由同一團隊策劃的展覽及放映活動“上海TASTE——去看電影流行史”亮相黃浦江南岸的復星藝術中心。該活動即日起至10月20日開放,帶領觀者溯源海派電影流行史,在電影中感受城市文化變遷。
“展覽與放映、沙龍活動相結合,我們想用一場展與映的融合來講一件事:在上海,城市生活里的‘看電影文化’是什么。”策展方表示,電影作為一種銀幕話語,佐證公共性的變遷。一方面,上海電影產業的興起與城市化進程密切關聯;另一方面,上海的城市景觀滋養電影創作靈感。
走進展區,靜態的展陳涵蓋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上海影院進階史以及海派電影的歲月見證,其中不少藏品出自上海電影博物館。上世紀60年代《魔術師的奇遇》說明書、90年代《奧菲斯小姐》膠片盤則為SFC EVENTS團隊收藏。展廳中間兩臺銀色的膠片放映機于2016年“退休”,由策展團隊與設計師共同改造,既是裝置,亦是記憶。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提到的“恩派亞大戲院”即將煥新回歸。這家位于淮海中路85號的影院于1921年創設,一度改名嵩山電影院,后停業多年。相信不久后它的重啟會成為這座電影之城的又一文化事件。
動態的放映與沙龍則為觀眾提供更立體、直觀的體驗。市民可通過預約付費形式參與沙龍和觀影,看《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奧菲斯小姐》《股瘋》《愛情神話》等海派影片。未來,上海電影旗下上影元、聯和院線將深度聯動線上、線下資源,為生態伙伴提供與“IP+電影+文旅”整合解決方案。以IP為連接,用電影的視角,為城市賦予故事感、為商業賦予人文感。
搭載技術快車,裸眼3D影院驚艷北外灘
沿江堤一路蜿蜒,拐過外白渡橋后,別有洞天的北外灘散發著強烈的“賽博感”。隨著首屆上海國際光影節開啟,位于北外灘濱江平臺虹口分會場的“大地穹幕”驚艷市民游客。這是全球首款升降式裸眼3D數字藝術裝置,高5米,擁有40°折角屏幕,加之裝置表面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電影膠卷,當裝置啟動,觀者仿佛沉浸式步入屏幕中,成為電影的一部分。陸家嘴“三件套”的映襯下,江景、城景、藝術裝置與人渾然一體,構筑水岸的電影氛圍感。
“大地穹幕”裝置由上海電影與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OUTPUT共同打造。裸眼3D的影院模式下,體驗者們紛紛與屏幕中的孫悟空、哪吒等動畫形象熱情互動。“大概需要3到5秒鐘就可以抓取到人物動作信息。”工作人員介紹,運用了如今電影拍攝中的動作捕捉技術、XR技術、智慧光幕等創新技術,這款裝置能滿足“大小孩子”與《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妖怪的夏天:從前有座浪浪山》等上影院IP作品實現沉浸式互動,也令上海電影的經典IP煥發新生。
此外,展區現場還隱藏了上海光影的多重可能。一堵記錄上海城市風光的照片墻,哪幾張是打印相框、哪些又是屏幕顯示,一時間,“裸眼”難辨。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首席品牌官司達介紹,這得益于獨特的類紙顯示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它能像紙張一樣顯示圖片,且色彩還原度極高。由于表面做了屏幕低反射處理,它在環境光很強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狀態”。靈動的“舞屏”機械臂數字裝置將3面55英寸高清大屏創意接合,經由技術編程,動態的機械臂將《哪吒鬧海》等動畫片段靈動呈現。AI修復的老電影《大鬧天宮》、“全球AI電影馬拉松大賽”優秀參賽作品、能極大提升游戲玩家體驗的超高清110英寸LED顯示器等也都在展區一一亮相。當年輕人拿起手柄,在大屏前現場體驗爆款游戲《黑神話:悟空》,屏幕的升級不僅是電影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能為觀眾提供更多元體驗的潮流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