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24年第7期|小海:我在流水線上寫詩
小海,1987年生于河南民權。一線工人,打工二十年。紀錄片電影《我們四重奏》主角之一,著有《工廠的嚎叫》《溫榆河上的西西弗斯》等詩集。“詩歌商店”樂隊成員,老舍文學院詩歌班學員,皮村文學小組成員。
我在流水線上寫詩
小海
一
有的人用盡整個青春期,在生活中尋求突圍,身體疲倦,精神坍塌,又無處可逃。
我就是如此一員。從十五歲半南下深圳打工,我陸續到過東莞、寧波、蘇州、常熟、上海、鄭州、杭州、青島、嘉興、北京十多個大城市打工。進過電子廠、服裝廠、機械廠、快遞公司、飯店,干過裝配工、縫紉工、車工,做過房產銷售員、電話推銷員、餐廳服務員、快遞員、卸貨工、工地小工等十幾種工作。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我的人生依然像在原地打轉,一無所有,兩手空空。
如今重操舊業,我進了蘇州一家電子廠。穿行在凌晨兩點鐘的車間,看著工友們穿上無塵衣,戴著無塵帽和防塵口罩,有種魔幻的感覺。我們就像是活在卡夫卡的小說世界里,每個人都在車間這座“城堡”里忙忙碌碌,卻又都不清楚自己在忙些什么。工廠像一張龐大而無形的網,將每一個生存在這里的人輕輕粘住。
二
我們車間是半自動化無塵車間,加工手機顯示屏,據說全球年銷售量第一。也許你在看的手機顯示屏就是我們車間加班加點做出來的。可我們仿佛又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因為大家在無塵車間里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兩只眼睛。沒有表情,沒有溫度,他們只用數據便可以定義工人的優劣。上班蒙著頭臉,有時候男女都很難分辨出來,以至于我在這個工廠上班快一個月了,除了同組幾個比較熟悉,認識同住一個宿舍的同事,其他人都不認識。
每天上班前,整個車間會集體點名開會,下班之前也需要再點一次名。因為公司太大,行政部怕有下早班不打卡,然后找人代打卡,渾水摸魚的。聽車間工友說,有一個員工都不上班半年了,居然還在發他的工資。原來是他們的組長作弊,那個員工自動離職后,組長一直在代領工資,然后他們兩個三七分。后來被上層領導發現了以后,下班前都會點一次名,報到后才能打卡下班。
辦公室管理人員規定好的產量,唯產品是圖,我們這些人從進了車間的那一刻起,身體就不屬于自己了,啟動按鈕一打開,身體就成了機器的一部分,連上廁所都有嚴格的時間管控。如果產品沒有按原計劃做完,加班拖班更是家常便飯。
車間流動性很大,哪里需要人就往哪里調。有的時候是這個工序還沒學會,就被調到了下一個工序。進了工廠看似穩定了,不用流浪街頭了,可是在車間人也就像產品一樣,可以被隨意支配隨意調動,不服從輕則警告罰款,重則開除滾蛋。每個人都在自己人生的困局里尋找著出口,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幸走出來的。2010年,打工詩人許立志因受不了車間生活的單調與絕望,在電子廠的車間里咽下一枚鐵月亮后(他有一首詩題目是《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墜樓而亡。
這樣的日子,我也已經堅持了十二年。
每時每刻都想逃離出去,可又總是無處可逃。怎么都無法說服自己愛上車間的打工生活。所以靈魂每時每刻都在滴血,備受熬煎。在我最絕望無助的時候,會胡思亂想寫一點東西來安慰自己。那些凌亂的斷章截句就像是鎮靜劑一樣,將不安的心撫慰,自己和自己的靈魂在對話一樣。寫生命的悲歡離合,寫生活的乏味疲倦,也寫青春的踟躕彷徨。
我也說不清自己到底是怎么開始愛上寫作的,但肯定是和工廠與車間有最直接的關系,還有就是搖滾樂對我的啟迪與影響。
我在2003年出來打工以后才開始接觸到搖滾樂。在老家上初中那會兒,有錢家庭的學生會買盜版磁帶的,可從來沒見過誰買到搖滾樂磁帶,說來甚是可惜。如果當時能聽到崔健或張楚的卡帶,不知道對于初中生的我會有多大的沖擊。
我至今都清楚記得,當我在東莞虎門的服裝廠車間第一次聽到許巍的《藍蓮花》的時候,靈魂震顫了好久。“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曾感到彷徨。當你低頭的瞬間,才發覺腳下的路。”像是先知一般的語言,自己那種漂泊的心情,心里想說的話,都被他給唱出來了。還有那首《故鄉》里唱的,“天邊夕陽再次迎著我的臉龐,再次映著我那不安的心”,瞬間點燃我心中對未來的渴望,撫慰現實的不安情緒。
還記得第一次聽到收音機廣播里傳出汪峰唱的《怒放的生命》,那是2005年冬天,十七歲的我在機器轟鳴的車間里聽得熱淚盈眶。每個人都在踩著縫紉機各自匆忙做衣服,灰塵在車間里到處飛。一種難以言說的失落感深深地籠罩著我,是那些特別的歌聲,在漂泊的心底埋下了一顆向往自由的種子。在機械疲勞的車間,這顆種子悄悄生長,給我帶來救贖般的精神安慰。
當我在不同的城市輾轉在不同的車間里做工,十年如一日地重復著單調乏味的工作。沒有希望也沒有方向,只是混跡于時光隧道中一直向前。我真的不得不一次次懷疑自己、懷疑人生。去無方向,逃無可逃,困在生活的泥潭里,沒有一點辦法。
三
我在車間做了一只不安分的螞蟻。
青春的激情和夢想是精神,搖滾樂的倔強與不屈是骨血,就這樣開啟了我在車間機臺上的寫作生涯。疲憊的時候寫,悲傷的時候也寫,感慨生活的時候寫,懷疑人生的時候也寫。寫作的習慣一發而不可收,以至于成了我十多年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幾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如果一天沒寫東西,我會六神無主,覺得自己白活了一天似的,甚至還會有負罪感。說實話,我打工就是為了糊口活下去而已,對錢也沒什么概念。當別人想著考駕照,攢首付買房子時,我心里想的只有歌詞。當別人想著找對象結婚、成家立業時,我心里想的也是歌詞。能寫出一首像樣的歌詞給我帶來的安慰,完全超過了組長給我分一個好工序,或多發一點工資。除了把情緒記錄下來,能給我帶來瞬間的心靈慰藉之外,我真不知道如何讓疲憊不堪的身體和千瘡百孔的靈魂,能繼續在令我絕望不已的車間里撐到第二天早上上班前。
在這個夜晚,我們在飯堂吃了凌晨十二點的“夜午餐”,幾人結伴往車間里走。七月的蘇州熱得夠嗆,雖然剛下了一場雨,T恤衫粘貼在身上,極其不好受。工友宋長鐵說:“今天肯定要拖班,上半夜聽班長說要返工。”楊立說:“班長教錯了,也讓我們義務返工,真他媽的太扯淡了。”
宋長鐵、楊立和我是一塊兒進廠的,被分在了同一條生產線上。我們線是加工手機顯示屏。他們在談上半夜做錯了要返工,我對工作的話題沒有興趣,也習慣了逆來順受,所以默不作聲。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我的腳癢得要命,我正為腳氣的事發愁呢。
上個星期,我們廠的兩個車間搬到了這棟新租的樓里,離宿舍很遠,需要坐廠車。前天下午坐廠車來上班時堵車遲到了,加上剛搬過來不熟悉,到換衣室的時候,我發現平常穿的無塵鞋居然不在自己的鞋架上。我抬頭一看,好多工友都在找鞋子。那邊主管扯著嗓門呵斥:“你們都遲到了,還不利索點,隨便找雙鞋子穿上就好了。哪有那么多的事。”大家慌里慌張把鞋架上的無塵鞋隨便穿上,然后相互用粘塵器在身上粘塵,隨后就匆匆忙忙地往鼓風機甬道里跑。甬道里的風很大,是進車間前除塵的最后一關。然后進車間開始了車間夜生活。
哪承想,第二天我的腳就開始癢。起初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后來在宿舍一問,他們說可能是腳氣,我也沒怎么當成一回事,誰知道今天更癢了。這事兒讓我心煩不已。宋長鐵掏出七塊錢一包的紅塔山,給楊立和我一人一支。我們在吸煙區猛抽了幾口煙,楊立嘆了口氣:“真不知道這屌日子,什么時候才會到頭啊?”隨后將煙頭以四十五度角扔向了這片被無數工廠包圍著的夜空。
我們走進了換衣間,換無塵服、無塵靴子。“操,鞋子又不見了!”宋長鐵大叫著。楊立說:“你叫有毛用啊,大家都是瞎穿的,看誰沒來,隨便穿一個拉倒了。”每天上下班都是老一套,生活把人磨得快沒有了脾氣。
上夜班是很煎熬的,到了凌晨三點困得要命,坐在那里就能睡著。我正瞇著眼呢,班長從后邊猛地拍了我一下說:“你白天沒睡覺啊?又快去見周公了。”我被驚醒,睡意全無,連病帶困的,突然覺得好沮喪,沮喪到懷疑人生。晚上本來就是睡覺時間,可我們卻睡不得。就連上帝創世紀,還要有一天禮拜日,可我們連最基本的休息時間都沒有,活得像機器人一樣。我既痛苦又憤怒,一次次在無解與質疑中承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真的不知道自己在車間里到底是在創造價值,還是在制造垃圾。
心情翻江倒海,可上班不讓隨便說話。煩得要命,我覺得必須寫東西。自從進了這個電子廠,我只在上班的班車上寫了兩三句,還沒有在車間寫過。渾渾噩噩地一混又快一個月過去了。并不是我不想寫,其實每天有很多話想說,可是機器一開,很多時候忙得連思考時間都沒有,更別說拿筆寫東西了。今天我不管那么多了,堆積也好,不干也好,都他媽的無所謂了。
想想自己十多年來的漂泊日子,青春、愛情、自由、理想都漸漸隨風飄散。我還在拼死堅持著什么?自己也答不出來。眼眶紅腫著,盯著眼前轟鳴工作的機器,盯著機器吐出來的產品,像是吐出一團團紅色血塊。這讓我繼續活下去的東西,也正在悄悄毀滅我。
我一次次尋找,可到頭來還是什么都沒有找到。對,什么都沒有找到,我連自己都沒有找到。“我從未將自己找到”幾個字一遍一遍地從我疲憊而虛空的腦海里蹦出來,像是在諷刺著我、嘲笑著我,刺刀一樣劈砍擊打著我……
我靈魂之音在嘈雜的車間里再也掩藏不了了,如火山噴涌。我快步去后排質檢員那里借了一支筆,在她機臺下的垃圾桶里隨便抓起了一張被她揉碎的紙。鋪平在自己的機臺前,用幾乎自己都看不懂的潦草字體龍飛鳳舞寫下:
我曾經在刺眼的太陽下奔跑/我曾經在無眠的暗夜里祈禱/我曾經以為我可以找到/我以為我可以找到
我曾經感到理想是多么重要/我曾經無端陷進現實的泥沼/我曾經以為夢想終究會發光/可現在我依然還是從未將自己找到
我曾經被那荊棘中的自由誘惑/我曾經也被燦爛著的青春困擾/我曾經固執地喝下愛情與信仰的毒藥/像一顆星辰一樣燃燒
我擦著顯示屏,停一會兒寫一段。工業酒精可以擦干凈顯示屏上的污點,可我心底的塵灰越積越多,怎么擦都擦不掉。
我想到了在深圳龍崗做復讀機電子廠的時光,想到在東莞虎門服裝廠加班的夜晚,想起曾連續一個月徘徊在寧波北侖人才市場找工作的迷茫日子,想起蹚過上海郊區的水,踏過蘇州的橋。想起一直苦苦掙扎的自由,想起那杳無音信的愛情。不禁悲從中來,憂傷如海,澎湃著我日漸干癟的胸膛。那些真誠與不甘,如火山噴涌,化成這碎裂的句子。
我曾經擁有了溫暖的懷抱/我曾經擁有過心靈的依靠/我曾經以為真的會有天荒地老/可最后的故事不知怎么就變了
我曾經淺嘗過生命的美妙/我曾經深挨過靈魂的煎熬/我曾經以為有天我可以活得驕傲/可我從未停止在天涯的風雨中飄搖/像一株野草/像一株野草
我曾經越過擁擠的人群無盡地沉默/我曾經穿過繁華的街區呼嘯著風暴/我曾經找到了千萬種方式活下去/可有誰知道/有誰知道/我找到了隱秘的太陽/找到了孤僻的月亮/可我卻從未將真正的自己找到/我從不曾將真實的自己找到
在早晨七點鐘下班前,我長舒了一口氣,終于寫完了,但面前堆了一大堆產品。更不幸的是,班長看到了我寫的那張紙。他奪過去看一眼,暴跳如雷:“你告訴我,你這是上班呢,還是鬼畫符呢?”隨手撕了兩下狠狠地丟進垃圾桶里,接著說,“你這上班不認真,開小差影響產品產量,等著簽罰款單吧。”他扭頭去開罰款單。同事聽到吵聲,朝我投來怪異的目光。我管不了那么多,從垃圾桶里把他剛撕掉的紙撿起來,鋪平擺了一下,還好對得上。我匆忙地疊一下,塞進了無塵鞋里。
不一會兒,他拿了一張一百塊錢的罰款單給我,我什么都沒說,用比寫歌詞還潦草的字體簽下了我的名字。最后一筆重重畫下去,把罰款單都戳爛了,像是想戳開這荒誕絕望的工廠生活。可我真的能一筆戳開嗎?車間和我的關系讓我想到了地壇之于史鐵生。史鐵生曾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是的,在那樣的狀態和環境下,除了寫作還能干些什么呢?
滾石樂隊有句歌詞大概是這樣寫的:“像我們這樣的窮孩子,除了同一支搖滾樂隊歌唱,還能做些什么呢?”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兩手空空,除了沖天一喊,唱出心底最赤誠熱烈的自由與夢想,還能做些什么?
在車間做工身體已經夠麻木了,如果精神也一直麻木下去,就如同活死人一樣。像我這樣不喜歡打游戲,不擅長喝酒又不會泡妞的人,如果再沒有點愛好,就會像個廢物般地活著,在哪里都是可有可無,被人呼來喚去。可那又不是我的風格,我骨子深處像是帶著某種說不出的傲氣。越是不被別人看好的事,我偏要去試試。反正生活是無意義,在無意義當中尋求意義,起碼還能帶來瞬間的慰藉,要不然活得更沒勁也更頹廢。
四
前幾年我在蘇州服裝廠上班時,有時候周六晚上請假去上海看汪峰演唱會。同事都不理解,說又不是帶著女朋友去談戀愛看演唱會,一個人有什么好看的。可在車間長期生活的狀態讓我覺得乏味,就是想做一些喚醒精神的事情。一個人坐火車,一個人趕體育場,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看眾生狂歡的感覺,是孤獨也是震撼,重要的是它能讓我感受到靈魂蘇醒。
我一個人去南京的時候,黃昏想去看看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場景。但到長江大橋一號橋,天已經落黑了,我在冬至夜從江南走到江北,本以為十幾分鐘的路程,沒想到走了半個多小時。寒風刺骨,冰刀子一樣刮著臉。走不了幾步還會看到一堆紙灰,可能是白天有人給南京大屠殺的冤魂燒的紙錢。除了大橋江邊的守衛,整座大橋上很少遇到走路的人。我便迎風昂頭大聲唱著崔健的《假行僧》,倔強地走在黑夜里。這或許純屬給自己找罪受,但我又會覺得這就像是對自己的靈魂救贖。
想起某個下雨的早上,沒趕上廠車,我丟掉雨傘朝著上班路線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張開雙臂在大雨中喊叫,跑累了停在公路邊,望著無處不在轟鳴的廠區,捶胸頓足,仰天呼號。我漫無目的地沿路走著,遇到一片正開滿油菜花的田地,滿目瘡痍的靈魂為大自然的美所顫動,站在大片油菜地間,流下柔軟而悲傷的淚滴。
我還想到了2014年冬天,我渴望一場雪的心情。那時候我在江蘇常熟的一家小服裝廠上班做羽絨服。在加班的晚上,天很冷,車間沒有暖氣。再加上手不但露在外邊還要操作著鐵的機器,鞋子就像一個冰窖一樣,腳都凍麻了。但因為整個車間都在趕制一批貨,已經做了一個多月了,沒有按計劃完成。我們也已經連續半個多月都是加班到十一點。盡管流水線上有個別抱怨的,但在主管的怒斥下,最后大家還都是極其不情愿地在加班。加之快要過年了,整個車間都彌漫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厭倦躁動情緒。組長也一遍一遍地安慰著說:“大家再堅持堅持,很快就放假了。”但大伙兒哪里聽得下去,在羽絨滿天飛的環境里,人人都干得迷迷糊糊的,心其實早都飛到家里去了。
晚上,車間廣播就放一些當下流行的網絡歌曲來刺激大家的神經。我沒有心情聽歌曲,因為有一堆上錯了的拉鏈要返工。上拉鏈本來就屬于多少有點難度的工作,一次性做好還好。如果返工,要加好幾道工序。加上本來天天加班那么晚都非常累,所以心情也是郁悶到了極點。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我開始非常喜歡鮑勃·迪倫的歌。
五
可以說,只要是有空,我就瘋狂地看鮑勃·迪倫的歌詞翻譯。哪怕是干著活,也忍不住要拿出手機偷偷地看上幾眼。那種癡迷毫不夸張地說,絕不亞于看到一個怦然心動的漂亮妞。然后拼命地聽他的歌,再一遍又一遍地看歌詞翻譯。我覺得非常震驚,他的歌詞有我從前接觸到的音樂人從未有過的維度。說起經典,比比皆是。尤其《答案在風中飄蕩》《暴雨將至》《敲響天堂之門》《每粒沙》《荒涼街區》《沒關系媽媽,我不過是在流血》等歌曲里呈現出的瑰麗場景讓我大驚失色。用詞之準確,思想之深邃,讓我仿佛掉進了天堂口或失樂園,反正感到好像自己伸手便可觸及上帝溫暖而神秘的手掌。
你聽《時代正在改變》里唱的:
嗨!到處流浪的人們
聚在一起吧
要承認你周圍的水位正在上漲
接受它。不久
你就會徹骨地濕透
多貼切有力且極富預言性的思想啊。半個世紀后的我們正經歷著他年輕的時候曾經歷的困惑。
還有《每粒沙》里那徹骨深邃的領悟:
于是在前進的旅途中我漸漸明白
每一根頭發都數得清,像每粒沙
看到這樣的歌詞我震驚到無以言語。我們日漸生銹的骨骼除了在車間里細數憂郁過往的幽暗日子和絕望的日夜輪回,還能做些什么?
當你一無所有時,連可失去的東西都沒有
現在你成了個透明人,
沒有一點秘密可隱藏
感覺如何
孤立無助、無家可歸的感覺如何
像個完全無人識得的人
像一塊滾石
我們都像一塊滾石一樣,在祖國的大地上隨處滾落。沒有昨天沒有明天,迷失在流浪的生存叢林里。再沒有誰的歌曲、文學、任何藝術形式,給我帶來如此準確深刻的生活體驗、生命體驗、超現實超時空的工人情感體驗。
成年累月在車間高強度工作,各種壓力不言而喻。首先是身體的,一天十三四個小時無論坐著還是站著,都是沒那么好熬的。腿痛,腰疼,膝蓋浮腫。尤其在絲印部、拿電烙鐵或用天那水,刺鼻的化學氣味更充滿毒性。在深圳電子廠時,一個女工友結婚后怎么都懷不上孩子,最后才知道是因為在絲印部上夜班所引起的。在服裝廠上班時間長了,腰幾乎都是弓著的。在寧波服裝廠的時候,一個大姐還不到三十歲就腰椎間盤突出了。而且看不好,為了生活也不得不繼續干。
除了身體上的耗損,來自工作或領導同事的壓力,同樣讓人焦頭爛額。再加上人生青春的困惑迷茫,精神陷入找不到出口的絕望,成為壓垮打工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種無助感,想必在車間工作過的人都深有感觸。活得如同螞蟻,一只隨時被社會生活垃圾碾壓致死的螞蟻。
某種程度來說是鮑勃·迪倫的歌曲拯救了我。在我迷失、彷徨、壓抑、崩潰無助的時候,他歌曲里的人道主義情懷慰藉了我。我感到他的歌曲里有一種平等的、掙脫的、超越的力量。正是這樣的情懷把我的心緊緊吸引。進入他的思想里,我瞬間仿佛不再是一個孤獨無助的、被拋棄在社會邊緣生存邊緣的流浪兒,不再是一個失敗無助的打工仔,我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有志青年、熱血男兒。我喜歡那種感覺,那種靈魂和身體都真實有力活著的感覺。
情感濃烈時按著他的歌詞句式也模仿著寫了幾首。記得一個加班的晚上,做得苦悶痛苦的我抬頭看向窗外,路燈照著深冬的夜空,好似下雪了一般,給我極大的夢幻與沖擊。我按著那首最經典的《敲響天堂之門》大概旋律寫了首《請為我點亮星辰》。
后來還在車間按著《嗨,鼓手先生》模仿著寫了《嗨,凡·高先生》。還有那首《沒關系媽媽,我不過是在流血》,我模仿著寫了首也是我寫得最長的一首1300字的《這很好,祖國》,以一個中國普通青年工人的角度寫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種種舉動,可能在別人眼中是反常的瘋狂的甚至放浪的,但我不在乎。我只在乎自己能否真誠地活,能否遵循自己的靈魂而活。盡管我在車間已茍且偷生了十多年,我不想一直茍延殘喘下去,我想讓精神縱情燃燒起來,正常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像人一樣活著。我受夠了十年如一日沒有盡頭的沒完沒了的車間生活。人不該像機器一樣活著。我在車間所寫的一切,所想表達的一切訴求背后,都只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訴求。
六
我曾經想過離開工廠。我去過上海外灘附近送快遞,公司說我丟了一件貨,罰了幾百被炒魷魚。在蘇州做房產銷售員的時候,公司說我性格不符。還在2011年參加蘇州賽區的中國達人秀,我2008年到2010年在車間踩縫紉機時,蹬著踏板,背誦著唐詩。剛開始同事還挖苦我,后來也習慣了就打趣道:“我們的大詩人又開始了。”最后我記住了三四百首唐詩。俗話說“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我就胡謅了兩三百首打油詩。“明月盈滿玉杯酒,暫忘殘夢笑高樓。青衫挽入幾星漢,揮下紅光燃千秋。”當然了,參加達人秀也沒取得什么名次,就被刷了下來。
2014年還在蘇州賽區參加《中國好聲音》。我清晰地記得當時唱的是汪峰的《我愛你中國》。當我唱到“有時我會迷失方向,就像天上離群的燕子,可是只要想到你的存在,就不會再感到恐懼。”副歌還沒唱,就被其中一個海選評委叫停了。后來才知道那個評委是電視臺一個夜間新聞主持人。可我不甘心,跑到一個打印店,打印了自己在車間寫的上百首歌詞,后來甚至還辭職去了上海好聲音總部。那是2015年春節剛過的時候,我換了一個服裝廠。在網絡上知道了中國好聲音總部在上海后,心再也無法平靜。終于在干到第十九天的時候,就辭工去了上海。按著地址還真找到了地方,背著一摞歌詞,混進總部大樓,又跟著外賣人員進了兩道密碼門。挺激動的,一個工作人員問我干嗎的,我說明了來意。主要應該說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唱原創歌曲,發出自己的聲音。工作人員可不管那么多,讓我走網絡投遞作品或現場海選的渠道,就委婉著把我“請”了出去。一種失落的情緒再也無法抑制。我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樓道口,將上百份歌詞全部朝著樓梯撒了下去,大喊一聲,呆呆地愣在那里許久。不知過了多久,又走到窗口,看著這繁華轟鳴的城,感覺自己像一只徒勞的螞蟻。是的,誰又會在乎一只螞蟻的夢。最后還不死心,又一張一張撿起扔掉的詞稿,想著去錄音棚錄幾首歌走網絡渠道。折騰半個多月,把僅存的萬把塊錢花光了,不得已又重新進工廠,成了月光族。好多同事大多同樣如此,拿打工許多年的存款做生意,全部虧進去了,又不得不再進廠。
鐵打的工廠,流水的工人呵。在車間里,人與人之間都是原子化的,自生自滅,互不相干。
想活出自我,從來都沒那么容易。在強硬而凌亂的現實面前,我也只能用自己柔軟真誠的心聲,去抵抗車間的鐵與生活的冷。既然選擇踏上這條尋求自由的道路,路漫漫修遠,愿將上下求索……
是的,我是在十多個城市工廠里流浪了二十年的大齡青年,行走的方式是以夢為馬。
七
正當我胡思亂想著,楊立從后面拍我肩膀,用幾乎喊叫的語調說:“嘿,哥們兒,都去集合點名準備下班了。你這是被班長嚇傻了嗎?”
我回過神來,“嗯”了一聲。胡亂整理了一下機臺,摸了摸無塵靴子里的廢紙稿,然后沉默著向更多的“機器人”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