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西部女郎》:對歌劇巨匠普契尼的別樣致敬
大幕開啟,礦工們“從天而降”,頭上佩戴的礦燈閃爍刺目,由遠及近,帶來了“淘金時代”的遙遠回憶。夜色深處,“波爾卡”酒吧迎來了又一天的喧囂熱鬧:狂風大作的原野、一團紛亂的酒館、嬉笑怒罵的醉漢、斗智斗勇的警匪……那些符合對“西部片”想象的元素,這次被搬上了歌劇舞臺。國家大劇院制作的普契尼歌劇《西部女郎》近日結束了第二度復排演出,為北京舞臺帶來了一次名副其實的“大戲”震撼。
國家大劇院版《西部女郎》首演于2019年,5年來,導演、舞美設計薩迪厄斯·施特拉斯伯格操刀的充滿“電影感”的舞臺呈現一直是一大看點。《西部女郎》是普契尼歌劇中的“另類”,也是迄今為止僅有的描寫19世紀中葉加利福尼亞淘金熱的歌劇。施特拉斯伯格把舞臺布景與多媒體視覺充分結合,序幕中被投映在幕布上的明妮與馬隊的剪影、一幕中擁擠卻溫馨的小酒館、二幕中細節滿滿的牌局、三幕中黑暗茂密的森林等場景層次豐富,調度繁復而精彩,有時候,觀眾甚至會在舞臺換景、演員表演、字幕機之間感到目不暇接。在視覺層面上,這一版《西部女郎》盡可以滿足觀眾對“大制作”的期待。
區別于《托斯卡》《蝴蝶夫人》《圖蘭朵》等觀眾熟知的作品,《西部女郎》作為普契尼創作風格的轉型之作,在抒情甜美的旋律之外更強調音樂的戲劇性。這種風格上的“轉折”在作品開篇便有展現,意大利著名歌劇指揮家卡羅·利茲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以定音鼓引出粗獷而充滿戲劇性的序曲,短小精悍、不諧下行的旋律預示著充滿波折的人物命運。《西部女郎》的音響風格相當現代,全音和弦、不予解決的不協和和聲、復雜甚至野蠻的節奏韻律以及現代化管弦樂隊技法交織疊加,張揚著普契尼大膽革新的精神,時代性、地方性民間音樂的融入則將西部淘金熱描繪得活靈活現。
《西部女郎》本輪集結的主演陣容更是令人矚目,飾演女主角明妮、盜匪約翰遜、治安官蘭斯的詹妮弗·羅利、馬可·伯帝、克勞迪奧·斯古拉是當前國際舞臺上頗受贊譽的一線歌唱家,功底深厚,唱演并重,明妮的另一位飾演者阿納斯塔西婭·博爾德列娃亦實力不俗,但“限于”音樂的基調,奔著大段優美酣暢的詠嘆調而來的觀眾可能難免失落,畢竟全劇中敘事性的歌唱占據了大量篇幅,唯有第三幕中約翰遜的“請讓她相信”或許尚可挽回一些熱情。中、美、意三國頂尖藝術家聯袂的強大陣容,讓更多觀眾看到了一個不那么契合以往印象的普契尼,也許不夠“好聽”,但本身便是很有勇氣的引領之舉,可以完善大家對普契尼的全面認知。在這位歌劇巨匠逝世百年之際,這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致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