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規模達5.5億,超八成微短劇從業者來自網文人才儲備 “網絡文學+”激發產業新動能
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規模達383.0億元,同比增長20.52%;網文作品累計規模達3786.46萬部;截至去年底,網文平臺駐站作者約為2929.43萬人,中青年依然是網絡文學創作絕對主力;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5億,較2022年增長了5200萬人——日前,第七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現場,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一組組網文大數據畫出了上揚曲線。
網絡文學作為母本,為后續文化全產業鏈開發注入了新動能。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邱華棟表示:“要準確把握網絡文學的地位、價值和作用,不再簡單把網絡文學看作一時的消遣娛樂品,而是文學、文化、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形式,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同時,《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行業海外市場營收規模達43.5億元,同比增長7.06%。網文出海作品(含網絡文學平臺海外原創作品)總量約為69.58萬部(種),同比增長29.02%。隨著國內IP生態鏈日益成熟,網文出海向IP生態出海升級,成為中國文化產品出海最大的IP源頭。
時代抵達的地方,文學理應觸達
業內評價,書寫火熱生活,造就輝映時代的網絡文學。文學的自覺就是時代的自覺、生活的自覺,時代抵達的地方,文學理應觸達,生活激揚的旋律,文學同頻共振。
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持續深耕現實題材作品,IP多樣轉化成效顯著。《飛流之上》《洛九針》《洞庭茶師》《只手摘星斗》《懷火志》《陶三圓的春夏秋冬》《金牌學徒》《問稻》《結婚而已》《逆火救援》10部作品入選年度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作品,《歡迎來到麥樂村》《三大隊》《裝腔啟示錄》《武動乾坤》《招惹》5部入選年度優秀IP轉化作品。
在能夠將一切“不可能”化作“可能”的網文世界中,深深關聯著“世世代代中國人在這片土地上看到的、聽到的、生活著的”,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管平潮認為,中國人寫的網絡文學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是順理成章的事。他在仙俠作品中全方位融入宋韻文化,比如宋代市井生活、飲食、香藥產業等。
網文類型結構持續優化,在創造和超越類型中尋求傳統文化的滋養。81部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入藏國家版本館,《慶余年》《大奉打更人》《詭秘之主》《全職高手》等名列其中,覆蓋科幻、現實、歷史、仙俠、玄幻、言情等多元品類。此次報告采用類型化分類,而非以題材、寫法分類的傳統模式,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阿來認為:“這既考慮了文學生產本身的特性,更注意研究它在跟讀者相遇,也就是在市場上進行有效傳播的時候,到底發生些什么。網絡文學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在各種類型上就已經與傳統發生過廣泛的連接,而網絡文學要更深一步發展,需要喚醒傳統文學當中賦予我們的強烈人生觀照和現實關懷。”
網文IP資源池激活產業鏈聯動
作為數字文化產業重要內容源頭,網絡文學IP資源屬性日益彰顯。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網文IP改編量為72674部,持續帶動實體出版、有聲、動漫、影視、游戲、衍生品發展。
其中,網絡文學“+”出了蓬勃的微短劇行業。北京點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瑞卿透露,微短劇目前以30%的增長速度發展,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達1000億元。“以前講全世界有四大文化現象——好萊塢電影、日漫、韓劇、中國的網絡文學。第五大文化現象,可能就是微短劇。網絡文學本身帶動了微短劇,微短劇反過來也帶動用戶去看改編的小說。”為何微短劇發展如此迅猛?陳瑞卿認為,除了20多年網絡文學沉淀的大量IP,還與網文作者與編輯轉型相關,“85%以上微短劇從業者來自網絡文學人才儲備”。
“無論是免費閱讀帶來廣告收入增長還是微短劇崛起,都是網絡文學市場正在擴容的表現。泛娛樂大環境下,IP放大效應將輻射最大公約數人群,而人工智能發展也將激勵網絡文學提前布局,探索將數字閱讀場景從文字升級為多維、立體、互動的新形態。”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湯俏舉例談到,從通過廣告實現流量變現、擴大營收規模的閱文、番茄小說、七貓等免費閱讀平臺,到憑短劇迅速破圈的中文在線、抖音,再到聚焦短篇的知乎鹽言故事等,都推動了微短劇成為釋放中腰部網文IP價值的風口,網絡文學正在多渠道、多模式、全方位實現規模擴容和業態創新。但她也提醒,任何新現象、新賽道、新技術終歸只是創造好故事的手段,“內容為王”是法則,只有以“新態度、新表達、新腦洞”書寫新的網絡文學,才能“讓好故事生生不息”。
今年上半年,劇集《與鳳行》《慶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墨雨云間》等廣受關注。圍繞IP做全面聯動與商業化,釋放出巨大能量,為影視市場注入了強勁動能。以《慶余年》IP為例,同名劇集第二季在CCTV-8連續18天全國全部頻道實時收視率斷層Top1,打破了騰訊視頻多個歷史紀錄,并成為Disney+有史以來播出熱度最高的中國大陸劇。大規模IP“團戰”,探索出文學、影視、衍生卡牌、游戲、短劇等長線聯動。
業內認為,《慶余年》形成了產業鏈條意義上的IP聯動效應。比如,在起點讀書App上,貓膩監制的獨家故事《葉輕眉日記》登上多平臺熱搜第一,原著閱讀量連帶提升38倍;《慶余年第二季》相關衍生品在多平臺熱銷,僅盲盒就售出近20萬只;IP授權合作約20個品牌,涵蓋玩具周邊、3C數碼、線下實體娛樂、飲品等;“慶余年”IP系列衍生短劇也在開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