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文學發展報告看中國網文“三變”
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規模達383億元,同比增長20.52%,廣告收入占比首次超過訂閱收入占比,成為推動我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增長的重要力量。7月12日,在第七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中,這組振奮人心的數據,讓大家對蓬勃發展的中國網絡文學信心滿滿。
據統計,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累計規模達3786.46萬部,同比增長9.47%;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約為2929.43萬人,中青年作者依然是網絡文學創作的絕對主力;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5億,較2022年增長5200萬人,用戶性別分布相對均衡。
“中國網絡文學讀者創下歷史新高,可以說近半網民都在看網文,更大的用戶規模也意味著我們有更大的產業責任。”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表示,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發揮“網絡文學+”的文化向心力、產業凝聚力和全球感染力。
營收之變:廣告首次超過訂閱收入占比
對于“廣告收入占比首次超過訂閱收入占比”的新變化,報告課題組相關人員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以第三方付費為主的廣告模式對網絡文學用戶的吸引力顯著增強,用戶已經習慣通過廣告植入方式獲得網絡文學作品,廣告及其他收入已成為網絡文學市場的重要收入來源;另一方面,各大網絡文學平臺更加注重精品內容的IP價值開發,通過包括短劇、微短劇、影視劇轉化在內的多元形式找到了擴大營收規模和提升影響力的方法。
隨著全IP 開發和全產業鏈生態構建日益深化,中國網絡文學產業將邁向更可持續、更高質量的發展新階段。
在河北省網絡作家協會主席何常在看來,網絡文學的規模與人數依然持續增長,說明未來文化事業的繁榮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對此,網絡作家琴律也表示認同,“網絡文學的用戶增多,是因為網絡文學內容的表達更生活化和娛樂化,貼近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轉化之變:90%微短劇改編自網文
《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網絡文學持續深耕現實題材作品,IP多樣轉化成效顯著,網文與微短劇協同發展,行業生態共治持續推進。我國網絡文學IP改編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截至2023年年底,網絡文學IP改編量為72674部,微短劇的改編迎來了爆發,凸顯了網絡文學作品在IP市場中的巨大潛力和價值。
“20多年讓我們沉淀了大量IP,去年基本上90%微短劇的改編都來自網絡文學。”點眾科技董事長陳瑞卿剖析去年微短劇突然呈井噴式發展時表示,經歷了2022年的萌芽狀態,網絡文學為微短劇輸送了大量人才,85%以上的人才儲備來自于網絡文學作者、編輯。
面對微短劇蓬勃發展的態勢,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也從政策方面加以引導和扶持,如北京市廣電局為優質微短劇項目提供內容審核、評獎評優、宣傳推廣等一攬子政策扶持。
“網絡文學與微短劇相互借鑒、各有所長。”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教授許苗苗認為,網絡文學和微短劇的內容創作需要拓展思路,多從現實生活中找靈感、講故事。
出海之變:東南亞超越北美成為首要目的地
《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網絡文學出海步伐穩健向前,出海作品(含網絡文學平臺海外原創作品)總量約為69.58萬部(種),同比增長29.02%;網絡文學行業海外市場營收規模達43.5億元,同比增長7.06%;東南亞超越了北美地區,成為網文出海的首要目的地,古言現言、玄幻奇幻和都市職場仍是出海最熱三大題材。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之路從最初的版權輸出逐步深化至文本輸出,再到如今IP多元化傳播及產業化輸出的全面拓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外傳播體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定家認為,未來還會繼續朝著規模化、精品化、生態化的方向拓展。
在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看來,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從自然流傳到主動作為,從散裝突破到合力推動,從文本輸出到敘事手法、運作模式的海外落地,可謂是一路向好。“網劇、網游和微短劇的傳播,產生了強勁的疊加效應和影響力。”
“網絡文學成為海外青年群體了解中國的有效窗口和渠道。”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表示,網絡文學能夠讓海外青年群體感受到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中國形象。
《報告》指出,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我國網絡文學行業將通過強有力的全IP產業鏈生態,助力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