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的五副面孔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媒介即訊息”由理論轉變為現實的時代,一個“忒修斯之船”式悖論成為現代人普遍困境的時代,一個以元宇宙、后人類社會和數字化生存新敘事為熱點不斷詢喚元話語、元理論和元思想的時代……數字智能技術推動網絡文藝及影視動畫升級換代,區塊鏈、云計算、全息投影等新技術新媒介重構著文藝生產、文藝傳播與文藝消費的知識圖景,Ryan Trecartin的視頻制作、Cory Arcangel的計算機繪畫、ChatGPT的文本生成功能等挑戰甚至顛覆了傳統文藝作品的敘事樣態與審美慣例,一種以人機交互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藝生態應運而生。在這樣的情勢下,文藝評論何為?文藝評論是否依然有效?文藝評論是否足夠?如何實現文藝評論在解構基礎上的建構潛能?文藝評論何以激發人文學科的想象力?諸如此類追問,成為數智時代文藝評論無法回避的“問題星叢”。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文藝是文化的表現形式,隸屬于“觀念上層建筑”。從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和根本性意義上說,文藝的存在狀貌受制于經濟基礎,但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文藝生產與物質生產又存在不平衡關系。正因如此,在古希臘古羅馬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與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卻催生了哲學思想與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創造了類似于“軸心時代”的文明盛景。此外,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藝被喻為反映時代變遷與社會文化發展的晴雨表,是名副其實的時代“記錄員”“表情包”和“風向標”。文藝的重要性決定了文藝評論的社會位置和價值屬性,也形塑出文藝評論的五副面孔。
文藝評論在價值屬性上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是指要夯實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就要求系統梳理發掘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軌跡,結合中國現當代文藝實踐,闡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論有關“反映論”“典型論”“藝術生產論”“文藝消費論”等關鍵概念的思想內涵及其對于分析當下中國文藝現象的重要價值。此外要凸顯中華文化的主體位置,始終堅持“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的整體視野,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文藝評論力量。創新,是指文藝評論應自覺突破思維定式與話語瓶頸,與風起云涌的時代浪潮同頻共振,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鮮活的文藝視角。文藝評論一方面要關注文藝生產、文藝傳播與文藝消費的現代轉型,透視諸如“文學邊緣化”“藝術終結論”等論調的深層寓意及真正意旨,把準“文化轉向”“情感轉向”“生態轉向”的理論邏輯,關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遙感技術的發展動態,因時制宜在文藝評論話語中融入跨學科資源,推進文藝評論的“AI轉向”。另一方面,文藝評論要立足思想史和文化史視野,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現實坐標與理論特質,有形有感有效闡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所具備的“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文藝評論在精神氣度上要“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眾所周知,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戀,也絕非文化孤立主義或極端文化民族主義,它是在倡導文化間性、主體間性基礎上建立的文化心理和對話姿態。同樣,文藝評論要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這就要求文藝評論工作者不能局限在封閉自守的狀態下自說自話,而是應該積極參與文明交流互鑒的跨文化對話場域,擁有全球視野,在不斷尋找參照系的過程中提煉問題意識,描摹實踐路徑,擘畫宏偉藍圖。具體而論,文藝評論要妥善處理好全球化與本土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全球化與世界性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洪流,本土性與民族性并不區隔于全球化與世界性之外,它們始終處于一種協商對話的張力狀態,任何試圖剝離二者關聯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另一方面,本土性與民族性絕不僅僅是凸顯特殊性與差異性,它們也同樣關注和重視取得共識與融通的可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本土性/民族性為方法,由此而及全球化/世界性,成為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建構的必由之路。
文藝評論在審美趣味上要堅持“道術結合,形神兼備”。既要樹立遠大理想,又能杜絕紙上談兵,通過扎實的批評實踐錘煉評論個性與品格。《文心雕龍》云:“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文藝評論不是日常的話語交際,它要求評論工作者在遵循文藝審美慣例的基礎上,聚焦“文藝與社會”“文藝與生產者”“文藝文本”“文藝與受眾”等維度,探察文藝作品的生產機制、文化環境、傳播路徑與消費狀況,分析文藝所承載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職能。也就是說,評論家既要具備家國情懷與歷史擔當的胸懷氣度,也要熟練掌握文藝評論技巧,扮演好文藝“劇中人”與歷史“劇作者”的雙重角色。
文藝評論在理論話語上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理論之于文藝評論,不是為了裝點門面、提升評論的“咖位”階梯,而是要切實增進評論的學理性和思辨力。好的文藝評論應該源于生活,是從大眾日常中擷取的“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話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美學的文本呈現。因此,文藝評論必須警惕各種洶涌而至的西方文論“話語拜物教”,當文論話語在面臨“古今轉換”的重重困難之際,西方當代文論尤其是文化理論堂而皇之進入文藝批評的理論武庫,各種半生不熟的話語挪移、消極誤讀,制造出因強制闡釋而導致的批評亂象。由此,文藝評論要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避免理論的濫用與誤用:一是集中優勢學術資源梳理歸納中國古典美學與文論關鍵詞,將之放置在現代漢語及現當代文藝思潮的語境下,嘗試展開有效的話語現代轉型。例如,西方文藝理論界熱衷于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建構起一套基于階級、種族、性別維度的生態批評話語,此類話語表面看來高深莫測,本質上都不如將人與自然之間描述為“生命共同體”這般生動貼切,而“生命共同體”就是對中國古典哲學命題“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升華提煉,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二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進程,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話語體系、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建設;三是以“開眼看世界”的姿態遴選、譯介、闡釋西方文論經典著作,在交流互鑒中有機借鑒敘事學、符號學、文化研究等理論資源,為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賦能增效。
文藝評論在操作方法上要凸顯“內外結合”。既反對一味強調文本細讀卻忽視文化語境的“文本中心主義”,也堅決杜絕脫離文本高談闊論社會歷史的庸俗文藝社會學批評。毋庸置疑,文藝評論的對象是文本,文本是根基、前提和歸宿,任何脫離文本的評論都脫離了文藝評論的初衷。與此同時,文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處于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它始終與經濟、政治等社會結構性因素保持深層關聯互動。因此,文藝評論要堅持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既要借助理論武器深入文本內部,發掘其間的敘事手法、符號寓意與肌理結構,又要善于觀察文本所處的特定語境,分析文本之外的歷史與文化。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新時代的文藝百花園里,文藝評論是指導文藝生產、協調文藝傳播乃至推動文藝健康消費的重要力量。有鑒于此,結合新媒介新技術帶來的文化變遷與審美重構,全面梳理分析文藝評論的時代使命,從理論層面凝練概括其擁有的“五張面容”或“五副面孔”,顯得必要且緊迫。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新疆大學)基地主任、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