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繼承傳統要放進心里、落在實處 ——論新時代文藝對待傳統的知與行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潘訊  2023年09月20日09:13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走進蘇州古城深處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意味深長地說,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對于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文藝工作來說,傳統不是我們的對象,傳統就是我們的自身。繼承傳統既是一個認識論問題,也是一個方法論問題。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繼承傳統都有其特定的價值內涵和實踐要求。

繼承傳統,首先要知道傳統是什么?傳統在哪兒?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來科技文化發達、社會文明程度高,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當代,對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孫武、項羽、劉邦、枚乘、顧愷之、祖沖之、劉義慶、劉勰、蕭統、范仲淹、馮夢龍、顧炎武、吳承恩、曹雪芹、劉鶚、朱自清等眾位歷史文化名人與江蘇有關。這些歷史人物及其文化經典,前后綿延2000多年,為我們勾勒了江蘇傳統文化的輪廓,提煉了獨具特色的江蘇文脈。近年來,江蘇啟動了一項規模巨大的文化工程——江蘇文脈整理研究工程,并依托文脈梳理計劃出版3000冊的“江蘇文庫”,目前已出版1000余冊。廣博深厚的江蘇文脈也構筑了今天文藝創作的底氣與自信,引領文藝家從宏觀格局和深邃視野來認識傳統、繼承傳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一詞被頻繁指稱的今天,傳統也面臨著泛化乃至異化的危機。文藝創作中的一個傾向是,在不少文藝管理部門和創作者眼中,繼承傳統就是對地方文化的渲染與敘事,他們熱衷于書寫地方名人、宣傳地方風物、講述地方故事,而且這個“地方”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細微。文藝工作者關注地方文化乃至從地方文化取材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所謂“地方文化”一旦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框范,他們的創造力就會在“地方”中凝固,可能就會在沉溺中肢解傳統。因此,繼承傳統首先就要認識到,只有貼近文脈的傳統才是文化的精髓。在這樣的傳統中,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承載著華夏民族的基因密碼,也只有涵泳沉潛在這樣的文脈源流中,才足以培育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苑英華。

當然,傳統的流傳形態也并非始終是大江大河。有時候,那些應該為我們所珍視的傳統卻以邊緣的、微弱的方式存在,即便是存在著,也常常為我們忽視甚至冷落。這樣的“傳統”,偶一疏忽,轉瞬即逝。2022年去世的昆曲名家張繼青,1983年首摘中國戲劇梅花獎,是當代昆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表演藝術家。梳理歷史我們發現,對這位表演藝術家的研究評述只是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數年,在張庚、王朝聞、阿甲、馮牧等前輩的推動下,理論界綜合運用中西戲劇理論,細致分析了以“三夢”(《牡丹亭·驚夢》《牡丹亭·尋夢》《爛柯山·癡夢》)為代表的張繼青舞臺表演藝術,讓藝術本體回歸關注重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代戲曲的走向。1991年中國昆劇研究會將這些評論文章匯編出版的時候,編者還在“后記”中這樣感慨: “新中國成立后培養成長的戲曲演員中,像張繼青的演出這樣吸引全國這么多著名戲劇家和文藝界老前輩,嚴肅、認真地寫出高質量的評論文章(不是應時文章),實屬罕見。”直到今天我們再來重讀這批文獻,仍有空谷足音之感。但可惜的是,高潮也是絕響。40年來,我們雖然為張繼青留下了各類影像資料,但是缺少具有學術品格的完整口述歷史;雖然有各種對張繼青藝術人生的記述,但是缺少一部全面深刻的傳記;雖然也有零星文章問世,但是缺少對張繼青表演藝術的理論總結和學術提煉。我們本來可以因張繼青而豐富昆曲理論、續寫昆曲史傳,現在斯人已逝,留下的只有空白與遺憾。繼承傳統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我們要發自內心地珍視傳統,湮沒者發掘之,式微者扶助之,讓傳統泉源汩汩注入當代創作者的心田。

對待傳統我們還要有歷史的耐心,尤其是那些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傳統藝術,自有傳統藝術的生長方式和傳承規律。中華戲曲藝術已有千余年歷史,其傳承規律亦如顧頡剛先生所揭示的中華古史形成規律一樣是“層累地造成”。在非遺保護傳承的語境中,傳統戲曲都兼具了“文化遺產”和“藝術生產”雙重屬性。因此,在今天的戲曲創作生產中,相對于大量創編新劇目,對傳統劇目、保留劇目的打磨提升、常演常新具有更加基礎的意義。常演常新不僅能激活戲曲藝術的“雙重屬性”,而且也為傳統藝術融入文化現代化找到一條路徑。常演常新不是將傳統劇目原式原樣搬演舞臺,原封不動的傳統劇目不應該成為今天劇場演出的主要形態。常演常新的著力點仍在于“新”,需要賦予傳統劇目新的意蘊、新的形式和新的氣象。編劇羅周為江蘇昆劇院改編的《蝴蝶夢》即是常演常新的成功案例。新編《蝴蝶夢》突圍了“莊周試妻”的傳統主題,分別賦予莊周、田氏“試與被試”的雙重使命,“試”與“被試”的意圖與行動不僅在人物間不斷反轉,也在人物內心瞬間切換。“試與被試”的疊加與回環,建構了“二重荒誕”的戲劇空間。更為重要的是,“試與被試”改造了傳統男性視角對故事的塑造,成為從當代價值觀念出發對愛情倫理的深長叩問。羅周改編的意義,就不僅是對一部經典劇目的重新闡釋,更體現了對傳統藝術傳承規律的真誠守望。

在文藝工作中,傳統還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作為社會主義文藝,黨領導文藝工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另一種文化傳統。江蘇省國畫院成立于1960年3月,就在當年9月,傅抱石、錢松嵒、亞明、宋文治等一批著名畫家就從古都金陵出發,開始了二萬三千里寫生的壯舉,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們激情飽滿、嘔心瀝血地創作了一批既有鮮明時代精神,又有純凈民族特色的中國畫作品。1961年5月進京舉辦“山河新貌”畫展,引發了首都美術界的熱烈反響,“新金陵畫派”由此肇始。對于身臨其境的一代藝術家來說,二萬三千里壯游帶來的思想震動、靈感激發、藝術突破是渾然一體的,正如錢松嵒先生回憶的:“美景在前,不但是眼看手追,還須有動于衷、見景生情,還要有詩人的設想,拓寬或另拓一個詩的天地……所以我認為不但是深入生活,還要打開生活,跳出圈子,海闊天空地把現象上有限的生活,化作精神意態的無窮生活。”(錢松嵒《硯邊點滴》)這次采風,在畫家藝術生命史和中國美術發展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謂一次采風催生了一個畫派。當年文藝領導者因勢利導、創造條件,尊重藝術家的主體地位,用火熱的生活實感去激發藝術家的內在激情,引導文藝工作者從有限的生活走向廣大的世界,由情感的變革帶來藝術的變法。這一傳統對今天文藝工作的組織領導無疑是具有啟示意義的。

只有將繼承傳統放進心里,傳統才是活著的傳統;只有將繼承傳統落到實處,我們才能夠賡續傳統。新征程上的中國文藝“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只有將繼承傳統放進心里、落到實處,才能鑄就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高峰。

(作者系江蘇省文聯辦公室副主任兼網絡文藝傳播部主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五月综合婷婷| 97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国内精品综合久久久40p| 色欲人妻综合AAAAA网|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76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婷婷|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国产综合成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