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戲劇文學,營造健康戲劇生態 ——曹禺戲劇文學獎獲獎者寧夏行活動側記
“劇作家的培養,是一個復雜、漫長,充滿思想開化和碰撞的過程。”“只有從戲劇創作的第一個環節開始,真正重視劇本創作、人才培養,建設一支戲劇文學隊伍,才能真正推動戲劇創作的繁榮。”8月17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主辦,《劇本》編輯部承辦的曹禺戲劇文學講師團成立暨“我們的山河故事”——曹禺獎獲獎者寧夏行啟動儀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舉辦。此次活動,既是中國劇協策劃舉辦的曹禺獎獲獎者全國巡回采風活動的第一站,亦是曹禺戲劇文學講師團的第一次活動。幾日間,30余位參加此次活動的曹禺戲劇文學獎獲獎、提名劇作家,在采風、考察、調研、講座、觀摩、創作交流等多項活動中,圍繞戲劇人才培養、戲劇文學創作等話題展開了充分交流。如何發掘、培養符合新時代時代精神與藝術審美的優秀戲劇文學創作者,更好地重視、傳承戲劇文學創作優良傳統,成為此次系列活動中劇作家熱議的焦點。
“戲劇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人才培養、創作演出、傳播推廣、理論評論等方方面面。如果戲劇生態出現問題,那么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在曹禺戲劇文學講師團第一堂授課中,以《當代戲劇創作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為題說道,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廣大劇作家要努力用最優秀的作品奉獻時代,全行業也要形成一個良好的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特別是要進一步建立科學公正的戲劇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原創、保護劇種的多樣性,重視戲劇文學,重視戲劇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獨創性,加強對劇作家的培養與對著作權的保護,進一步營造健康良性的戲劇生態。
“把對戲劇文學的重視提高到營造健康的戲劇生態的高度上,是抓住了戲劇事業的根本。”在8月20日的“我與《劇本》——慶祝《劇本》700期創作交流座談會”上,劇作家姚金成談道:“一個時代戲劇藝術的繁榮,就在于戲劇文學能不能提供好的基礎。”在他看來,劇本創作是戲劇事業里最基礎的工作,是“無中生有”的藝術,也是其中“變數”最大、難度最大的環節。戲劇藝術、戲劇事業能不能向前發展,能不能受到人民群眾的關注和喜愛,產生流傳于世的精品力作,關鍵還在于劇本創作是否成功。只有戲劇文學的繁榮才能真正帶來戲劇事業的繁榮。“劇本是一劇之‘本’,而劇作家就是戲劇事業的‘奠基人’。”在劇作家姜朝皋看來,“戲劇創作之難,需要創作者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忍受各種內心的煎熬,因此個體的劇作家是弱勢的,而曹禺戲劇文學講師團的成立則讓劇作家們得以團結起來,可以互相交流內心感悟、分享創作思想,有助于提振行業精神、鼓舞士氣、增強自信,鼓勵劇作家們在創作上始終做到堅持、堅守與堅定”。
“尊重編劇就是尊重戲劇事業。”北京劇協副主席、劇作家王寶社注意到,當下戲劇行業里興起的“劇本醫生”和“戲劇構作”兩個職業,有助于提高行業對戲劇文本的重視和對戲劇編劇的尊重。在他看來,對于劇本,編劇最有發言權。由有經驗的編劇給新創作品把脈、提建議,可以為創作者提供更具體、可行的參考方案。而戲劇構作對編劇、導演風格及劇院的方向定位都有更全面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幫助創作者解決實際中出現的一些困惑與矛盾。另一方面,“編劇要贏得他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創作,需要懷著真正的熱愛,努力多寫能‘留下來’的戲,少掙和創作無關的錢”。王寶社建議,曹禺戲劇文學講師團將來還可以給劇作家們提供更多帶領年輕人、把“實戰”經驗和技巧傳授給更多青年編劇的機會。“戲劇創作不能只從理論到理論,還需要苦練基本功。編劇培養也不能像是撒胡椒面,還需要通過一對一的探討將創作引向深入。”
“今天,我們還應換個角度來看待當代的戲劇創作。”劇作家曾學文認為,近年來隨著大眾閱讀方式與整個社會生活美學發生的巨大變化,觀眾對戲劇、對美的要求更高了。因此,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劇作家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認為,面對豐富的生活,戲劇舞臺上創作題材、劇目的簡單化、重復化問題較為突出。創作者對觀眾需要什么關注較少,作品對當下“現在時”的反映較少。他表示,劇本創作本應引領社會,要有前瞻性,“現在有關部門對戲劇創作的投入很大,院團在考慮創作題材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先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多考慮受眾市場在哪里,然后再進行‘產品設計’和‘生產投入’,而不是始終自說自話,有什么料炒什么菜,從而導致觀眾可能越來越少”。
對此,劇作家陳欣欣也深有感觸,回憶曾經離開戲劇創作又最終回歸的經歷,她認為,與影視劇相比,戲劇的創作更難,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受到時空與表達的限制,每一部好劇、好劇本都需要創作者用心血熬出來。但也正因為如此,真正優秀的戲劇作品有著獨特的“詩性”表達,也正是這種獨具的藝術魅力重新喚起了她重返創作的熱情。“此次交流活動中,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需要對編劇這一行進行再認識。”劇作家陳明談到,此次寧夏之行讓他對寧夏為什么會出現秦腔《花兒聲聲》、電視劇《山海情》等優秀作品有了更深的體會。這些取材寧夏、講述寧夏的故事的成功有很多可資借鑒的地方。特別是身為劇作家,他由衷感到,今天劇作家的寫作還要多為地方、為基層院團、為小劇種、為觀眾考慮。一個作品創作出來如果沒有演出,就產生不了真正的效應。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行業的一種再認知、再思考。“‘我們的山河故事’就是讓我們要唱美鄉音。每個劇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從哪里出發,就該把哪里的鄉音唱得更美,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編劇回歸文學、讓劇本回歸文學,把主旋律唱成流行曲,讓我們的作品真正能雅俗共賞、青春常在。”
“戲劇的持久發展與繁榮,猶如永無終點的賽道,需要一棒又一棒年輕同行的接力。”講師團代表、三屆曹禺獎獲得者唐棟在發言中深情說道。如何給青年編劇提供有利成長的機制和環境,實現對青年作者作品的扶持,亦是此次活動中劇作家們關注的焦點。從一名“獨立”編劇起步,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創作室副主任的馮必烈感觸很深,談及現在許多青年編劇“投稿無門”的困擾,他說,青年編劇的作品如果沒有得到有關方面的認可、扶持,往往很難“落地”院團,從而可能使一些好的創意、文本流失。對此,曹禺獎提名編劇王人凡談到,現在很多戲劇獎項都是先有戲,再評好劇本,行業內特別需要搭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能產生優秀劇本的平臺,從而實現先有好劇本,再有好劇。通過這樣的平臺既可以發掘人才,讓劇作者與觀眾、院團建立更廣泛、直接的聯系,也可能有助于打破國有院團和商業戲劇演出市場之間的壁壘,實現與民營劇團之間更多的劇目交流,從而為未來更長遠、更健康的戲劇生態的營造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