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藝》2023年第5期|張哲:織火焰的手
一
我是個遺腹子,出生前半年,父親就因為肝病走了,留下兩箱蜜蜂。母親說我命大,她為了父親的后事忙前忙后,我的誕生全靠了父親的庇佑。“爸爸去了天上”,說話的是我大哥,父親留下的蜂如今歸了他管。大哥從耳朵后面掏出一截干癟的紅辣椒,在火上烤一烤,便叼在了嘴巴上,接著把灰掩在舔動的火舌上,火苗不一會兒便溫順了下來,像是襁褓,大哥的手浮在上面,手指映得通紅。我只有一個哥哥,大我十二歲,我一直叫他“大哥”。
父親是養蜂人,母親十七歲時嫁給父親,轉年生了大哥,極盡嬌貴地養。大哥爭氣,一直是家里的驕傲,他天生就是個讀書的料,上學前就學會了漢語拼音,直接跳級上的二年級,作文常年是范文,愛寫詩,還會拉二胡,如果父親沒走,大哥一定能考出去,再不濟也留在大隊謀個一官半職。
我們村十四個生產隊,早晨上午下午都得上工,男的去一天掙十分,女的掙七分,按工分分糧。機器上不了山,就靠牛拉犁耕地,還有毛驢。毛驢的脊背上馱著荊條編織的兩個小簍,人往簍里添肥料,驢就馱著肥料上山。毛驢的記性好,走過一回就認得路,但需要有個人路上轟著。娘是三寸金蓮,生產隊照顧她,專門安排她跟著驢,鋤肥料,填簍,撒肥料。于是每天便見得,不遠處光禿禿的小丘上,那幾頭毛驢身后跟著個小腳女人,山下裝肥,轟著驢上山,到了地里把肥卸下來,撒好了,再趕著驢下山。爺爺是生產隊里的飼養員,我瞧見過他用鍘刀把草鍘成一段一段的,再摻上炒好的玉米和黑豆,光草不行,馬吃了頂不上勁兒。天沒亮,爺爺就喂飽了牲口,一早生產隊的車把式便牽走牲口,套上車,下去拉活,傍晚再回來,爺爺便再喂一頓。奶奶是地主家的女兒,從沒下地干過活,也沒去過生產隊。爺爺奶奶住在另一個院兒,爺爺賺的工分只夠養活他和奶奶,勻不出給我們。大哥放了學便跟其他同學去山上割荊條,編筐編籃子,其他孩子都有人接,只有大哥獨自掮著筐下山,我替他傷心,他說:“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天傍晚,大哥回到家,撂下筐便嚎哭了一陣。夜里躺下許久,大哥又哭,我便扭了臉看他哭,良久,許是一個人哭著沒意思,大哥便抹了淚發呆,空陷在苦水里。“好點沒?”“好不了了。”大哥說完又哭開了,我問他怎么了,他說:“想爸爸。”我沒見過父親,但也覷著眼陪他哭了一陣,大哥止了哭聲,說:“你別哭了,哭得我心慌。”我團了身子,把臉埋在臂彎里安靜地焐著。不一刻,大哥的話忽遠忽近地飄來,“我上不了學了。”“不是校長答應保送你上重點高中?”我折了身子坐起來,眼睛直盯大哥。大哥目光短去一截,說:“奶奶說咱們得指著勞動吃飯,我得養家。”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大哥就起來了,我問他:“干嗎去?”“檢查蜂箱。”“說不上就不上了?”“難不成還擇個日子。”“也用不了這么早。”“爹說過,要趁涼快,人享福,蜂也享福。”大哥說話時已經穿上了長衣長褲,褲腳塞進襪樁里,麻利地出了屋。我見他去西屋取了父親留下的一頂草帽,帽檐一圈網紗垂在面前,徑直出了院子。我下了炕,不遠不近地跟了大哥。大哥回頭看我,像是出了神,掂量了一會兒,說:“你要是跟著去,先回去換衣服。”大哥又折回去,在院子里等我換衣服,待我穿戴整齊時,見大哥手里多了頂草帽,和他頭上戴的一樣,也在帽檐處綴著紗網,就是小了一圈,我猜是父親之前給他做的。我隨著大哥去山前的一處開闊地,兩箱蜂巢門朝南,兩團蜂蹤在巢門口,另有幾十只散在箱子周圍團轉,還有的從遠處撲來。
“會挨蜇嗎?”“你若是擋了他們的門口,礙了他們的事兒,也會。”大哥說完,掏出隨身帶著的小刀,壓著刃在砂紙上蕩兩下,“這刀也是爹的?”“爹用鋼鋸片做的,割蜜的刀越快越好。”說完大哥打開了蜂箱,用熱刀割掉一小塊蠟蓋,里面露出澄亮的蜜,他蘸了一指頭,用舌頭舔了舔,我等不及,也伸了手指涂上蜜,塞進嘴巴里,又問:“這些都能吃?”大哥道:“爹說,只取成熟封蓋蜜,取一半,留一半,這是自然法則。斷不可以取水蜜,對不起蜜蜂的辛苦。”此時我方想起,還從未打聽過這些蜂的來歷,便問大哥,“這兩窩蜂咋來的?”大哥扭臉看我,眼神極亮,“咱們太行山脈上有大片荊花,是天然的蜜源,春夏總有零星的養蜂人過來放蜂。爹好結交,便與其中一戶相熟了起來。那戶走時,見爹有興趣,留了兩個弱群給爹。”大哥邊說邊提起巢脾,一脾脾地查看,指著其中一塊的中間位置,“你看,王在這兒。”那是只肚子纖長的蜂,通體油亮烏黑,被一群工蜂包圍,像一只鋒利的錐子,恩威并施。既然是“王”,我猜它在蜜蜂王國里占據著關鍵的位置,便問:“有幾個蜂王?”大哥道:“一群蜂只有一個,所有蜂都圍繞著它。爹說,養蜂就是在養王,王不在,這群蜂就散了。入侵的蜂會被蜇死,王要是回錯了蜂房就會被殺。”“當真只有一個?”“會同時醞釀幾只王,最先撕破封蓋的那只,一出來就把其他的幼王殺死,用肚子上的螯刺。”我聽呆了,后腦勺一緊,頓覺蜜蜂世界就是個迷你的人之社會。大哥咽一下,接著說,“這也是為什么蜂王不蜇人,它們的螯針都刺在了對手身上。”“那豈不是所有雌蜂都想做王?”大哥笑笑,說:“當王也不見得多好。爹說,蜂王才是囚徒,一輩子完全依賴著工蜂的喂養。”大哥探出手指頭遠遠地指著那群長著腫脹身體的蜂,“這些是雄蜂,交配完就死了,交配不上的就被工蜂驅逐。”“為啥要驅逐?”幾只工蜂在撕咬著封蓋,有羽化的雄蜂正從巢房里鉆出,大哥邊說邊慢慢翻轉起手中的巢脾,“雄蜂就是懶漢,它們不會采蜜,只吃蜜,很多養蜂人在雄蜂沒出房之前就把它們片下去了。蜂就跟人一樣,不勞動就等著淘汰呢。”“那它們被驅逐之后呢?”“死亡,一個脫離了蜂群的孤立的蜜蜂是活不了的。”
大哥接了父親的班,一塊石頭落地,全家都像快樂了許多。晚上媽媽絞了餡兒包餃子,我和大哥爭著吃露餡的。奶奶慣著我,把真露餡的撿進大哥的碗里,再把好餃子戳幾個窟窿給我。我覺得占了大便宜,便在炕上打了滾兒抽著氣兒地樂。大哥識破不說破,坐在炕沿笑,又拿出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他寫的詩,驕傲地朗誦。我們便靜下來做他的聽眾,唯有爺爺夸他,我聽了捻酸,捂住爺爺的耳朵不叫他聽,全家便笑,大哥方作罷。須臾,他像想出了更好玩的事,便草草地收起他的詩作,轉而對我小聲說,“明天跟我去收野蜜蜂。”
“真能收到野生的蜂?”“有桶就有蜂,走吧!”蜂桶放在背陰的山上,涂了蜂蠟。待我跟了大哥過去時,已經有了一群蜂和幾塊脾。大哥頗為得意,用刀把野生的子脾切平,割了封蓋蜜,留了子脾和花粉,刀尖劃在脾上,開了兩條細紋,沿著剛切好的紋路把巢框的鐵絲埋了進去,綁上細繩,一邊捆扎一邊跟我說:“等蜜蜂把它咬斷,這塊兒脾就和巢框長在一起了。”說完還沒等我反應過來,便把脾放進了蜂箱,排好蜂路,起身便拿那桶野蜂。待我回過神,那窩蜂已經在大哥手上了。“你拿著沙蓋,見我把蜂放進去,你就輕輕蓋上”,大哥的喉結滑動了下,沒多耽擱,桶口朝下,端地抖落,便見一團蜂渾水似的“嘩啦啦”地流進了蜂箱。我自然不敢亂動,照吩咐提起沙蓋掩了上去,大哥讓我站在原處,不許我害怕,“蜂王不跑,其他蜂就不會跑,蜜蜂是有組織性、紀律性的生靈。”大哥蓋上了箱蓋,跟我在一旁熬時間。他捏著搪瓷缸子,舀了清水,也不喝,卷了袖子直接澆在胳膊上,我覺得奇怪。“挨咬了?”“沒挨咬。”“那沖什么?”“出汗了。”大哥聲音軟了些,我才看見,他的袖子早就被汗濡濕,似能擠出水來,方知他也心虛。過了幾個小時,快到太陽下山,大哥掀開箱蓋檢查,冒失地鉆出一團蜂,還在沙蓋附近亂飛,另有野蜂結了群,胡亂地裹成兩團,一團漿糊似的墜在沙蓋上,還有一團掛“胡子”,黏著箱壁,脾上只有零星幾只。“沒上脾”,大哥說完,慢了些,移了一塊隔板,貼在巢脾上,又在巢框上也加了一塊板子。“這是干什么?”大哥遲疑了些,沒說什么,把沙蓋上黏著的那團蜂傾倒了進去,又用手去撈內壁上掛著的那團,動作很慢。那團蜂像濕滑的海藻一般纏在手上,很聽話,似被馴服了,大哥一脫手,便又鐵屑似的落進了巢脾。大哥也覺神奇,咽一下,又一捧一捧地去撈,待蜂都被送進巢脾,大哥方喘了口氣,回頭望著我說:“蜜蜂喜歡黑暗,給它蓋上,它會覺得里面安全。”我往前湊了湊,板子里面的蜂鳴聲逐漸齊整了些,“應該都上脾了”,大哥挪開隔板,那群野蜂果真都在脾上。
快入秋的一天,大哥拾掇完蜜蜂回來,跟我說,他要去一個姓孫的同學家待會兒,我認得那個孫姓同學,大哥當年保送重點高中的名額就讓給了他。“我先過去,你過一會兒再過去,給他捎過去這支鋼筆。”大哥把筆遞了過來,嶄新的,我把筆帽拔了下來,想學著樣子在紙上也寫出個字。“你可別弄壞了”,大哥突然換了副面孔,跟我嚴肅了起來,我自覺沒趣,便怏怏地扣上筆帽,大哥又緊了兩眼那支鋼筆,出門前還特意囑咐我,“別說是我叫你送的,說是娘送給他的”。說完便出了門,我估摸著時間,不一會兒也出發了。待到孫姓同學家時,見他和大哥都剛哭過,紅腫著眼睛,大哥問我“干什么來了”,我便照著大哥的意思說,“娘叫我給他送鋼筆”,孫姓同學愣住了。大哥趕緊接過話茬,“準是我娘從我嘴里聽說,你要進城上大學,便差我妹妹送過來。”孫姓同學趕忙把鋼筆接了過來,大哥低了眼,說“不多待了,先回去”,便和孫姓同學匆匆話別,兩個人畢竟同窗,先前又有保送一事,孫姓同學送出來,拉著大哥又在胡同口悄聲說了會兒話,這才算是了事。回家的路上,我問大哥為何要把娘牽扯進來,大哥說,“若是我送他鋼筆,怕他更覺得虧欠,說什么也不接受。”聽后,我喉嚨發酸,替大哥傷心,撇了撇嘴道,“本來你比他學習好,要是你考,肯定能考上更好的大學。”大哥搖了搖頭,沉默了良久,暗自說,“也不一定,一個人一個命。”我聽后更覺別扭,便不再言語。
二
那時候,大隊只讓養三群蜂,三群以上就是“資本主義”,是要“割尾巴”的。大哥多養了幾箱,為了養家,取了蜂王漿,送到北京四廠賣了八十塊錢。本來大隊是不知道這事兒的,但北京四廠走的是匯款,匯票上填的是公社,錢直接匯給了大隊。大哥被批“發展資本主義”,挨了一個禮拜的整。挨完整,八十塊錢無處安置,大隊里一人一個主意,憋了一陣子,最后大隊會計說,“這錢還是得給小劉,就是給他匯的,放在我這兒沒法入賬,丟了還得賠,誰拿著誰賠。”沒人吱聲。
大哥剛挨完整,心里不好受,躲家里不出去。我知道大哥賣漿賺了錢,便磨大哥帶我去供銷社買絨衣。那件絨衣在供銷社的墻上掛了很久,藕荷色,半高領。我軟磨硬泡,方把大哥說動。進了供銷社,大哥也不言語,我指著絨衣,說“就是這件”,上身之后,又看見另一件,橘黃色的,也好看,便說,“大哥,我看那件也行。”大哥埋了頭,只說“就這件吧”,說完撂了錢,身子俯伏了下去,抱著我往家走,步子又緊又碎,像是做了什么虧心事。我先是樂,之后哭,大哥冷著臉,什么也沒說。進了院子,大哥撂下我,用袖口抹了兩下臉,似有晶亮,我問他,“哭了?”他跌跌地轉身,半天沒言語,靜了良久,沉沉地說了句,“我這輩子再也不取漿了。”
成分不好,再加上養蜂,大哥的婚事便拖了下來。后來,村里的媒人給大哥牽線,說淶水有戶遠房親戚愿意把閨女嫁過來。家里所有布票都留著攢著,為了給新媳婦做衣裳,做鋪的蓋的,不夠用娘就叫我去街坊鄰居手里借了布票,只要不添新衣服的,都借給我,知道來年我們會還上。
見了嫂子,是叫“姐姐”還是叫“嫂子”,為這個我愁了好幾天。結了婚,大哥就搬出去單過,我到他們院兒時,大哥去查蜂,不在家,單留了嫂子一人在屋。嫂子沖我樂,靦腆的樣子,拿我當大人待,給我倒水,又籠了火,便去院兒里給牲口做飼料。我只顧坐著,想找她說話,又怕耽誤她干活,再者,我還是拿不定主意是叫她“姐姐”還是“嫂子”。于是邊喝水邊琢磨,見邊屋炕上有一對兒鴛鴦被,定了定神,竟有淚從眼眶溢出,覺得大哥離我遠了些。水喝完了,思來想去,決定還是叫“嫂子”,打個招呼便回去,以后日子還長,熟悉了改口叫“姐姐”也不遲。拿定主意,便去了院子,尋思著大大方方地叫一聲,也算灑脫自然,便脫口而出,“嫂子”,嫂子沒動靜,正提了泔水要進豬圈,我緊了步子,說:“嫂子,我回去了。”說完像是覺察到了什么,上前拍了拍嫂子的背,又掣回手去,那是個很樸實的女人,上唇裂開,露出幾點牙齒,像是永遠有話要對我說。那個瞬間我抖了一下,預感到了:她聽不見,也說不出來。
我忘了是怎么回的家,進到院兒里,便一陣胡鬧,又叫了奶奶爺爺過來,想當面問個明白。娘壓低了喉嚨勸,我仍不罷休,只言大哥的婚事竟如此潦草,仿佛命也由此變得薄了起來。爺爺只在旁抽著煙,嗄聲道:“小點聲,別叫房前房后的聽見。”我偏不依,惹得奶奶惱了起來,啐道:“能生能養,你大哥不吃虧!”我被嚇白了臉,這句話竟就此斷定了大哥是薄命之人,靜了下來細細琢磨,留娘在旁抽噎地抹了淚。
結了婚,大哥有嫂子照應,兩人開始了轉地放蜂的生活。開始是挑著扁擔趕火車,小轉地,就在河北的王裕史村和方官村,那兒有茂盛的棗花和洋槐,兩個人追趕花期,腳步不停,像游牧民族。他一回來,待諸事停妥,便去我們院兒,我便纏著他講放蜂的故事。
“這次去的哪兒?”“王裕史村,那棗花,密著呢,花瓣疊在一起。”大哥興致勃勃地說。“好玩的事兒多嗎?”“好玩兒的事兒有一件。”大哥食指中指拈了粒棒子花,送進嘴里,“我們弄了一個帳篷,搭好了沒做地腳,用土埋上,結果西北天一上來,連風帶雨,直接把帳篷拔了起來,我和你嫂子跌過去,一人拽一頭,風把我們也拔起來,就跟坐降落傘似的。”我聽得入了神,急著問下文,“后來遇到另一戶養蜂的,扔過來一大繩,我忙把帳篷系在了臨旁的樹上,所幸帳篷保住了。”“還有啥故事?”我笑嘻嘻地看著大哥,“挨欺負不?”娘在一旁試探地問,大哥只說養蜜的都團結互助,不在話下,轉而問起了我,“你上學怎么樣?”我們公社就一所高中,我成績中不溜,還有兩個月高考。大哥最清楚我底細,他若是在家,不會的題我總問他,“上點心,大涼柿子”,大哥邊說邊用手指頭敲我腦袋,沒再多言語。除了書本上的,我也不知道再學點什么,況且已經暗自做了決定,若是填志愿,便填“食品加工”,興許在流水線上還能偷口吃的。說完我的事,大哥不再細述,起身要走。娘看出了端倪,便止了話,讓我給大哥裝上一小屜窩窩頭,還有一布袋白薯干。我接過來追了出去,跟在大哥腳步后面。
我說,“我猜你準是挨欺負了。”大哥接過我手里的吃食,愣了片刻,待進了胡同,方輕描淡寫道,“上人家地盤,還帶著蜂去,容易有誤會。遇到的事兒多了,有時候想想也挺好玩的。我隨身帶著脫敏藥,碰上挨蜇的,就叫他們吃點。碰上訛錢的,叫我跟你嫂子去醫院,開一堆不相干的藥,也是有的。還有的故意找茬,偏說我的蜂把他們村的花蜜都采了,變著法地要蜜喝。”我問,“起爭執了?”“算不上。”大哥見我還梗著脖子盯著,便說,“一女的離我們挺老遠,抱著柴火燒火做飯,也不知道叫誰家蜂蜇了,她男人偏認準了是我的蜂,拿一鎬頭過來就要砸蜂箱。我問他,怎么知道是我的蜂蜇的,他說就是能知道,說著道著便掄圓了膀子。我跟他說,你要砸也行,隨便砸,砸哪窩都行,但你得去大隊開個證明,證明你自愿砸我的蜜蜂,這蜜蜂要是把你蜇死,我可不負責任。”我說,“他要是敢砸,咱家這幾十窩蜂肯定炸窩,兩鎬頭就得要了他命。”大哥說,“要是沒大隊證明,就不能砸,他死了我說不清楚。后來大隊真來人了,都勸著說,別砸了。”“那人果真善罷甘休?”“大隊做主,叫我給他們裝了幾瓶蜜,打發走了。”我說,“別轉地放蜂了,又苦又累,還平白挨這么多欺負。”大哥不以為然,輕快地說,“這次也遇上個好心人,就是那村的,素昧平生,見那伙人胡攪蠻纏,便拉了我的手,說我是他的親戚。一聽說是當家子,那村里的人便對我們客氣了許多,也拿我們當自己人,鬧事的便不了了之。臨走時,那人還報了姓名,說以后去了王裕史村,便提他的名字。”話說的多了,便到了胡同口,大哥的院兒就在前面,我沒來由地問了句,“嫂子一個人在家行嗎?”說完心緊了一下,趕緊瞧大哥。他顯然聽出了其中的意思,聲音沉了一些,說:“她比我能干。”我便轉移了話題,問:“大哥還寫詩嗎?”大哥說:“有時候寫,忙,空了就寫兩筆。”我點點頭,想到如今大哥寫了詩也不會再念出來了,頓覺傷感。
那兩年,爺爺奶奶相繼走了。高考結束,我落榜了,便跟了同學去公社的建筑隊賺錢謀出路。拿到第一筆工資時,我從商店買了兩塊布料,灰色的的確良給母親,藍底白花的給嫂子。
有天,同村的工友告訴我,工地出事了,講了細節,我心里害怕,沒上工,請了假回家,直奔后山找大哥。大哥見我,說,“你回來的是時候,我正要換王。”我沒言語,大哥放下手中的活計,又問:“吃飯了嗎?”我只搖頭,大哥說:“我也沒吃,跟我一塊,待會兒你嫂子就送過來。”停了下,又說:“這箱,昨天我把帶著老王的脾已經撿出來了,待會放新王。”我問:“那豈不是失王了?”大哥說:“就是讓它失王,你看著。”大哥取了新蜂王,拇指食指捏著,放進一淺碟蜜水里。新王掙扎了兩下,便乖順地委著。過了一會兒,大哥把新王撿了出來,取了那碟蜜水傾進了失王的蜂箱中。我覺得好奇,便盯著細細地看,問:“這是干什么?”大哥說:“工蜂視蜜如命,這碟蜜有新王的氣味,倒進去,工蜂吸了蜜水,更容易接納新王。”說完,把新王放到巢門口,只見那新王緩緩地爬了進去,不一會兒果真有蜂湊在一旁吸食它身上的蜜水。“新王進去,頭十分鐘是最危險的,容易被圍攻,咱們再等會兒。”須臾,嫂子來了,撂下了午飯便走。大哥洗了手,拾過來毛巾叫我擦手,又遞過來飯,說:“你先吃。”我便埋頭吃飯,大哥坐在一旁,像是在琢磨事兒,我抬頭看他,他也沒說話,只時不時瞧我一眼,半天才見他臉上滲出一點笑模樣,遠遠地望著。我也朝遠處望去,只見一點人影,急急地移近,待到眼前我才看出來,嫂子換了件衣裳,正是用我給撕的布料做成的褂子,襯得她臉色白膩紅潤。嫂子給大哥添了主食和碗筷,又抻了抻衣角,訕訕地朝我樂。我問:“嫂子喜歡那塊布嗎?”大哥道:“可喜歡了。”我便笑吟吟地接著吃飯,大哥見我心情好些,方問:“你怎么沒去建筑隊?”我撂了碗筷,抹了油嘴,說:“不想去了,總出事。”“嚴重嗎?”“嚴重,兩個水泥罐之間的腳手架松了,散脫下來的腳手架砸傷了一個工友。”大哥只安靜地聽著,末了說:“甭去了。”
那年春節,大哥給同村的建筑隊班長帶去了幾瓶蜜,都是秋天割的蜜,存起來的,又給那家的孩子包了個壓歲錢,我就徹底不用再去工地了。大哥還給我帶回來了個消息,大隊里的代課老師調到城里了,空出來個位置,我可以去。我聽了躊躇起來,問大哥:“我行嗎?當老師。”“你怎么不行?”大哥惱起來,伸手抽一支煙點上。我見他吞云吐霧,覺得好奇,又問:“啥時候會抽煙了?”“養蜂久了,多少都會抽一些。”大哥吸了兩口,見我眼睛一直盯著,便掐了煙頭。
大哥托人,終于把我塞進了學校。那是我們村的小學,我在那兒代了兩年的課,然后報考了區師范學校。直到考完試,我才醒過悶兒來,這場考試大概能改變我的命運。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大哥在后山給蜜蜂喂糖水。我跑去報喜,大哥撂下手里的活兒,上前迎我,我道:“這回行了!學校讓我開始辦戶口關系和糧食關系,我要變成非農戶了。”
三
去了學校,我便開始了集體生活,同學們年齡相仿,又都以教書為志向,總有話聊。學校排舞蹈,我腦子還算活泛靈光,成了文藝骨干,回家的次數愈發少了。大哥借來一輛車,開始了大轉地,遠的地方一走就是小半年,近處也得大半個月才回來。每次回家都借著送錢的機會來學校看看我,話不多,遞了錢囑咐兩句便走,似和我有了隔膜。
再回去時已臨近春節。我想大哥會回來過年,便去后山找,蜂箱果真都在,但不見大哥,便回家尋,哥嫂都在家,娘也去了大哥的院兒,這是稀罕事。嫂子在邊屋抹淚,正屋極靜,娘倚著椅子,臉已哭腫,唯有大哥沒哭,手抄著兜呆坐著。我說:“怎么了大哥?”大哥說:“壩上放蜂,看青的拿了一個鍘刀上我那兒去,叫我給他蜜,哪兒來的蜜?還沒蜜呢。他便把鍘刀往桌上一扎,我也扎了割蜜刀在桌上,說‘我這也不是吃素的’,那人見狀軟了下來,沒再說什么,卻盯上了我的刀,問了句‘你這刃是自己做的?’我點了頭,他便虎口一提,拔起我的刀轉頭要走。”大哥說到急切時,便露出了手,中指搭在拇指的關節處,手擰握成一團,似一只被翹了殼的海螺。偶爾露出那塊隱匿的關節,便見炸開的一塊紅,皮肉已成一層薄薄的蠟紙蓋著下面的骨頭。我像被錐了下,不再言語,大哥見狀,也不再說話,唯有娘啜泣道:“傷的是正手。”確是右手,大哥卻不以為意,只說:“那刀是爹給我留下來的,搭上命都值。”娘聽了,竟不再做聲,只失了魂似的癱了身子。大哥趿了鞋,拾起草帽,出了院子。我知道大哥去哪里,只透著窗戶望他背影,見他的影子從拐角處消失,便嘆道:“大哥變了。”娘卻說:“他生下來就這樣。”說完揾了臉,便沒再多待,也出了院子。我一個人留在屋里,定了定神,方出去,路過邊屋,見嫂子還在拭淚。嫂子看見我來,兩手遠遠地朝我一撲,那截慘白的袒露的咽喉上下滾了滾,發出了一陣嘶啞的聲響,像是扯斷了正在拉響的胡琴。
受傷并沒有讓大哥的腳步停下,那個春節后,大哥轉地越走越遠,他在家的日子越來越少。我上學在外,家里只有母親,我偶爾回家陪陪她,每次提起大哥,我們更多的是沉默,這沉默里夾雜著太多其他的情感,說不清,因為它既是虧欠,也是心疼,更多的是認命,也許大哥果真應驗了奶奶的話,是命丑之人。師范畢業,我被分在公社北邊的聯辦小學教書,住在單位,回家的機會更少,更多的時候是在夢里夢見娘和大哥。有一次夢里沒有人,只有碼放齊整的蜂箱,待從夢中醒來,方覺自己癡憨,但第二天還是騎了十四里地,跑去后山,只見光禿禿的山包,遠遠望去似死魚的鱗片,便又折了回去。時間久了,便不再去看。
轉年秋天,母親去世。大哥去學校找了我,待回到家,我見母親已穿了壽衣被抬到了廳堂,大哥大嫂守在一旁。娘只剩下一口氣,見我來,便拉了我的手,把我的手和大哥那只畸形的手攥在了一起。娘的手軟軟的,像吸了水的一塊海綿,還溫熱著,涼的是大哥的手,硬邦邦的,只一把骨頭,我又驚又駭,手逐漸失去了知覺。娘用盡最后的氣力攥了攥,像是要把我們的血肉和骨骼捏到一起,我扭了頭哭,只覺得那手連著臂膀和半截身子都不再是自己的了。大哥無言,待娘松開,便縮了手回去,只站在一旁靜靜地濕著眼睛。
大哥去院子里準備鞭炮,嫂子給娘清理衣服,我只呆立在一旁抹淚,隔了窗看,大哥白布包頭,精瘦單薄,似被娘帶走了一半的魂魄。我出了屋,大哥遞過來一小朵紙扎的白花,我邊哭邊說:“昨天夜里,我就夢見娘了。”大哥說:“娘疼你。”
再回去,大哥不在家,院門口站著一個紅臉豁牙的小孩,他叫住我,悄聲說:“大爺收蜂去了。”抬頭看我臉色,又說,“上個月,我想把樹上的一個蜂群收了,學著大爺的樣子給竹筐涂了蜜,誰知道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把那窩蜂給捅了。”停了良久,小孩抹了把臉,又說:“登時院子上空一小團火燒云似的,我跑出院門不敢進來,大爺就站在原地,也不動彈,定定地看我,又像是看不見我,只凝眸盯著,朝我這個方向,不一會兒右手便被那團火纏著不放了,他也不掙扎,也沒出聲。”小孩接著說:“那蜂不像是咱家的,大爺對蜂好,他的蜂溫順。那些蜂是村頭兒那戶的,我心里明白。”我說:“你怎么知道?”他說:“那戶兒剛養沒幾年,割蜜狠,人心不足蛇吞象,恨不得把蜂箱上的木屑都削下來,不給蜂留,他們的蜂群總是飛逃,落在咱們院兒里的樹上,在樹干圍成一個拳頭大小的包。”他抬頭看了我,聲音有些顫,又說:“但大爺竟然沒有事兒,真是稀奇。”我聽了驚詫莫名,只當是小孩子說笑,勸說:“他素來和蜜蜂打交道,懂蜂的脾氣。”又問:“你家里也養蜂?”他說:“不養。”我說:“你怎么知道這么多養蜂的事?”他說:“大爺有時教我。”我停了停,又問:“他還跟你說過什么?”他思忖半晌,說:“他有時候會給我讀他寫的詩,這算么?”我說:“這算。”心里頓覺傷感。
直到夏末再見到大哥,他又清瘦了許多,唯有眼睛是亮的,煙一根接一根地抽,似活開了,毫不介意地袒露著那只畸形的手,變形的指頭鳥似的銜著煙蒂,再抽出一支又吸了火星續上。我想大哥若不再放蜂,哪怕是因了那只受傷了的手也好,便問:“大哥是不是再也不去了?”大哥似來了精神,道:“回來些日子,等棗花開了再去。你跟我過去瞧,我給你變個戲法。”我心中詫異,跟了去,一路上沒說什么,心還被那只手揪著,只呆呆地跟在大哥后面看。那只手便落在陰影里,朦朧閃現,我便挪了目光,臉上不由熱辣辣起來。待我們到了后山,一團蜂已經掛在了箱口,大哥道:“這窩蜂鬧分蜂熱呢,已經吃飽了食準備搬家,這個時候的蜂極溫和,不用怕。”說完,便開了箱蓋,找了新王,指給我看。我上了跟前,見那王豐肥油潤,還沒反應過來,便見大哥擒起新王放到下巴上,不知何故,登時那團蜂一擁而起,昏澄澄一片,騰向空中,火光一亮,似閃爍的熱流在空中炸開,隨著新王直飛到大哥的下巴和胸前,像是一團滾滾翻動的火焰。我渾身一抖,退后了幾步,后腦勺緊了起來,喊道:“哥”,便呆立在一旁,不再出聲。我斂了氣,見那只畸形的手順著大哥眼眶抹去,火焰后面是雙閃爍的眼,又見那只手穿過火團,只一掠,便拾了新王,放到了巢脾上,那團火竟也聽話般地跟了過去,齏粉似的碎在了新的蜂箱里。另有幾只蜂火星似的依舊纏著大哥,他只朝那零星幾只吹口氣,蜂便各自散開。那只畸形的手垂在大哥背后,我只愣住,一身黏汗,頭發漿糊似的貼在頭皮上,不知是那只手通了魔法,還是大哥發了癲。
那天晚上,我直接回了學校,權當作大哥傻了呆了,不再細想。又過了大半年,再見大哥,他竟瘦得脫了形,撣著手,悶聲歪在椅子里,一旁的嫂子眼泡兒蜇了似的紅著,屢屢望向大哥,又低頭抹淚。大哥倒是少了幾分癲勁兒,也沒抽煙,干坐著,見我回去,點點頭,照舊沒說話。我問大哥:“出什么事了?”大哥半天才回過神,囁囁著說:“去的那天晚上,跑了一宿,實際上跑錯了路線,天亮才到,一路顛簸,把三窩最好的蜂給悶死了。”嫂子還在哭,她聽不見我們說話,但她的哭聲并未斷過。大哥止住了,兩肘撐著扶手挺了身子坐起來,憤憤地說:“我應該開著巢門,哪怕讓它們丟了,也不能叫它們給悶死……”話咽進去,折了腰,掩面嗚咽了起來,嗓子里嗚隆嗚隆的,似拉風箱,我倚在桌邊,半晌方聽見一句:“巢脾都化成了水。”
受傷的手沒有讓大哥停下走蜂的腳步,但這三箱蜜蜂讓大哥終究還是停了下來。這次之后,大哥便再也不轉地放蜂了,他決定就留在山里,守在荊花地前。我想,這樣也好,至少大哥能永遠在家,這份愿想里夾帶著我的私心。我沒想到的是,之后的歲月里,大哥變得沉默寡言,他的生活半徑越來越窄,窄到只剩下蜂,和一個安靜的女人。
四
幾年后,我組建了家庭,丈夫托親戚把我調到報社,改做編輯,我和大哥之間的話愈發少了。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大哥給我打個電話,問我要不要回去看母親,我總以繁忙為借口,讓大哥代為盡孝。偶爾回去,院子里的蜜蜂是我們唯一的話題,反倒是嫂子,早早就去廚房準備,菜不到飯點就陸續端出來,她是在用她的方法挽留我。
我們成了一對疏遠的兄妹,近乎斷掉的手足。我在城里生活,自詡文明人現代人,他依然活在老家的老房里,我喪失了和他交流的方法,覺得他老了癡了傻了,有時候想想大哥的大半輩子,總想拉他一下幫他一把,但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搬到樓房的第二年冬天,我有了孩子。我請了產假在家坐月子,大哥帶著嫂子提了蜂蜜來看我。本以為會敘闊一番,誰知三人相視無言。樓房暖氣開得足,汗水把棉襖漚濕,但大哥仍是不脫,像是怕腌臜了我的沙發。末了,大哥訕訕地說:“冬天村里洗澡不方便,讓你嫂子在你們這兒洗個熱水澡。”我應了下來,帶嫂子進了浴室,熱了兩壺水,拿了臉盆,給嫂子放在浴室門口。她臉上兩塊酡紅,安靜地脫衣服,埋了頭,并不看我。遞給她毛巾,也喏喏地接著,待我欲掣回手來,才感覺到她手竟是抖的。
我掩門出去,見大哥仍穿著那件厚厚的棉襖,沒理會,找了話說。“今年怎么樣?”大哥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接了話,“以前年頭好,有雨水,季箱蜂一箱產一百多斤,現在年年春旱,荊條出芽晚,下透了雨才出芽,有時候一箱也就三四十斤,甚至有時候二十多斤。以前荊條六月下旬就開始流蜜,現在七月十幾號才流蜜……”說到興頭,大哥眼里多了一絲炯炯的光,不多時,我便走了神,從果盤里抓了瓜子,推到他跟前。大哥見狀,吞吐地言語了聲“不吃”,便停了話,短了目光呆坐著。良久,大哥用那只畸形的手去靠近心臟的夾兜里掏東西,是疊紙,掏出來放在膝上,又用那手顫顫巍巍地去捻,方遞給我,道:“你現在做編輯,我寫了點詩,你看看。”那些詩被抄在皺巴巴的紙上,歪歪曲曲的似猙獰的小手,趕緊合了起來,折痕深深地烙成了金屬般的堅硬,但又摩擦出了柔軟的毛邊。“好。”我說了句,把那摞稿子掂在手上,竟再找不出合適的話來。“要是行,你看看有沒有可能發出來。”大哥笑笑,煙把他的牙染得細碎,眼睛帶著企盼,極亮。
嫂子洗完澡,頭發還沒干透,大哥便帶著她走了。我掏出那疊紙,一張張看了起來,文字黏稠又斷裂,黏稠的像是語言井噴式爆發的嬰孩,斷裂的則像失語癥者零星迸發出的只言片語。我跳過了幾張被捏得軟爛的,林林總總讀了十幾頁,然后便對著墻壁發起了呆,越想越覺得大哥是個愚人。待回過神竟發現額頭上滲出了一層薄汗,方想起,竟沒讓哥嫂看一看孩子。
迫于親情的壓力,我從中挑了幾首,交了上去。等待結果的日子里,我總為那幾首詩感到羞愧,生怕同事們猜出來作者的身份——名字和我的很像,又是同一個地方出來的。過了一周,那組詩便被打了回來,我并沒再爭取什么,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個結果,心里也有些認同,更暗自慶幸這件事就此打住。
年底,我回了趟老家,給大哥帶回去了一床被褥,又挑了幾身兒衣服,也一并帶上了。家里不再養牲口,大哥便把蜂箱搬進院兒里,查蜂方便了不少,省得進進出出。進了屋,不見嫂子,只有大哥一人忙前忙后。沏了茶,大哥挨著我坐下,樣子委頓不少,問:“家里孩子都挺好的?”我點頭,說:“都挺好的。”掏出照片,叫大哥看,大哥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外甥,兩手托著,湊在眼前好生看著,似瞧見了真人,暗自笑著。我心里慚愧,哥嫂膝下無兒無女,這是他們最親近的小孩子了,接著又想起了那沓詩,心更揪了起來。大哥把照片遞了過來,我說:“這照片就是給你的。”大哥聽了高興起來,直說:“可要好好收著。”我又說:“先前那些詩,我挑了幾首,遞了上去,許是不符合報紙的風格,又給打了回來。”大哥漲紅了臉,撣了撣后腦勺,笑自己憨傻:“有個當編輯的妹妹,便總以為自己也能當作家了。”我接著說了句沒影兒的話:“回頭再試試其他報紙,興許行。”說完便從兜兒里掏出了那沓稿子,待大哥接了過去,心才算落地,只覺得這件事可算了結。大哥起身,進了里屋,挨了炕柜坐下,把稿子疊放進一個藥盒改成的匣子里,一并放進去的還有那張照片,又把那匣子隱于柜中。屋炕上側身歪著大嫂,似是剛睡下。
大哥從里屋出來,我問:“嫂子身體不舒服?”大哥晃了神,說:“這段時間鬧點毛病。”我又問:“什么毛病?頭疼腦熱的也不能耽誤。”大哥囁嚅:“心衰。”我心一緊,忙問:“多久了?”大哥道:“早了,這半年越來越厲害。”大哥停了半晌,嘟噥道:“去看過,吃藥也沒多大效果。”我低低地說:“用不用去城里醫院看看,有什么需要的,直接跟我說。你也得保重自己的身體。”大哥點了頭,只說:“不用,都看過了。”便沒再說什么,出了屋,半晌又進來,遞過來兩籃子蜂蠟和幾罐蜂蜜。“你老不回來,我給你留的。加水一熬,一過濾,就是黃蠟。”我擺擺手,說:“我要它干嗎。”說完便要走,大哥也不聽,只拾了兩籃子起身,歪歪斜斜地朝門口走去。陰涼處擺了幾只玻璃瓶,里面盛著乳白色膏體,我問:“這是什么?”大哥目光短了,說:“這半年取了點漿,給你嫂子喝。”說完便出了院門,貼著墻根兒走兩步,方回頭看我,眼皮紫紅,“本來以為這輩子都不再取漿了。”我方想起早年“割尾巴”的事,竟不知再說些什么,只挨了大哥身邊走。不出五步,大哥便先我一截身子,下坡路,他比我矮了一頭,我看不見他的臉,只盯著他硬實的鞋幫,靜了良久,我說:“寫了詩,還拿給我看。”大哥扭過身子,用騰著那只手刮了下眼眶,說:“哎。”
村里修了路,客車在村口橋頭有一站。我們停在橋上,橋下的水早已干涸。大哥陪著我等,靜靜地。我懂他,說長說短都徒增傷感,便并排站著。車來了,大哥把蜂蠟蜂蜜提了上去,又急急地下了車,我再也想不出什么話,打開窗戶跟他說,“回去吧。”
五
之后的幾年,我每年都回去幾次,以前吃頓飯再走,有團圓的樣子,后來嫂子不在了,只有我和大哥兩個人,我總覺得不值當他再準備一桌飯菜,便撂下東西就走。
大哥帶著我往母親的墳上走,那是家族的墳地。大哥跪在墳前,燒紙,添土,見了碎石子并不撿,只是培了新土蓋上,又給相鄰的幾個墳頭也燒了紙,接著便默默地坐了半晌,待起身時,雙膝已被濡濕。大哥問:“回家待會兒嗎?”我說:“再陪會兒母親。”他便站在近處守著,給我擋山風。待我坐冷了,回頭看去,見大哥在不遠處拔著雜草。
我說回家,大哥便陪著我靜靜地朝家走。走出去幾步,大哥忽然說:“我先回去燒水。”接著便緊了步子。我任由他先走,沒多久,便見他走到了山腳下,一點點貼近那座野山,身子立時矮了下去,最后竟融化在那片烏青里了。我看得慌張,趕緊喊了句,“大哥!”山那邊傳來了回音,微弱得似一點點漣漪,我笑自己傻,大哥怎么可能融進那片烏青里,加快了步子往家走。
到了院子,我見大哥在檢查蜂箱。冬天,蜜蜂遭受了重創。裹了霧,箱蓋變得沉重了起來,也可能是上了歲數的緣故,大哥掀蓋的動作笨拙了許多。有一箱進了老鼠,不少蜂被老鼠磕了。還有一箱往外飛蜂,大哥知道,肯定是無王了。打開箱蓋,果真,王死了。大哥見我癡癡地望著,便說:“蜂在蜂箱里結團成巨大的球體,天氣越冷,球體抱得越實,再冷的日子也能挨過去,蜂就是這么越冬。”說完,便取了糖汁過來,又說,“喂蜜比喂糖好,蜂享福,但蜜有氣味,容易招來盜蜂。”喂完蜂,便蓋上箱蓋,轉身要進屋。
這時,我見一只蜂在箱門外,像跳蕩著的金色浪花,又似一簇微微喘息的火苗,便問:“這只蜂怎么了?”大哥沒回頭,認識那只蜂似的,說:“那只蜂迷路了。”說完進了屋,我追在后面問:“不礙事吧?”他沉了聲說:“一只孤立的蜜蜂,就算有食物,有住處,也活不下去。”說完掀了簾子進里屋取東西,我探了頭朝里屋望了望,見屋里早就沒了人氣,家當落上了一層霜,聞起來又濕又冷。大哥取了玻璃杯,見我神情恍惚,以為我仍在為那只蜜蜂的命運困惑,便說:“蜜蜂單只活不了,脫離了蜂群,就離死亡差不多了。”
大哥坐在我身旁,褲子上裹著泥巴,頭發似被銀灰蒙住,月色般的銀灰,讓他看上去老了許多。大哥終于不再和我聊詩,我像是被饒恕或寬宥了一般,松了口氣。靜了良久,我說:“來的路上,我瞧見村口還有個老年活動中心。”大哥站起,俯身給我眼前的杯子添了熱水,說:“去那玩意兒呢。”我笑了下,心想大哥一點沒變,生活里除了蜜蜂,沒有別的,便問:“還有多少蜂?”大哥說:“歲數大了,只有六十箱。”說完把耳朵后面的煙取了下來,點上火,叼在嘴上。我說:“這個歲數就歇一歇,別養蜂了,又累又挨蜇。”大哥吸了一口煙,“蜇了好,蜇了不愛鬧痛風。”說完啞著嗓子沖我樂,我聽不出來那是自我嘲諷還是純粹的幽默,頓了頓,又問:“真沒想到,你養了一輩子蜂。”大哥點頭,說:“上癮。養了一輩子蜂,每群蜂都有特殊的氣味,獨特的性格,就和一個再熟悉不過的人一樣。”我說:“還記得當年轉地嗎?”他臉上滲出一點笑模樣,竟有幾分癡相,喉嚨里陣陣微響,又抽出一支煙,回過了神似的,說:“現在沒有純洋槐蜜,別說外行,內行不細分都分不出來,洋槐現在都摻二月蘭。至于棗樹,是最怕滅草劑的,現在棗花也沒了。”“大哥沒想著再找個人做伴?”大哥說:“你就會取笑我,誰愿意和養蜂人做伴,話又說回來,我有蜜蜂陪著,挺好。”大哥進到里屋,從里面拿出了一把二胡,是我年幼時他常拉的那把。大哥訕訕地說:“最近沒事兒干,又把這個拾掇起來了。”說完便坐在對面閉了眼,二胡聲響起,濕暈的夕陽從小小的窗擠進來,大哥的身子影影綽綽地掉進了火焰中,竟淋淋漓漓地在我眼前化開了。
又過了兩年,大哥害了眼,總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話,似有人做伴。蜂也養得少了,賣了幾十箱蜂,只留下了兩箱照顧。我跟大哥說:“和我去城里住些日子。”大哥只說:“走不開,還有這么多蜂。”我問:“你究竟牽掛些什么?”大哥坐在床沿,只望著屋外的那兩箱蜂,不言語,我也隨了瞧著,不禁疑惑,又問:“難道就被兩箱蜜蜂拴住不成?”說完,我的嘴巴像被燙住,噤聲不語。大哥的一生早就被兩箱蜜蜂拴住了,五十年前,他從爸爸那里繼承了兩箱蜂,養了一輩子,如今又回到了兩箱蜂。我頓時明白,他這輩子是不會離開了,他是不會走出這個村子的,他會永遠待在爸爸的遺產里。
大哥是在第二年秋天走的,是個晴朗的午后,突發心臟病。他走后,這個院子就徹底空了。整理大哥的遺物時,我從那個藥盒做的匣子里翻出了詩稿,我家孩子的照片,還有一本自費印刷成冊的小集子,很薄,騎馬訂,封皮是湛藍色的。打開的前兩頁全是家里人的照片,有一張上面有母親,我和大哥站在她身后,那是我們母子三人唯一的一張合照,剩下的是哥嫂的合影,還有幾張是我們兄妹二人年輕時的,再往后翻,全是大哥最后幾年寫的詩,嶄新的,我從未讀過。
我握在手上,定了定,靜了心,捻起一頁,喃喃地讀起來。
無垠的夏被廢黜
黑暗的溫床,琥珀似的
燃燒
一只迷路的蜂,碎屑一樣地
鳴叫
抱緊,摩擦出火
六邊形的網和棺木似的
懷抱
碩大的啤酒花
甜蜜的手掌
在巢房里
樹林,水邊,膽怯的
牧場
擠榨甜美,生產金黃
放下那本冊子,我竟發現自己的手掌上滿是汗,便倚著炕沿坐下,待了許久。我只覺得心里空落落的,連著這熟悉的屋子,院子,那些蜂箱,還有不遠處的山,都隨之空了起來,轉而又看見大哥的被褥,沿著墻角高高落起,早失了硬挺,蛇皮一般垂著,心里一陣翻滾,捂著臉嚎哭了起來。
大哥的后事辦得滯緩。農村殯葬改革,大哥的骨灰沒有埋進祖墳,而是放在了村集體的公墓里。存放骨灰的路上,我想起最后一次和大哥上墳,他看了看那幾個墳頭,俯身撿了根小木枝,癡癡地說:“以后我就躺在這里。”我記得大哥當時臉上是快樂的,像是掉隊的蜂找到了自己的巢房。
鎮里的養蜂合作社知道大哥的情況,聯系了我,我讓他們把最后的兩箱蜂全拉走了。我又回身望了望大哥的院子,金色的太陽照著土礫堆成的小丘,手推車上還放著幾大塑料桶的清水,不知是做飯用還是清洗用,上面罩著防石塊的紗網,車的把手锃光瓦亮,在陽光里發出奪目的光澤。不遠處是整齊排列的老蜂箱,藍、黃、黑、白,每個箱子上都標著不同的顏色,大哥說那是方便蜂群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簡介:張哲,中短篇小說見《十月》《中國作家》《長江文藝》《小說月報·原創版》《青年文學》《西湖》等刊,另有作品被《小說選刊》等刊物轉載。小說集《共生的骨頭》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