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如何健康發展?聽聽代表委員們怎么說
2023年全國兩會,網絡文藝依舊是代表委員們熱切關注的話題。如何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讓網絡文藝在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中起到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精神力量?他們積極建言獻策。
打擊盜版,加強網絡文藝版權保護
隨著網絡文學、有聲、動漫、影視、游戲等行業的多元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數字文化產業的繁榮離不開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網絡文藝是數字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侵權行為時有發生。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網絡文藝版權保護,成為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對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熱切關注數字文化產業的盜版問題。他表示,在盜版侵蝕下,創作者的熱情受到打擊,諸如現實題材、科幻題材等網絡文學創新題材的發展受阻,對營造百花齊放的內容生態環境造成了危害。他建議,有關部門能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相關問題予以明確,加強搜索引擎和瀏覽器等網絡服務商的主動過濾義務,對境外盜版網站進行站點屏蔽,建立高效的監管與司法聯動體系等,鞏固網絡文藝盜版治理成果,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也關注網絡文藝的版權保護,呼吁重視網絡文學的產業價值。他建議,有關部門推動落實“黑白名單”制度,向各大網絡文學平臺定期征集并公開重點作品監管名單,搜索引擎、瀏覽器、應用市場等網絡服務服務商采取必要措施強化對“白名單”作品的版權保護,對盜版侵權整治不力或本身存在盜版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商進行“黑名單”公示等。同時,盡快推動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網絡文學領域的落地,提高盜版侵權行為的違法犯罪成本,讓犯罪分子無利可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范宗釵將目光投向短視頻侵權現象,建議加大懲處力度,明確相關平臺責任,規定“二創”作品定義,限制短視頻時間內容。具體內容包括: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侵犯著作權行為的懲處和追責力度,對于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二、明確相關平臺責任。短視頻平臺絕不能以“避風港原則”為由減免應盡義務。三、爭取各方權益合理最大化。在法律允許情況下,規定“二創”作品定義,限制短視頻時間內容,合理分配平衡各方權益,促進版權權利人、平臺、作者等群體共同成長,從而促進短視頻行業乃至整體產業環境的健康發展及完善成熟。
媒體融合,助推傳統文化破圈傳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破圈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也是近年來熱議的話題。在助推傳統文化破圈傳播方面,網絡文藝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尤其是隨著網絡直播迭代更新,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依托于網絡平臺,傳統文化傳承人和愛好者紛紛開設直播間進行文化展演,令傳統文化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便觀察到,近些年,隨著網絡直播成為促進文旅消費的重要媒介,不少非遺從業者選擇在直播間推廣表演類、手工藝非遺,引發了一陣陣的“非遺熱”和相關非遺項目的消費熱潮。在他看來,用好直播等新型媒介,培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非遺文化消費模式,有望成為今后提振文旅產業的重要抓手,也能夠為文旅發展增添強勁動能。他建議,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支持、鼓勵各地非遺傳承人參與網絡直播培訓,用直播打賞、電商等工具為非遺創造經濟效益。各地在直播平臺開展“非遺”傳播的集中宣傳等活動,加強針對年輕人的非遺知識傳播。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鎮學蘭村黨支部副書記吳少玉也關注到文旅融合的浪潮,“非遺+文旅”的新模式不僅能使非遺項目豐富旅客體驗,還能激發傳統手工藝人的創新熱情。近兩年,吳少玉探索了不少新的銷售渠道,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把海南土糖賣向全國,并根據顧客的消費習慣,改變包裝、化整為零,擴大銷路。“以土糖為核心建立的鄉村手工藝文化產業組織體系,將土糖工藝從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既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也為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探索。”
“我們感受到群眾對文藝工作者的認可,也體會到當今時代文藝作品的價值所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談到,文藝與數字科技的結合,可以碰撞出更大的火花。北京人藝在慶祝建院70周年期間,將劇本朗讀、經典劇目導賞放送、專題紀念晚會、院慶當日9小時實時直播等一系列演出和活動搬到線上,8天時間網絡實時觀看人次達約1.5億。其中,首次采用的8K技術錄制、高清實時直播更是把經典劇目送到觀眾身邊,以科技力量加持文藝精品的傳播。馮遠征表示,北京人藝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守正創新,展現新時代新形象,創作更多文藝高峰作品。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高等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文斌也認為,新時代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他研究的陶瓷文化也需要活態傳承,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為此,他建議,陶瓷文化可以和展館、數字、研學、文創以及文旅等結合,通過當前先進的網絡、虛擬現實等技術,在線上集中展示中國制瓷技藝以及陶瓷展品。
創造條件,為文藝“出海”保駕護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成效卓著、影響遠大,但實際的問題也不少。如何構建良好的“出海”條件,為中國文藝揚帆遠航提供保障,成了部分代表委員關心的議題。
閻晶明注意到,有一大批境外文學翻譯網站,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大量翻譯國內網絡文學作品,謀取經濟收益,阻礙了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的開拓與發展。由于海外取證難度大、侵權內容監控難、小網站打擊難等因素制約,中國網文平臺進行海外維權的成本和壓力極高,難以保障自身知識產權,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長期品牌形象受損,不利于“出海”事業的長期發展。為此,他建議相關主管部門組織專業機構和服務支持單位,協助中國網絡文學企業在海外維權和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競爭力。
今年首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吳敏婕是一位中華文化傳播者,她于2013年創辦的“意外藝術”致力于讓藝術走近大眾。她在多年的文化傳播實踐中觀察到,短視頻已經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但中華文化在通過短視頻傳播過程中,時常遭遇“水土不服”的問題。為此,她建議自媒體工作者和專家學者能密切配合、取長補短,以優質內容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基礎,通過完善對外傳播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深化傳播內容、支持多形式文化精品出口等方式,探索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陶瓷是一張傳播中華文明的名片,從古至今在中華文化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中華文化走出去,始終繞不開陶瓷文化走出去。”劉文斌認為,要進一步加強國內、國際之間的陶瓷文化藝術交流,向國際社會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是一名陶瓷藝術家。她也表示,陶瓷是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是承載東亞文明、西南亞文明和歐洲文明相互影響作用的“天下之器”,在文化傳播和交流中有著天然優勢。
開拓視野,網絡文學作家仍需潛心創作
近段時間,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大討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成為熱議話題。尤其是ChatGPT,可以像真人一樣和客戶交流對話,還能寫詩、做文章,引起了文藝界代表委員們的關注。網絡上有人實驗,用ChatGPT進行網絡文學寫作,質量不輸一般水平。這讓人不禁懷疑:未來人工智能會搶走作家的“飯碗”嗎?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蔣勝男對此有所思考。她認為,人工智能對文學創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文藝作品終歸是人類創造力的結晶,優秀網絡文藝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劣質網文很有可能將被人工智能替代。同時,對于網絡文學IP影視化后出現的“魔改”現象,蔣勝男認為目前很難避免,但作為網絡文學寫作者,絕不能草率拼湊作品,仍需要堅持潛心創作。
網絡文學作家還需開拓視野,耐心寫作,這也是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黑龍江省作協主席遲子建的觀點。她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黑龍江省作協重視網絡文學發展,于去年成立了網絡文學委員會,她自己也曾主持過網絡作家創作座談會。“黑龍江有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網絡作家群體,他們在文學表達上率性通透,藝術上自由奔放,這些都是好的文學品質。但他們書寫的題材,多集中在歷史領域。如果他們能兼顧現實,并且更多地從中外經典作品中汲取營養,他們創作的視野將更加開闊,作品質量也會有更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