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戎:創造性推動“數字戲劇”發展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最為關注的是如何創造性地推動“數字戲劇”繁榮發展。數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指出了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在郝戎看來,面向未來發展數字科技、數字文化,戲劇界、學術界要有自己的思考與本國的原創,要發出“中國聲音”。“無論是我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還是數字中國應用場景,特別是國家文化數字化自主創新路線,都應從基礎研究開始。”因此,郝戎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建議有關方面要加快建立我國數字化發展戰略的話語體系和概念體系,并在高校加大對包括“數字戲劇”等在內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
“從中國的演劇體系和傳統文化中能清晰地知道,人的情感來自心靈,人的思想來自高尚情操的創造性思維,機器人不可能有情感,更不可能有獨立思想。”郝戎說,近年來,“元宇宙”概念在國內十分流行。今年年初,基于機器學習的聊天式交互系統的ChatGPT又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陣“人工智能”熱潮。元宇宙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發展前景,而通過了圖靈測試的ChatGPT在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意義,這些概念都是數字科技、數字產業的范疇。郝戎認為,“元宇宙與‘數字中國’對應,ChatGPT與我國大數據發展戰略對應,其基本概念、基本內涵基本一致。然而某種程度上,與夸大西方技術領先性相比,學術界對‘數字中國’發展戰略和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的關注度還相對不夠。特別是龐大的算力系統耗費能源巨大,大量的娛樂性交互誤導廣大民眾,且并不能創造知識,這與我國節能降耗推動‘生態文明’中國式現代化相悖”。
梳理近年來國家層面的文化數字化戰略部署,從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數字中國”遠景規劃,包括數字政務、數字生產、數字產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等,作為國家戰略部署,配套推動的“東數西算”的國家數字化新基建;到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國家數字文化發展戰略;再到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郝戎說,從中可以看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也應大力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中國”建設。為此他建議:
一、加快構建新時代文藝話語體系。從文藝界開始,建立我國數字化發展戰略的話語體系和概念體系,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反對以技術侵犯人體的科研活動;反對故弄玄虛的情感機器人、思想機器人,以中國的“和合”文化推動機器人輔助人類的智能科技發展,實事求是地推動智能機器輔助人類智力解放的“數字中國”創新體系,在數字時代的未來發展中,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數字中國”“數字文化”“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宣傳和有關文藝作品的創作,有力地抵制西方概念的蓄意炒作和夸大的不實的誤導性宣傳。
二、重點支持新文科實驗室基礎建設。數字文化既有數字科技的中國原始創新,也有數字科技的中國話語體系建設意義和宣傳效果,建議以《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為指導,加大新文科實驗室建設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支持、科研條件建設支持和科研資金支持;加大學科交叉融合的自主學科建設,包括新興學科建設資金的支持和學科體系建設的科研經費支持;著力解決人文領域科研資金少、科技研究力度不足的問題,重點突破數字文化、數字藝術的科學研究范式變革,重點突破西方概念誤導的被動格局。
談及“數字戲劇”這一中央戲劇學院已正式設立為學科交叉融合的自主創新學科,郝戎認為,“數字戲劇”作為數字文化、數字藝術、數字中國的話語體系,在戲劇創新和新媒體創新方面具有顯著的跨學科研究特點,典型地體現了以中國的戲劇構建中國敘事體系的發展方向。“‘數字戲劇’的創新過程中,我們深刻地理解了新文科實驗建設的重要意義。”,郝戎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藝術院校和藝術院團的新文科實驗室建設、交叉融合學科體系建設的政策支持和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