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 書寫時代精神 ——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長篇小說述評
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圖書評選中,《遠去的白馬》《千里江山圖》《平安批》《琵琶圍》《銅行里》5部長篇小說獲得“優秀作品獎”。這五部獲獎長篇小說在主題表達的深度、題材開掘的廣度和手法創新的力度上各具特色、各有突破,是近年來中國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獲。
創作主題愈加鮮明,用心描繪民族復興的精神圖譜
近年來,廣大文學工作者秉持大歷史觀、大時代觀,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自覺將文學追求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相結合,生動講述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繪就出百年大黨砥礪奮進的壯麗畫卷,奏響了一個古老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鏗鏘足音。
紅色文化成為長篇小說創作的激昂旋律。《遠去的白馬》根植于真實的歷史故事,以東北解放戰爭為背景,書寫了一支由游擊隊員、支前民工等組成的“雜牌部隊”37團在血與火中淬煉成長為一支鋼鐵隊伍的全過程,彰顯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題。作者朱秀海深情地說:“這部小說創作歷程讓我明白真實是創作者最強大的武器。”有了對真實歷史的了解,才會有真正的感動和創作的熱情。《千里江山圖》聚焦革命年代地下黨的艱苦斗爭,以類型化敘事對主題小說進行了探索,以合理真實的人性邏輯洞察極端環境下的人物內心世界,達到了紅色題材、諜戰類型和先鋒敘述的圓融表達,為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傳統歷史文化成為長篇小說創作的深厚沃土。《平安批》以僑批行業的發展為中心和主要線索,描述了20世紀初潮汕僑商下南洋的艱難創業史,彰顯了以鄭夢梅為代表的愛國潮商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重情守義的傳統美德和濃烈的家國情懷。《銅行里》以位于沈陽銅行里胡同的老字號“富發誠”百年來三代銅匠的夢成與夢碎,揭示了工匠精神只有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時代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道理。這兩部小說通過描摹行業的百年興衰得失,展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為了美好明天不懈奮斗的壯闊歷程。
時代發展變化成為長篇小說創作的豐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彰顯了當代中國最宏大的“主題”,也提供了現實題材長篇小說創作最精彩的“故事”。《琵琶圍》聚焦脫貧攻堅這一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以脫貧干部在短短9個月內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完成最后的釘子戶搬遷和脫貧任務為主線,同時設置了為啞伯解開經歷之謎的暗線,將歷史上江西贛南中央蘇區革命精神與當下貧困山村脫貧攻堅的干部事跡連接起來,凸顯了共產黨人百年來不變的初心與使命。
人民立場更為堅定,深情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近年來,人民奮斗的身姿、昂揚的面貌在新時代文學創作中得到了生動展現。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傾情塑造人民英雄,傾力反映人民心聲,傾心書寫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可以說是獲獎長篇小說的鮮明精神底色和美學追求。
英雄是時代的坐標,英雄來自于人民。《遠去的白馬》塑造了趙秀英這位從人民中走來的女英雄形象,她在戰爭中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后她隱去功與名,任勞任怨地度過一生。《千里江山圖》以鮮明堅定的情感立場刻畫了為革命甘愿犧牲的地下黨員陳千元、董慧文、衛達夫等革命者群像,他們用生命照亮了風雨如晦的暗夜,共同繪就了一幅革命中國的“千里江山圖”。《銅行里》通過父子對話的形式,講述了“軟銅冊”上記載的近百個與銅器有緣的人物。從富發誠開山之人富掌柜到為護衛寺廟銅鐘而罹難的九佬,從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32個司號員再到改革開放后下海經商的民營企業家,作者用筆雕刻出了一幅人物性格各異,但都身懷熾熱家國情懷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百年百位忠烈圖”。
《平安批》的“批”即信,指的是當年下南洋的華僑通過批局給國內親友的匯款和家書。小說展現了以主人公鄭在梅、鄭乃誠為代表的僑商重信守諾、堅韌不拔的內在品質及收平安批的女眷們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形象,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信念都承載在一張張薄薄的“平安批”上,鉤沉起深厚的潮汕文化。小說《琵琶圍》每一章都以一首峙城客家歌謠或燈彩戲引入,帶有濃郁的贛南客家鄉土味道。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在這部作品里不僅僅是點綴,而是成為了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扶貧干部何勁華和金彩鳳分別是峙城縣燈彩制作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兒子和縣劇團演員,他們用當下中國新的時代精神為當地獨有的文化記憶和藝術形態賦能,幫助琵琶圍內的貧困戶實現了心靈的突圍和精神的重塑。這些小說深挖地域文化這口深井,將宏大主題審美建構在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里,將地方性、特殊性的知識和經驗升華成具有整體性意義的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展現了獨特的中華審美風范。
組織引導更加有力,助力推出文質兼美的精品力作
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在促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方面,很好地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在工程有力推動下,中央和各地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單位不斷加大文藝創作組織引導力度,形成了以機制保障創作、以評論提升質量的良好態勢。
小說《遠去的白馬》《千里江山圖》《平安批》《琵琶圍》《銅行里》等,或被列為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中國作家協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或受到各省(市)文藝作品工程扶持,其中多部入選有關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主題文藝創作重點跟蹤項目。在充分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的基礎上,相關部門組織評論家提前介入和深度參與也是打磨優秀作品的途徑之一。江西省委宣傳部專門為《琵琶圍》作者協調了創作假,使其有長達一年的時間深入田間地頭,采訪100多名扶貧干部,為創作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平安批》初稿完成后,廣東省作協專門召開作品審讀會,邀請專家圍繞作品的完成度、題材的進一步開掘空間等方面提出了多條修改意見,推動作品打造成真正的厚重之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的推動下,廣大文學工作者必將更加自覺地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投身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不斷創造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文學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