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的博物館:文博也能超越時空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央博”數字平臺建設正式啟動。該平臺將利用VR/AR虛擬技術、裸眼3D等手段構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體系,讓國家級文化資源鮮活地呈現于億萬受眾的指尖、眼前。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迭代,疊加疫情沖擊下的閉館與限流,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創新成為很多博物館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重要途徑。當下,“文化藝術+數字化/影視化”讓文博資源更加“活起來、亮起來、傳起來”,并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征。
疫情期間,故宮博物院、三星堆遺址等文博機構陸續開啟“云觀展”模式,觀眾得以足不出戶體驗館藏展覽。今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全球33家博物館舉行“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近150件世界級藏品在“8K展示+5G直播+AR沉浸”的技術加持下,吸引超200萬網友觀看。
隨著大眾對云展示、云直播、云講解等傳播形態越發認可,博物館通過“云傳播”能進一步提質增效。其關鍵在于以下幾方面:第一,館藏展品能否實現全面、精準、高質的數字化加工,以此打破展覽的時空限制;第二,線上展覽是否有足夠的創意支撐,以此打造高認知、強參與度的文化品牌和熱點活動;第三,傳統數字化采集能否與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接軌,在知識獲取與按需傳播、個性化定制與交互式體驗等方面再進一步。
同時,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應警惕“來去匆匆”和“唯流量”觀,文化普惠更需要“時間的玫瑰”與可落地的共享觀。以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考古大發現之一的敦煌藏經洞為例,由于歷史原因,所發現的7萬多件文獻文物現分藏于中、英、法等國數十家收藏機構,一直缺乏完整的聯合目錄。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敦煌遺書數據庫建設》立項,希望實現全球各地所藏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回歸。十年磨一劍,“敦煌遺書數據庫”于8月19日上線,已成為全球學界共享完整敦煌遺書數據的重要平臺。
如果說,數字化通過技術創新,讓受眾更便捷地走近館藏展品;影視化則運用敘事策略,讓大眾更好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和精神。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大型紀錄片《榮寶齋》,一展中華老字號350年的傳承與發展、底蘊與底氣。通過先進視聽技術帶來的精致影像,米芾、文徵明、“八大山人”、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等名家的藝術精品,跨越數個世紀實現“超高清同框”,讓觀眾直呼過癮。
平日深藏于“國家畫廊”“民間故宮”中的名家珍品固然極具觀賞性,但節目更力圖展現的,是一代代榮寶齋人在3個多世紀的滄桑浮沉中,如何堅持誠信為本、恪守初心,如何薪火相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不僅是回顧歷史中的一家老店,也是在反躬探尋我們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根與路。著名藝術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將種族、時代、環境列為對藝術產生影響的三大重要因素,民族影響藝術、藝術也反映民族。榮寶齋文化品牌屹立不倒的背后,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彰顯著中國美學體系不斷生發繁榮的蓬勃生命力。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邁入新時代,數字與影像助力文博事業發展,是實現文化繁榮、知識普惠的大勢所趨。此前,國家層面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到2035年,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屆時,從歷史中款款走來的文博精品,又將與每個普通人產生何種共鳴?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作者:呂帆,系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