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 ——評沉洲報告文學《鄉村造夢記》
沉洲的長篇報告文學《鄉村造夢記》聚焦福建寧德市屏南縣,講述了以林正碌為代表的“造夢者”通過堅持不懈地發展文創產業,帶領當地村民改變山鄉面貌和自身命運的故事。作品通過扎實的采訪和細膩的描寫,生動呈現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
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略帶憂慮地認為,城市化不可避免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傳統密切的關系紐帶被切斷,人與人之間的責任感與義務感在消退。另一位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亦認為,城市繁華的背后是冷淡的人情,冷淡的背后是理性的算計。
讀《鄉村造夢記》時,我在想,從城市來到鄉村的林正碌與這些思想家是否有共鳴?他是否會一直在思考,鄉村如何創造春天與夢想呢?
答案就在《鄉村造夢記》中,這是一個讓人驚訝的造夢記錄。閩東屏南縣的龍潭村,因地處偏僻、資源匱乏,大量村民外出務工,村落空心化嚴重,一個原本有著1400多人的鄉村,僅剩100多位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多數人眼里,這樣的鄉村不值得投入,要想致富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轉機就在2017年。那年5月,龍潭村啟動了文創推進鄉村振興項目。村里開始修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藝術空間及其他基礎設施,鼓勵村民并吸納外來人員參與鄉村提升工程。于是,一批人以文化創意的“內功”發揮“七十二絕技”,變不可能為可能,力挽狂瀾。文化創意產業策劃人林正碌,正是在此背景下來到龍潭村,以教農民繪畫為切入點,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教學活動。不少村民熟練掌握了繪畫技巧,通過網絡銷售作品增加了收入。后來,林正碌又配合龍潭村修復傳統民居,致力于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居環境。最終,小山村華麗轉身,竟然引來100多位城里人來常住,村民陸續回流了400多人,龍潭村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龍潭村的轉變,難道只是現代性這個龐然大物橫沖直撞的結果?城里人放棄城市的生活方式,選擇一個幾近荒蕪之地來生活,難道僅僅是出于厭倦都市的矯情,抑或為了實現海德格爾所言的“詩意的棲居”嗎?這樣的“造夢工程”可以復制嗎?
鄉村自然風光優美,是吸引許多人前來旅游、創業的重要原因,但僅此還不夠。龍潭村從當地村民認為的生活不便之地,變成從城里來的新村民的鐘愛之地,一幅新時代新農村藍圖在這里徐徐展開,其中有著根本原因。龍潭村有著優質的生態資源,住在終日背靠山林、面對清溪的空間,人們與大自然耳鬢廝磨,身心與之融為一體,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這的確是詩意的棲居,但關鍵在于,這里的祖厝是被林正碌用現代理念精心改造過的祖厝。林正碌從藝術教育入手,充分重視和盤活當地文化資源,把外地藝術家引入農村社區,因地制宜地帶領當地村民發展文創產業,讓他們都成為能致富的鄉村藝術家。
那么,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千里迢迢地來到龍潭村、改變了龍潭村呢?正是一群“斜杠人”。他們愿意遠離塵囂,積極追求另一種生活,即使有人一開始不屬于長袖善舞的角色,但來到龍潭這個地方后,也出落得多才多藝。正如林正碌當年被誤判“五音不全”,他由己及人,想到人們的藝術天賦可能被這種“定性”耽誤。受此啟發,他用接地氣的藝術教育帶動村民“作自己的曲”“唱自己的歌”,激活了人們的創造力。這是自由的雙向選擇,有著沉淀多年人文底蘊的“龍潭夢幻空間”,正是他們傾力打造的。那些慕名而來的游客見到了什么?公共雨廊、美術館、咖啡廳、音樂廳、祠堂戲院、酒博館、書店、四平戲博物館、公益藝術教育中心、龍吟臺廣場……如此夢幻卻又真實可見,龍潭村的蛻變水到渠成。
作品中,作者除了重點講述從城里來的林正碌等人的故事,同時記錄了農民、返鄉創業者以及縣、鄉、村干部通過文創振興鄉村的過程,夾敘夾議地總結屏南文創產業實踐特色和經驗啟示。頂層設計,政策東風,政府支持,文化創意,合力推動龍潭村成為鄉村文創發展的空間,成為引領新生活方式的港灣。《鄉村造夢記》一書的意義,不僅在于展示從都市旋渦里出來的夢想者的追求,更在于揭示文創振興鄉村的時代機遇,在于總結發展鄉村文創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