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文學發展新生態:閱讀、評論、創作的全民化
古代中國,“學而優則仕”,知識掌握在官僚文人手中,除了少部分借由科舉之途、實現人生逆襲的寒門學人之外,普通大眾缺乏接觸書籍的機會,缺乏識文斷字的能力,他們既不是文學的鑒賞者,也不是文學的評論者,更不是文學的創作者。誦讀《送東陽馬生序》,時人仍為明代文學家宋濂求學時家境貧寒、只能冒著寒冬、借他人之書抄錄的不易而動容,感于其求學環境之艱、求學心志之堅。這也從側面透露出在媒介壟斷的時代,知識被圈養在社會精英階層的“金籠”里的社會現實。
而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自媒體時代,文學內部生態呈現出全環節的全民化趨勢。此處的全民化意指:從文學活動的內部環節來看,全民參與閱讀、評論乃至創作,這是此前中國文學史上未曾出現過的蔚然奇觀。你永遠搞不清楚自己身邊究竟有多少親朋好友正在自媒體上偷偷寫文,他們白日里在公司里兢兢業業,在田間地頭默默耕耘,是緘默不語的工人、農民,夜晚則華麗轉身,換上“馬甲ID”,成為網絡世界的“二次元游俠兒”,快意文學江湖,揮斥方遒……于是某一天你會意外發現,你“入坑”很久的《我在C市的奮斗故事》正是出自那個在工地上搬磚的二大爺之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文隨時易亦當刮目相待。
一、文學全民化之趨勢
文學全民化意味著文學發展進程中進一步的中心化、精英化。傳播學界將人類社會的發展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分為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絡傳播階段,而媒介時代的轉變則推動文學上路,在兩千多余年里經歷了從貴族化到精英化再到全民化的歷程。從文學活動的內部構成來看,文學活動則通過媒介傳播串聯起涉創作、閱讀、評論三個環節。而就當下中國實際而言,在世紀之交之前即網絡傳播階段之前,文學變革是環節性的變化,或發生在創作環節、或發生在閱讀環節、或發生在評論環節;而到了網絡階段,文學生態出現全民化趨勢,這不僅是文學活動中一環節的變局,更是全環節的新態,這是文學發展的時代之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全民創作
從整個文學活動過程而言,筆者認為,眼下,互聯網時代尤其是自媒體興起對文學生態的最大影響在于創作環節,其另辟蹊徑地促使文學從“精英創作”走向“全民創作”。世紀之交以來的自媒體方興未艾,作者與讀者的身份逐漸模糊,如果不拘于“純文學”“純文本”去界定文學作品的范疇,則可看見從早期的BBS、網絡博客、論壇、文學網站,到今日的微信公眾號、百家號,從UGC(用戶內容生產)、PGC(專業內容生產)到OGC(職業內容生產),從“大家”(社會大眾)、專家(專業人士)、行家(職業作家),多元渠道、多元內容、多元主體構成了網絡公共文化場域“眾聲喧囂”“百家爭鳴”的文化景觀,創造出了海量的文本、超文本,造就了當代文學作品的海量爆棚,這昭示著文學創作的全民化趨勢。
(2)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趨勢與數字化閱讀相輔相成。從政策層面來看,全民閱讀是黨和國家于2006年提出、建設學習性社會的重要舉措。而從社會文化發展現實而言,全民閱讀則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在日漸成熟的互聯網通信技術的支撐下,通信設備如電腦、智能手機、電紙閱讀器等媒介逐漸普及。從“入網”迄今,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數字化閱讀已然超越紙質書本閱讀,從最初的“電子出版物在國內讀者中的使用率只有4.4%”,到現在“人人有手機、時時皆可閱讀”,數字化閱讀成為全民主流的閱讀方式。數字閱讀基于閱讀媒介多樣化、內容生產多元化、閱讀渠道的多樣化,相較于傳統的紙質閱讀,呈現出交互性、非線性、開放性等特點,一方面全民閱讀加速了“數字化”閱讀時代的到來,反之,數字化閱讀推動了全民閱讀的發展。
(3)全民評論
互聯網時代催生了一個全民點評的時代。點評本是一個日常生活中發生頻率極高的行為,商品質量上乘,口口相傳則可成“口碑”,在此,若將點評放在文學研究范疇內進行探討,則形成了富有學理性的文學評論。在此,需明確文學評論的概念,學術界一般認為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而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文學后,中國學者才開始用近代學術研究的方法進行文學評論,但在長期的實踐中,存在著“文學評論”“文學批評”混用的現象。根據現在學術界的一般認識,可將“文學評論”等同于“文學批評”。若將文學評論視為一個動態、不斷深化的文學活動過程,則文學批評等于狹義的文學評論,重在批評,而廣義的文學評論則包括詮釋、批評、研究、理論構建,文學批評是“積之跬步”,文學評論則是“千里之行”。
互聯網時代,針對文學作品的點評則是以數字化圖文的方式固定下來,進行海量傳播。Web1.0 時代,網友在BBS上的文學群落,或者個人日志、博客上發表點評。因上網設備的不便,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不高,此時的大眾點評還未形成較大的影響力。隨著Web2.0時代的興起,互聯網普及程度提高,網民基數增大,網絡文學大規模商業化,網絡文學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網絡文學影響力日益增強,“書粉”扎根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形成了成為文學評論的重要場域。
社交媒體上的全民評論可按閱讀與評論的模式分為兩種類型:其一,閱與評相對分離,即讀者在閱讀后轉戰社交媒體,進行評論,形成了以讀書網站論壇、百度貼吧、讀書論壇等為主要陣地的評論區。在網絡社交平臺上,讀者通過相同的議題聚集,進行即時互動,相關討論涉及傳統文學、網絡小說。尤其是在讀書網站書評區,讀者評論因其直接與創作者產生交互,一方面對作品的價值、內涵進行了豐富與拓展,另一方面,讀者的評論可直接影響了連載作品的創作走向。這類以晉江文學城等文學網站尤為突出。其二,閱與評同時進行,即“邊讀邊評”,體現出評論的社交化趨勢。以微信讀書為例,讀者讀到與心契合的佳句或是存有疑問之處,可以在線創建筆記,記錄心得體會,相應筆記會被讀本書的其他讀者看到,這種體驗就像是在圖書館閱讀書籍,不時地翻閱到前人留下來的書簽批注,但不同的是,那個在圖書書簽上留有墨香的前人已杳無蹤跡、不可追尋,你只能憑借她娟秀的字體,判定是一位鐘靈毓秀的佳人,而在讀書APP上,你可以直接與前人進行互動,為她點贊,再續寫筆記,借著文學的雙槳,劃著友誼的小船,在網絡時空里收獲一段書友之情。
二、文學全民化之獨特內涵
互聯網場域催生的文化形態與現象不斷沖擊著既有的學科園囿,更新學術研究的視野與方法。在當下的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文學是主體意識、藝術審美、商業價值、主流價值等多元目的交織后的產物,是藝術,是商品,也是媒介。媒介轉型發展、政治文化表達與經濟發展需求賦予文學發展復雜的精神圖景。
早在20世紀30年代,隨著文化工業的興起,經由機械大規模復制生產的書刊、報紙乃至電影等文化商品充斥于西方世界,引起了西方學者的憂思。以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首先提出了對于“大眾文化”的批評。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阿多諾等人認為,大眾文化如機械化復制的電影、書刊等代表著一種虛假的精神許諾、快餐式的文化消費,在商業化與極權的政治下,文化藝術被權力玩弄,失去了自律性,變得淺薄媚俗。這是基于當時德國在納粹統治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而發展起來的大眾文化批評理論。而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文化商品的形色涌現與西方學說如法蘭克福學派學說的引入,使得學界開始運用其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反思網絡文學、電影、流行歌曲等新的文化形態、現象,對大眾文化基本持著審慎與質疑態度,這忽略了中國特殊的國情背景。今日,中國的政治文化環境進一步變化,文學發展則呈現出全環節的全民化。
本文所謂全民化不用“大眾化”的表述,是著眼于當前中國的政治文化環境實際而言,與法蘭克福學派所謂的“大眾文化”作出區分。雖然二者同指媒介化、商業化推動下,文化發展呈現的去中心化、去精英化屬性,但全民化則是相較于大眾化的一種發展,具有其獨特的時代內涵。
(1)全民化蘊含著文學的人民性
全民化順應了中國文化建設中的“人民”思想,體現了中國主流價值的表達,蘊含著文學的人民性。“人民”作為我國政治文化生活中高頻率出現的詞匯,體現了中國獨特的主流價值。在中國的文化建設中,“人民”這一無處不在的政治共同體則是中國文藝的反映主體與服務對象。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時,強調文藝工作“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奠定了新中國文藝發展的政治基礎、思想核心,確立了文藝的方向和風格。2014年,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而要把握住當下文化的歷史坐標,則需把握文化發展的“人民性”。就文學領域而言,全民閱讀、全民評論尤其是全民創作,使得人民掌握了講述自己故事的主動權,更好地體現了人民性。
(2)全民化蘊含著媒介的時代性
全民化由媒介轉型升級造就,蘊含了媒介的時代性。21世紀是人類歷史大變革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轉向數字經濟社會,具有顛覆性的技術變革重塑人類社會文化,影響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帶來了系列文化反思與文化重構。以互聯網通信技術為依托的各類媒介涌現,深深嵌入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介與人類本身深度交互與嵌連,一個隨時隨處即達的無界網絡空間串聯起世界的物理空間、社會的文化空間,締造了一個開放、共享的互聯網世界,其中就包括了虛擬無界的公共文化場域。互聯網與社交媒介的普及,解放了文學創作的生產力,豐富了文學創作的生產要素,進一步加速文學藝術的全民化和數字化轉型,文學不再是特定社會階層、精英創造的專利,而變成了普通民眾參與共享、參與創作的精神資源。在這個人類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互聯網世界中,包括文學在內的萬物逐漸獲得了數字化的分身,開啟了一場“基因突變”的進程。文學作品如電子書刊、有聲書籍、交互式書籍等以多樣化的網絡視聽形態再現,給人們的閱讀享受帶來了多重選擇,從紙上到屏幕,從視界到耳畔,從獨品到眾評,從讀者到作者,從腦海到云端,全民參與,多樣共享。
(3)全民化蘊含著人口的內涵性
全民化體現了我國人口的識字率乃至文化素養不斷提升,蘊含著人口發展的內涵性。一個文化素養不斷提升的社會群體文學全民化的前提與基礎。首先,其得益于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政策舉措。據國新辦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2021年5月11日)我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其次,互聯網時代,網絡課程平臺、各類文化教育網站以及其他知識信息平臺的涌現,降低了獲取知識的門欄,豐富了獲取知識的場景,信息獲取越來越泛在化,一個能與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功能上形成互補的虛擬“社會大學”形成,不斷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
三、小結
置身二十一世紀的大變革時代,處在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分叉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不能意識到時代鏡湖下的微瀾,而這股微瀾也許會在某天匯聚成洪流,裹挾著我們奔騰向未來的縱深處。文化研究中,一直存在“他者”與“我者”的視角,以今人即“我者”的視角觀今日之變局,因是日常生活中所習見的,我們不免覺得這是“常態”,是時代的溪流;但若是后人借助史料回溯,像是用望遠鏡般拉近時空的距離,以“他者”的視角來觀之,必會發現隱藏在今人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常態化“變態”,這是時代的洪流。本文聚焦當下,對互聯網時代文學發展新生態進行探討,提出了文學全環節的全民化趨勢及其蘊含的三個獨特內涵,但需明確的全民化只是一種可行性,而不是必然、實然性,如文學創作的全民化,意指全民參與文學創作的可行性與趨勢,而并不是指所有人都參與了文學創作。因缺乏他者與歷史的視野,也因本人學力有限,關于文學發展的生態探討,只是浮光掠影,難免存在片面不當之處,如何從中國悠久的文化中、從國外的優秀思想中汲取營養,構建回應當前中國文學新生態、新現象、新形態如網絡文學及評論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仍需進一步探究。
本文是四川傳媒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立項項目研究類重大培育項目《媒體深度融合視域下影視作品、評論與傳播的關系研究》研究成果(川媒院[2021]122號-2)。
特邀作者:牟榕,四川傳媒學院教師,從事文藝評論,影視藝術研究;吳道天,四川傳媒學院助理研究員,四川省電影家協會,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