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藝通心 ——文藝界委員熱議思想道德建設與精品創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承擔著成風化人的職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在今年兩會文藝界的小組討論會議上,委員們熱情飽滿地圍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創作精品力作,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的熱點話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創作文質兼美的作品
“文藝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品質直接關乎文藝作品的創作質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具備高超的才氣,還要正身修己、加強學習、見賢思齊。”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率先發言,引起在座委員一致認同。馮遠認為,文藝工作者的自身修養不只是個人私事,文藝行風的好壞會影響整個文化領域乃至社會生活的生態。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有責任弘揚行風藝德,發揮文藝作品教化、感化和撫慰人心的作用,為提升全民文化素養貢獻力量,以精品力作回報時代、回報人民。
在全國政協委員、八一電影制片廠一級導演陳力看來,作為文藝工作者,文藝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創作者的人格,看一個人的作品,也是在看他的思想道德。“創作好作品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心靈凈化的過程。在創作文藝作品中,培養創作者的人格魅力,修煉創作者的道德品質。要創作文質兼美的作品,就要深入生活,感受、體驗生活,如果你接觸的所有人和事都是正能量的,自然而然地你就會被培養得內心純粹、積極向上。”
對于文藝界所出現的一些失德行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原團長席強認為,思想道德建設還是要從小抓起,用優秀作品來感染人、影響人。“通過文藝作品把思想道德建設真正落到實處,需要依靠基層文藝隊伍的力量。文藝源于人民,希望文藝界委員的所建之言、所獻之策,不要脫離人民,要從實際出發,從委員本職工作出發,才能真正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真正發揮文藝作品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的作用。”席強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石家莊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劉莉沙說道,在她小時候開始學戲時,老師就教育她以后要做一名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在之后的文藝表演和創作中,也深受傳統劇目中精忠報國、花木蘭替父從軍、岳母刺字等傳統文化故事的影響,并在作品的演繹中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標準。她強調說,無德不立,作為文藝工作者,作為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做事先做人,在自律自強同時,將做人與做事結合起來。她也是這樣踐行的,并在劇目傳承中,把德藝雙馨的追求作為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德藝雙馨,是我們文藝工作者永遠追求的目標。如果演員缺乏修身修德,我們的文藝事業能否走遠,值得商榷與深思。”
文藝工作者如何真正發揮文藝作品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的作用,真正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掖平給出了答案:“不僅要理直氣壯地歌頌真善美,在普通日常生活中發現、開掘、詮釋真善美;還要旗幟鮮明地針砭假惡丑,對生活中的丑惡現象、不良行為毫不容情地揭露與批判。只有尊重文藝發展規律,包容文藝作品的多元風格,以行風藝德引領社會風尚,才能真正把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推向繁榮昌盛。”
“只有自己先感動了,才能真正感動別人”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是天安門廣場慶祝活動的專家委員會委員和音樂組組長。回顧當天晚間天安門廣場盛大聯歡活動的場景時,王黎光仍記憶猶新,“怎樣用藝術方式來表現建黨百年?廣場上的音樂我們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開始,到《東方紅》《春天的故事》,再到《人民是天》《好兒好女好家園》等,想要讓大家通過音樂,真正感受到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這樣一個過程。有人說,我們用音樂講了一次黨史,這是對我們音樂工作者最好的點贊。”王黎光說,提高創作的思想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導向,在作品創作過程中,自己也能得到潛移默化地提升,并把它融入血液中。
“把音樂形象、音樂性格把握好,一定要回到音樂本身,用音樂去表達自己最想表達的思想,在這一過程中,只有自己先感動了,才能真正感動別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交響樂團團長李心草把交響樂的舞臺表演定義為“二度創作”,他說在舞臺上,就是一切以人民滿不滿意為重點,尤其是新作品,在面對廣大觀眾之前,他認為其對面的合作者——演奏者或者演唱者——也是創作者的一部分,“如果表演者不喜歡這部作品,他是不可能用心去表演的。不用心表演,就傳達不出來音樂所承載的真正思想。如果連自己都感動不了,又怎么可能去感動觀眾呢?”
前不久參加的“數字梅蘭芳”活動讓全國政協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董園園切身感受到戲曲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好處。“像音像,讓我們這代人的記憶留了下來,彌補了大多數老一代京劇藝術家未能留下劇目表演影像的缺憾。而數字修復讓音配像、像音像的清晰度和色彩感更加真實,讓我真正明白什么才能真正留下來。”董園園相信,在尊重戲曲藝術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科技與傳統有機融合,這種較為趕時髦的新穎方式,應該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如此,才能將戲曲藝術真正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真正推動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