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可能是一種裂變
存在與虛無(紙本碳素墨水)
我印象中的作家、詩人有幾個是真能畫的,比如維克多·雨果、君特·格拉斯,還有威廉·布萊克、赫爾曼·黑塞等。所謂“真”能畫是指他們從繪畫技術的角度看也足以令人驚嘆,表現力不輸任何職業畫家,而不是像普希金或卡夫卡那樣的才子、“票友”,活潑可喜,但稍做打量,還是顯出幼稚粗率。“雨果們”的畫作都能看出和其文學作品的某種關聯,比如雨果的史詩場景、格拉斯的幻想氣質、布萊克的宗教題材、黑塞的鄉間風物。所以一個創作者用不同媒介進行創作,其作品可能是相同(或相似)內容的不同“界面”,大多數情況下,文字鋪陳故事,畫面展示場景,但其中必然有很多東西是交互的,彼此闡釋和激發,其間可能發生某種化學反應,產生有增殖效果的“裂變”。比如雨果畫中的大海和天空,就構成了一種神奇的浪漫主義心象,聯想到那句“比陸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是人的心胸”,或可判斷,他畫的其實是“心胸”。在雨果的小說和畫作之間,存在某種“超鏈接”的關系。
小時候我的第一個夢想是成為一個畫家,陰差陽錯,大半輩子都在和文字打交道,好在夢想可能破碎,但不會消失,那就這樣吧,想畫的時候畫,能寫的時候寫,誰知道會發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