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21年第3期|王彬:背簍里的桃花
今晨有霧,現在是三月初旬,此時的霧,應該是春霧了。
記得美國詩人桑德堡寫過一首關于霧的詩,把霧喻為一只貓,“躡著貓的細步”,一步一步走來。霧和貓有什么關系,桑德堡沒有說,我理解或者是形容這霧從遠方飄來,像貓那樣悄無聲息地蔓延過來,貓一樣“靜靜地弓著腰/蹲著俯瞰/港灣和城市”。然而,我這里不是港灣,窗外是山與后建小區的樓房,把近山幾乎遮住,遠山雖然遮不住,但今天的霧,卻將它們完全蒙蔽,薄紗一般飄來蕩去。
前幾天這里還在降雪,只是雪花疏薄,不是冬天而是春天的雪。假如是冬天,那雪應該是厚厚的,棉衣也應該是厚厚的,厚厚的雪與厚厚的棉衣才是冬天模樣。厚厚的雪黑壓壓地堆積在窗欞之上,將玻璃遮暗,閃著白光而墜落紛紛,把門洞襯托得暗冥深邃,天空更加斑駁。雪是皎潔的,誕生它的天空卻泛濫著纖細暗淡的灰色光澤。雪落無聲呀!“街衢睡了而路燈醒著,泥土睡了而樹根醒著”,“山河睡了而風景醒著,春天睡了而種籽醒著”。“詩魔”洛夫的這四句詩,出自他的哪本詩集,我一時想不起來了。
然而,東風畢竟要從大山的那邊獵獵吹來,殘雪雖然還沒有徹底融化,但已經有些發灰變暗,在它的邊緣處鉆出了幾粒暗綠的斑點,那是地錦草的嫩葉,現在還看不到它們的莖,葉子也沒有完全展開,等到它的葉子完全舒展,它們便會用綠色的火焰,把那些冰雪的殘骸灼融。
今天再路過那里,看到綠斑點增多起來,而且種類也不再單一,出現了積雪草、泥胡菜與諸葛菜的嫩芽。積雪草與地錦草近似,都是那種綠色圓點。諸葛菜則與草莓的葉子相仿,是一種小巧的心臟形狀,邊緣有微細的圓鈍缺口。泥胡菜的葉子則是長長地匍匐在地上,也是那種有缺口的葉子,宛如鏤空花邊,雖然出生晚,卻比地錦草長得快,給我感覺,仿佛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棕色的土地上,用陽光的刻刀精細雕刻。泥胡菜與諸葛菜,都是可以食用的野菜。泥胡菜,北京人稱苦荬菜,也稱剪刀菜、苦榔頭。諸葛菜呢?就是二月蘭,傳說諸葛亮出征時,曾經以它的嫩芽作為充饑食物。再晚些時候,諸葛菜將會綻放淺藍的花朵,當然現在尚早,那些花朵只能在我的夢鄉里依稀搖曳而釋放幽微氣息。
向晚,我與妻子到小區外散步,落日渾圓而泛射白光,閃得人睜不開眼睛,我們只能側開臉躲避。而在昨天,同樣是這個時候,落日則是金黃色的,彌散蛋糕一樣柔軟的光線,隨著我們前進的腳步緩緩沉入樹林之中。而遠山是黛色的,相對冬季已經不那么烏黑,飄散一種輕忽的藍色,近山的松樹慢慢褪去蒼黑的顏色,籠罩在一種梅子的青色光澤里。天空不再是單純的藍色,而是分出了若干層次,下面是灰色摻雜藍色,其上是灰色夾雜紅色——一種“橙灰”的顏色,再上是淺淺的藍色,慢慢轉換為寶石似的奇妙深藍而滑向夜空。
在一家工廠門口,一株曾經被砍去樹冠的柳樹,又長出了蓬勃的樹冠,如果我沒有曾經路過那里,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它曾經遭遇過的不幸。現在,它的樹冠開始發黃柔軟,灰色的葉苞也開始飽滿,它已經嗅到春天的氣息。而春雨很快就要降臨,先是在云端上積蓄力量,慢慢地便會滴落下來,冰冷的、灰色的,在溪澗流淌,發出充滿彈性的汩汩絮語。
記得近日讀過一位叫蓉娜·莫里茨的詩,那是一位前蘇聯的女詩人,大意是當春天來臨,彎曲的桃樹在綺窗前盛開怒放時,走來了一位漂泊的詩人,這位詩人是王維,在夜色的靜寂中游蕩于桃樹左右。他手撫面頰細細觀賞,眼睛里射出了遠離塵世的光,從他吟哦的詩句里,散發出泥土和溪水的芬芳。
他清澈得像桃樹上面的空氣一樣,
他又像夢里的征兆具有預見的力量,
這位年輕而又英俊的詩僧,
在近旁飄忽吟唱。
在莫里茨心中,本為唐朝官員的王維不知為何變為詩僧——一位會吟詩的僧人,而此時的莫里茨也突發癡想,認為自己是一個藍色的魅影,進入了王維的夢境詩鄉。讀這樣的詩,心情是柔軟的,難免不真誠地感受春之美好,而此時春雨不再遲疑,春雷早在山巔激蕩回響,瞬間扯出蔚藍的閃電,從天空的一端扯到另一端,雷聲隆隆,火花閃閃,大雨驟至,用炭筆畫出籬笆似的粗線。億萬株樹木張開手臂,歡呼甘霖的洗禮,而此時,圣人開文在修道院的一間小房子里跪著祈禱,把手伸直,但是房間太小了,只能把手掌伸出窗外。很快雨息風歇,飛來一只烏鶇落在他的手掌上,把他的手掌作為一個平臺,在上面筑巢、下蛋。開文感覺到鳥蛋的溫暖,發現自己被“聯進了永恒的生命之網”。一動也不敢動,生怕把鳥蛋滑落墜地,他感動得滿心憐憫,僵硬得像一根樹枝,“在日曬雨淋下好幾個星期”,直到小鳥破殼孵出。因為這個故事,開文被尊為圣人,愛爾蘭詩人希尼感動不已而生發感慨地說,不管這個故事是怎樣想出來的,假如你就是開文,在掌心里感到烏鶇“那小小的胸,/縮進翅膀的伶俐的頭和爪”,還有那灰藍顏色的鳥蛋散發著烏鶇的體溫,你會怎樣做?這個故事雖然帶有基督教的神秘色彩,卻使我想起2019年《中國國家地理》刊登的一幀照片。
一位農民背著一只背簍,坐在臺階上休息,背簍里有一株嬌艷的桃樹,花枝紛披,飽滿地綻放緋色花朵。這個農民叫劉敏華,他居住的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郭家壩鎮,被規劃為三峽庫區,搬遷時他把自家門口的桃樹小心翼翼地挖出來,裝進背簍,小心翼翼地背著桃樹離開了故鄉。上山、下坡,穿城、進鎮,他都背著桃樹行走,累了就找地方休息,也依然背著那株粉紅的桃樹。行走時,他和它就變成了一株移動的、花枝招展的桃樹。休憩時,他也依然背著,讓桃樹緊緊貼在自己的后背,他會感到桃樹的清涼體溫嗎?他當然不會知道開文的故事,但是劉敏華也當然知道自己的故事,如果不把它背走,這株桃樹將會永遠沉淪于冰冷的碧波之下,背走它便是背走一個鮮活的生命,從而讓上蒼的清澈光芒嬌嫩盛放。此時的劉敏華,用希尼的表述是,他與背后的桃樹也已然被“聯進生命的永恒之網”,而人在,樹在,桃花亦在,東風的號角已然激越吹向,北斗星光的青銅之柄開始轟然轉動指向東方,春天浩瀚妍麗,浩浩蕩蕩,真的就要來了!
作者簡介
王彬,男,北京人。魯迅文學院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學術執行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致力于敘事學、中國傳統文化、北京地方文化研究與文學創作。在敘事學方面,結合中國傳統考訂方法對小說進行研究,提出第二敘述者、敘述者解構、動力元、時間零度、延遲、漫溢等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側重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禁書與文字獄,是研讀中國古代禁書最多的學者;在北京地方文化方面,從城市美學的角度,對城市形態進行分析,由此提出微觀地理學構想,參與了許多舊城保護與奧林匹克體育公園規劃。
學術著作有:《紅樓夢敘事》《水滸的酒店》《無邊的風月》《從文本到敘事》、《中國文學觀念研究》《禁書 文字獄》《北京老宅門(圖例)》《北京街巷圖志》等。文學作品有:話劇劇本《蛙地》《客廳》;散文集《沉船集》《舊時明月》《三峽書簡》《袒露在金陵》。主編有:《清代禁書總述》《北京地名典》以及《魯迅名篇手跡》等叢書多種。